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时在叛军身后坚守六年的平卢军,其节度使的死因是个疑案

安史之乱时在叛军身后坚守六年的平卢军,其节度使的死因是个疑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895 更新时间:2024/2/24 1:49:31

他们原本是安禄山的部下,隶属平卢军,安史乱起后仍然忠于唐王朝,在与中原隔绝、周边叛军异族环绕的情况下屡次与叛军作战,坚持了六年之久,最后渡海到了山东半岛。

这六年中历任平卢节度使的是刘正臣、王玄志、候希逸,刘正臣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权威史料中记录是被王玄志毒杀的。

但刘、王二人都是忠于唐王朝的将领,这个结果似乎不合逻辑。在古代日本史书《续日本纪》和古代朝鲜史书《渤海考》当中有着不同的记录,虽然不能说推翻了正史的记载,但也为后人了解这个疑案提供了另外的信息。

【安禄山叛唐,他带不走三镇十八万唐军】

天宝后期,安禄山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十八万。同时,安禄山身居骠骑大将军、东平郡王,兼云中太守、柳城太守,又加尚书左仆射,赐闲厩、五坊、宫苑、陇右群牧都使,真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所以天宝十四载安禄山拿出伪造的诏书,说要杀杨国忠清君侧的时候,三镇将领并未有人站出来表示反对,毕竟无从验证真伪。

但等到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一个多月渡过黄河,攻克陈留、荥阳,进逼洛阳后,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了这是一场什么样性质的事件,所有人都要选择自己的立场了。

当时安禄山任命了贾循为范阳节度留后守卫大本营。

贾循是个为大唐征战多年的将领,曾在蜀中战胜吐蕃,在河北张守珪和安禄山手下也立过战功,是当时河北高级将领之一。

忠于唐王朝的颜真卿颜杲卿兄弟都在河北为官,暗中联络各方人士准备在背后给安禄山捣乱。其中联系的一个就是贾循,“禄山负恩首乱,虽陷洛城,必当夷灭。公盍建不代之功,诛其逆将向润客、牛廷玠,拔其根柢,禄山西不能入关,则坐而受擒,天下可定也而。”(《旧唐书》)

当时的情况确实如颜杲卿使者所说,安禄山虽然占据了洛阳,但前方有潼关天险,一旦范阳老巢丢失,叛军就是无源之水,覆灭是必然的。贾循对此虽然认同,但犹豫不决没有行动。

安禄山留下的另一个将领向润客(牛润客)是贾循的副手,得知此事后密报安禄山,安禄山派人回范阳,假借与贾循商议事情的机会,“阴伏壮士以弓弦缢杀之”。

这时颜真卿、颜杲卿兄弟已经招兵买马重新竖起了大唐大旗,安禄山就命史思明等人回师镇压,史思明不但重新占领了河北地区,还与从山西东进的郭子仪李光弼多次作战,叛军后方重新安稳。

当时安禄山任命的平卢节度使是吕知诲,杀了忠于唐王朝的一些将领,而其他将领暗中联络,以刘正臣为首,杀了吕知诲,又联络镇守辽东的王玄志,二人遥相呼应,派遣使者飞马报奏长安。

天宝十五载四月得到朝廷的回复,授予刘正臣为平卢节度使、柳城郡太守等职,王玄志也被任命为安东副大都护。

这时,安禄山虽已在洛阳称帝,但潼关天险被哥舒翰守得水泄不通,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与史思明作战已经逐渐占了上风,西南方向鲁炅、东南方向张巡等人都稳定了局面,刘正臣等人在东北平卢,堵上了叛军的最后一条通道,叛军已经被战略包围,局面一片大好。

【险些攻陷安史叛军老巢的平卢军,刘正臣的死是个疑案】

战略包围圈是李隆基给打开的,李隆基强令哥舒翰出击,被叛军大败,潼关失守,战略包围圈的最关键一点被打开。之后就发生了李隆基逃往蜀中,马嵬驿兵变,唐肃宗在灵武继位,并召郭子仪、李光弼去灵武。

