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秦躁公继位后,为什么会遭到义渠南郑和魏国的反戈一击?

春秋战国秦躁公继位后,为什么会遭到义渠南郑和魏国的反戈一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871 更新时间:2024/1/19 9:30:43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到了秦躁公当政后,原本臣服于秦国的义渠和南郑两个戎狄国先后解除与秦国的友好关系,不仅不再进贡,反而对秦国进行了有力的反击,而同一时期,三家分晋的魏国也趁机对秦国展开了争夺河西走廊的战役。原本在秦厉共公时期都向秦国进贡的国家,为什么仅仅几年之后纷纷反戈一击呢?

我们知道,从秦穆公称霸春秋开始,秦国一直苦心经营西部边隅,虽然偶尔也跟中原各国发生一些大小战争摩擦,但都是打打和和,并没有影响彼此姻亲关系。但当秦哀公帮助楚国复国以后,晋国也被魏赵韩三家代替,秦国当面就出现了少有的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所以在秦厉共公时期,诸侯们除了惧怕秦国攻打以外,也在通过缓和跟秦国的关系来处理好各自国家的内部矛盾,重新积蓄新生力量。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就出现了大小诸侯国向秦国进贡的情况。

作为春秋战国的象征,周王室一直还存在着,按照常理,诸侯各国只能向王室进贡。即使象齐晋郑等国也先后接受过诸侯的进贡,但他们都是周王室的宗亲,起码还能有个进贡的借口。但秦国就不一样了,西周天子分封诸侯,秦国只是给周王室放马的,给秦非子的属地也不过区区五十里巴掌大块地方。所以,秦国靠不断的征战和从戎狄各国手中获得地盘,自然引起戎狄人的不满。

同时,从秦厉共公当政三十四年的情况看,看似时间不长,但秦国王室却出现了少有的贵族当权现象,原本兄弟让贤的传统也慢慢以子继父位来代替。而诸侯各国纷纷进贡更是助长了贵族骄傲自满的情绪,从一定程度上说,秦躁公的谥号也说明他的性格是个比较急躁的人。在多个因素的影响下,原本心里就不服气的戎狄小国就看到了脱离秦国的空子,开始向秦国要回自己的领地。我们一起来看看,秦躁公当政时,都有哪些国家对秦国进行了反击?

首先,地处巴蜀的南郑通过反击脱离秦国的控制。在上一章节里,我们说了,秦厉共公时期,地处秦岭的巴蜀是第一个向秦国进贡的。可为什么他们又第一个跳出来反击秦国呢?关于这一事件的描述,《史记》仅用了“南郑反”三个字一笔带过。但我们仍然从中看出当时巴蜀脱离秦躁公统治的火药味。

巴蜀为什么要反秦?我们通过秦国从西向东迁移的过程就能看出,虽然秦国前一两百年,并没有跟巴蜀发生正面战争,但巴蜀一直都是秦人向往和西征的最好战略要地,这一点,从战国后期秦国收复巴蜀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当巴蜀向秦国进贡这几十年情况看,他们是看到了秦国图谋中原的企图,也看出了巴蜀迟早也要被秦吞并的危险,所以,脱离秦国的控制越早越好。秦躁公的不作为和秦国贵族当政正好给了他们一个跳出控制的机会。

其次是义渠国的报复之战。在秦厉共公时期,义渠国也是给秦国进贡的国家,但在秦厉共公后期,他还是对义渠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还杀了义渠国王。所以,义渠国一直在寻找机会来报这个仇。

根据史书记载,义渠国为了报仇用了近十几年的时间来准备,所以在战争开始后也是打得非常激烈,秦国甚至有点抵挡不住,一直让义渠国打到了秦国的腹地渭水旁边。大家知道,秦国的都城雍城就在渭水河边,可以想象,义渠国的这次进攻有点想要灭亡秦国的意思。好在,秦国的实力还在,最后还是把义渠国打败撵回了老家。

第三个攻打秦国的就是三晋之首的魏国。当初三家分晋时,也是以魏国的实力最强,而魏国的时任君王又是魏文侯,可以想象,在魏国面前出现一个内部权责不分,外部又多袭扰的秦国,这个昔日劲敌的替身能不心动吗?所以,对秦国的试探打击自然是免不了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秦躁公继位后虽然多次受到多个国家打击,但并没有让秦国受到很大的损失,原因就是秦国的整体实力还是比较强的。只是秦穆公以后的几代国君没有很好的利用人才,又缺乏跟中原诸侯国进行有益的联盟,这才让人家钻了空子。

但是,从秦躁公开始,秦国又处于一个相对滑坡的发展时机,新的诸侯争霸战争又以魏国的蓬勃发展而变得越来越激烈,尤其是魏文侯重用吴起进行魏武卒改革,把战国军事水平又提高一个新的台阶,从而带动了齐技击、魏武卒、秦锐士和赵边骑各个特种部队的发展。

更多文章

  • 杜甫把他比作刘禅,有人说他是中兴之君,他到底是什么样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杜甫与皇帝的关系图,杜甫做过哪些伟大的事情,刘禅简介

    和唐朝的很多皇帝一样,唐代宗的皇帝之路并不平坦,虽然他被立为皇太子,但是,他并不是张皇后所生,而张皇后又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想做武则天第二,因此,她想方设法要把太子拉下马。不过,在代宗的父亲唐肃宗临死前,拥护太子的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抓住兵权,抢占先机,扳倒张皇后,拥立代宗当上皇帝。因为有拥立之功,李