于是,在安禄山的河北老巢,只剩下平卢军一只正规唐军了。刘正臣率领平卢军,“攻长杨,战独山,袭榆关、北平,杀贼将申子贡、荣先钦,擒周钊送京师”(《旧唐书》)。

这段时间平卢军战绩辉煌,奚王阿笃孤也与刘正臣会合,派遣骑兵万人一起攻打范阳。即使奚人最后还是选择了安禄山,半夜攻打平卢军,却被刘正臣手下李忠臣在温泉山击败,其大首领阿布离被擒后杀了祭旗。

刘正臣的平卢军攻破了渔阳,已经与范阳近在咫尺。

而失去压制的史思明北上,与出征范阳的刘正臣交战,刘正臣没有提防,“遂弃军保北平,正臣妻子及军资二千乘尽没。”(《旧唐书》)

史思明身为叛军二号人物,这场叛乱也以安史二人命名,可不仅仅是安禄山的副手这么简单,其军事才能不容小觑,刘正臣败在史思明手下并不冤枉。

(史思明)

战败后的平卢军又发生了内乱,刘正臣被鸩杀,他的副手徐归道接任平卢节度使,并归附安禄山叛军。之后,王玄志、候希逸等人又杀了徐归道,王玄志任平卢节度使。

“正臣奔归,为王玄志所鸩而卒。逆贼署徐归道平卢节度,王玄志与平卢将侯希逸等又袭杀归道。”(《旧唐书》)

“(刘正臣)因袭范阳,为史思明所败,奔还,(王)玄志鸩杀之。”(《新唐书》)

“平卢节度使刘正臣自范阳败归,安东都护王玄志鸩杀之。禄山以其党徐归道为平卢节度使,玄志复与平卢将侯希逸袭杀之。”(《资治通鉴》)

三部正史都说是王玄志杀了刘正臣。

但当时的日本史书《续日本纪》中记载,“(天宝十五载,至德元年)十二月丙午,徐归道果鸩刘正臣于北平,潜通禄山。幽州节度使史思明谋击天子,安东都护王玄志仍知其谋,帅精兵六千余人打破柳城,斩徐归道,自称权知平卢节度,进镇北平。”

朝鲜古代史书《渤海考》当中也记载,“十二月丙午,(徐)归道果鸩刘正臣于北平,潜与禄山幽州节度使史思明通谋击唐,安东都护王志玄知其谋,率精兵六千余人,攻破柳城斩归道,自称平卢节度,进屯北平。”

这两个说法几乎一样,估计史料来源相同,都是当年倭国遣渤海使小野田守回国后,向当时的倭王奏报的内容。

刘正臣和王玄志都是忠于唐王朝的,如果正史记载为真,那么只能说刘正臣战败后思想转变又存了投降叛军的想法,才被王玄志杀死。但平叛后,刘正臣被追赠工部尚书,所以刘正臣因准备叛唐被杀不合逻辑;

如果王玄志是为了争权才杀掉刘正臣,又无法解释刘正臣麾下一班将领能够服从王玄志。包括李忠臣和候希逸,这二人后来都是割据藩镇,李忠臣虽然因叛唐被处死,但安史之乱时都是刘正臣手下屡立战功、对唐王朝忠心耿耿的领军大将。