  • 曹操杀董未遂逃跑,路遇中牟陈宫捉放曹,多疑错杀吕伯奢一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操和陈宫杀吕伯奢,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多少人,曹操错杀吕伯奢完整视频

    1.故事梗概。曹操在董府献刀,董卓领着曹操出来看马。曹操拜谢过后说:“我想骑上试试。”便纵身骑上,狠打几鞭,往东南方向飞也似地逃跑了。曹操逃出都城后并没去徐州,反而改道去了陈留,因为去那里可以投靠老朋友张邈。曹操跑了后。董卓气得暴跳如雷,怒骂曹操是王八,不知好歹。就马上传令下去,全国通缉曹操,将其速

  • 东吴坐拥二十万兵马,为何对外战争少有获胜?是没有治军的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上东吴兵力,东吴为什么每次只有10万兵力,东吴鼎盛时期的兵力

    让人遗憾的是,东吴在对外扩张的战事上,也仅仅只赢下了这一次,除此之外,东吴在其他对外扩张战事上几乎都是吃亏的,比如在赤壁之战后,孙权就曾亲率大军围困合肥,同时派张昭攻打九江郡的当涂县,然而张昭出兵不利,孙权在攻打合肥一个多月后,仍然未能破城,最后只得退兵。特别是在曹操率军征讨张鲁时,孙权趁机以十万大

  • 东汉末年,乱天下的到底是谁?曹操早就说过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东汉末期曹操地盘有多大,东汉末年曹操,关于东汉末年曹操的资料

    其实汉朝的灭亡乃是必然,即使没有董卓进京也是迟早的事,我们不妨来看看汉灵帝刘宏这个人。由于历史原因,刘宏一上台就是一个烂摊子,但摊子再烂那也是个摊子,只要皇帝不是太过昏庸,还是有希望收拾好的,刘宏显然就不是这种人,他不但昏庸,而且无道,一个皇帝若是两样都沾了,那这个国家基本上离灭亡已经不远了。刘宏在

  • 曹操为何比孙权、刘备还狠,遭世人谩骂,真实原因让人更欣赏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备曹操孙权谁更厉害,历史上曹操刘备和孙权,曹操与刘备的历史关系

    曹操的形象有三面,一个是真实历史上的形象,第二个就是在演义中的形象,第三个就是在民间百姓中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为了衬托刘备,把曹操形容成是一个奸诈,却又是一个有大才的小人。而在民间百姓中,曹操彻彻底底变成一个奸贼的形象,这是为什么呢?历史上的任何人物都是一个多面形象,曹操也不例外,民间的老百姓之所

  • 曹操为解决军饷问题,派出一个师的兵力,结果养活全军10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曹操军队总兵力,曹操带兵打仗全过程,曹操的军队是怎么组建的

    那就是盗墓,曹操在当时可以算是一个英雄,年轻时候就因为刺杀董卓而名声大噪,也就是这件有胆识的事,才让很多的人追随他,不过他这样的英雄确对一件事情犯了难,在当时那个动乱的年月,就连百姓都没得吃,很多庄稼都被士兵毁坏,所以军饷就成为一件难事,而且军队最重要的就是粮草,没有饭吃,谁还跟着你打仗?算是曹操的

  • 曹操为何如此偏爱关羽?正史中也是这样,还是演义中虚构出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正史上关羽真的放过曹操吗,正史曹操和关羽有什么交情,正史中关羽为什么要投降曹操

    是不是曹操偏爱关羽的事情,都是演义中虚构出来的呢?其实在历史上关羽并没有受到曹操的礼遇呢?其实曹操偏爱关羽,这个不仅仅是演义中是这样的情况,就是历史上也是如此,其实这个恰好说明了曹操看人的眼光是很准的了。曹操看人的眼光并不比刘备差,青梅煮酒论英雄之时,一针见血的指出刘备才算是英雄,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刘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被称为兵仙的韩信,三个条件支撑了他曲折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韩信为何叫兵仙,韩信成也萧何败萧何,韩信萧何的真实故事

    韩信此人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虽然出身市井,但是能力真不是盖的,刘邦得到他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横扫诸国,并打败了强大的西楚霸王项羽,其中韩信的功劳不可谓不大,就连后来做了皇帝的刘邦也承认,汉初三杰中,军事实力最强的人当属韩信无疑。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之所以能分封王候,除去他本身的才能功不可没

  • 大秦最后的希望:率七十万刑徒军团东出,几乎挽救了崩溃的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大秦是被谁灭的,历史上真实的大秦帝国军队,大秦被灭时军队去哪了

    一时间各地纷纷造反,响应陈胜。六国纷纷复国,武臣自封为赵王,魏咎为魏王,田儋为齐王。刘邦在沛县起义,项梁(项羽的叔父)在会稽起兵。一时间造反的人多得无法计算, 各路人马以讨伐秦朝为名,相互联合起来向秦廷进军。大秦已是危如累卵。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陈胜麾下将军周文,率领几十万大军直抵戏水,距

  • 很多人都说孙权晚年如何昏庸,真的是这样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孙权后期昏庸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孙权老了就昏庸了,孙权为什么后期会变得昏庸了

    所以,为了保障江东还是姓孙,孙权就算自毁长城也不能由陆逊胡来,这很正常的。从情感来说,孙权没有直接杀掉陆逊仅仅只是责怪己经是相当客气了,换做其他帝王,可能是把陆逊关入大牢再杀掉。有人跟我说不看前因后果,单独说陆逊这事,就单纯是个误会,陆逊以为孙权要废太子,孙权以为陆逊参与了窃听,结果两边都着急了。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