所以,《续日本纪》当中的记载更符合逻辑,刘正臣是被叛唐的徐怀道毒死,王玄志和候希逸杀了徐怀道,为刘正臣报了仇。

【平卢军的六年坚守,压巫闾,临幽都】

王玄志接任平卢节度使后,仍然不断与叛军作战,“御史大夫王玄志压巫闾,临幽都”(《新唐书》)。

巫闾就是医巫闾山,在现在的辽宁省朝阳市北宁,平卢节度辖区名山;幽都就是幽州,范阳节度使的治所所在地。说明王玄志在平叛过程中也是有重大贡献的。

“至德二载正月,(王)玄志令(李)忠臣以步卒三千自雍奴为苇筏过海。贼将石帝庭、乌承洽来拒,忠臣与董竭忠退之,转战累日,遂收鲁城、河间、景城等,大获资粮,以赴本军。复与大将田神功率兵讨平原、乐安郡,下之,擒伪刺史臧瑜等。防河招讨使李铣承制以忠臣为德州刺史。”(《旧唐书》)

这段时间平卢军不但守住了营州,还不断渡海攻击叛军核心区域。另外,平卢军的存在,压制了东北的契丹和渤海国彻底加入叛军,只有奚族位于平卢军以南,出兵十万加入了叛军。

后来王玄志病死,下属将领李怀玉杀了王玄志的儿子,推举候希逸接任,朝廷接受,这是唐王朝节度使由下属兵将废立的开始。

候希逸也继续坚守,“与贼确,数有功。然孤军无援,又为奚侵掠,乃拔其军二万,浮海入青州据之,平卢遂陷。”(《新唐书》)

平卢军与中原通道被阻隔,孤军无援,坚守数年后无奈突围撤离,平卢失守,唐王朝在东北再无一兵一卒,契丹和渤海兴起,掀起了下一个大时代的序幕。

(平卢军节度使历任职官表,网图,非本

安史之乱中的平卢军,只是整个平叛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支线,刘正臣的死亡也并非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但通过这个过程,我们知道历史并非只是郭子仪等几位名臣的舞台,这些“小人物”同样重要,可能不那么光彩夺目,但同样厚重深沉。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更多文章

  • 李世民私自篡改历史,直到唐朝灭亡才写出实情,究竟试图掩盖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世民三次篡改史书,李世民对唐朝历史贡献,李世民治理的唐朝有多强

    玄武门之变一直不太光彩,李世民一直想要知道史官究竟是怎么写自己的。于是曾经对史官表达了是如何记载自己事件的关心,当然史官们纷纷表示了不同意。他们说皇帝您的圣明我们当然很清楚,你就是看了也不会怎么样。但是您这先例一开您的后代皇帝们也会纷纷来看,而他们一定没有您圣明,如果看见不好的记载一怒之下杀了史官那

  • 李治提议武则天摄政而不传位给太子,是他“不爱江山爱美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治传位给谁,李治为什么一定要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帮助李治夺回朝政

    其实在这之前还发生过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唐高宗在病情较重的时候曾经想让武则天摄政,而不是把皇位传给太子李贤。这是怎么回事呢?据记载在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那个时候李治的风疾变得更加的严重了,什么事情也不能做了。这个时候这件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他竟然找来大臣们商议,商议的事情不是传位给太子,也不

  • 李世民的继承者是谁?早在李治一岁时就注定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谁继承了李世民的皇位,历史上李世民和李治,李世民李治武媚娘关系

    其实这件事很可能跟李治小时候的一件事情有关系,当时在李治还未满周岁的时候。当时的李世民和皇后长生是抱着李治正在玩。当时李治可能年龄小,就喜欢拿着笔到处涂鸦,最后更是涂在了李世民身边的一张纸上,这件事情也引起了李世民的关注,但是却没有想到当李世民打开这张纸后就被吓了一跳。原来李治在涂鸦后竟然在纸张的最

  • 唐太宗问袁天罡:大唐何时亡?袁:猪上树时,可惜李世民没听懂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世民与袁天罡,袁天罡给李世民引荐了谁,李世民对袁天罡的知遇之恩

    玄学认为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命数,命数将尽之时,任何人也无法阻止其灭亡的脚步。历代的皇帝都希望自己统治的国家能够长治久安,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知道大唐的国运,请了当时非常有名气的玄学大师袁天罡以及李淳风为自己解惑。对于玄学大师来说,泄露天机对自己是非常不利的,有些话能说、有些话却不能

  • 李世民是如何洗白的?残杀兄弟算什么,还有一事唐史一直不敢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世民的历史事件,李世民的真实情况,李世民历史上真实事迹

    历史总是对一个帝王有着许多另异性的描写,对于李世民也是如此。据说有人曾向李渊反映说李世民身上有着一股气息,而这个气息就是帝王之气。他所在的封地也曾出现了金星。这时候的李渊便慌了。我们知道,李世民可以说是李氏政权的开拓者。但无奈他并不是太子,无法继承皇位,李世民其实是很憋屈的,作为有野心的李世民该怎么

  • 李世民抢夺兄长皇位,霸占兄弟王妃,为何唯独不向太子妃下手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世民怎样处置谋反太子,李世民是和哥哥抢皇位的么,李世民为夺王位都做了些什么

    李建成太子妃名叫郑观音,荥阳人。父亲是北齐杨隋高官,李唐建立后成为开国元勋。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十六岁的郑观音嫁唐国公世子李建成,李建成时年二十六岁。郑观音是个温和素雅的女子,李唐立国后,李渊让李世民出外征战,让李建成处理国家日常事务,李建成身负监国抚军之责,政务繁忙,郑观音一心主内,尽妃子

  • 李承乾被废之后,李世民为何要把李治诏立为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承乾逼李世民退位,李治登基后怎么对待李承乾,李承乾和李治哪个当皇帝好

    但是,渐渐人们觉得这个储君的位置马上就不会是太子李承乾的了,因为他是个瘸子。但是这并没有让李世民觉得这个儿子做不成未来的皇帝甚至多次重申李承乾永远都会是大唐的太子。但是李承乾不这么想,因为他发现自己的父亲越来越宠爱另一个皇子,他的弟弟,魏王李泰,甚至这种宠爱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他开始担惊受怕,也开始放

  • 武则天为何要杀亲姐姐?不是她冷血,只是她偶然发现了姐姐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武则天是怎么害死姐姐的,武则天真的杀了她的姐姐吗,历史上武则天杀了自己姐姐吗

    无论是从书本上还是从翻拍的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出武则天是一个将权利一直放在第一位的女性,为了得到权利甚至不惜杀害自己的亲生女儿。这在我们看来已经完全突破了道德底线,但是除了这件事情外,还有一件事情也是我们无法理解的,那就是武则天最后将自己的亲姐姐也杀害了,武则天与姐姐武顺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要好,武顺也

  • 李莲英深夜常将慈禧灌醉,每次都会让慈禧干这事,这事却见不得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莲英慈禧真实照片,李莲英对慈禧的态度,慈禧死后李莲英怎么处理的

    要说清朝灭亡是慈禧导致的,还真有些冤枉她,但是北洋水师没军费导致战败,把本应该用来购买加强部队装备的钱挥霍一空,还有狂妄自大的向列强宣战,惹得八国联军过来教她做人,结果割地赔款的事来看慈禧还真是罪人一个,典型的头发长见识短。 慈禧登上权力巅峰 由于慈禧做出诸多愚蠢至极的事,也让她的故事成为了人们茶余

  • 光绪为何不杀掉慈禧太后,独自掌权?专家:这2个后果他承担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慈禧临死为啥要杀掉光绪,光绪为什么不杀了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为什么没有杀慈禧太后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来看,历史上大多数朝代都有昏君或者暴君的存在,唯独清朝在这方面是个例外。按照历史专家的观点来看,清朝十二帝中什么样的皇帝都有,唯独没有昏君。哪怕是清朝末期的道光、咸丰、光绪这三位皇帝,虽然清朝在他们手中日渐没落,但是他们仍然算不上昏君。特别是光绪皇帝,他其实是一位具有雄心壮志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