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与子路:一个莽撞粗野,张嘴不过脑子的人,居然成了典范

孔子与子路:一个莽撞粗野,张嘴不过脑子的人,居然成了典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709 更新时间:2024/1/22 18:02:27

[var1]

其实子路在跟孔子“取经”前,原本也是看不起这个酸秀才的。据传,有一次孔子正在给学生上课,子路气势汹汹过来拆台,他戴了顶“鸡冠帽”,握一柄装饰了野猪标识的剑,活像个不良少年,上来就冒犯冲撞孔子。

《史记》说,孔子“降魔”有术,只稍稍设计了一些礼乐,就把子路吸引住了。慢慢地子路才发现,这个白面书生肚子里有“经”,于是态度大变,托人拜师于孔子门下。说实话,这段记载太简略,总给人光怪陆离的感觉,一个礼乐就能降妖伏魔?孔子是唐僧,子路未必是孙猴子。权且相信司马迁吧,也许只有这么记载才更魔幻。

子路虽然拜在了孔子门下,但是本性难移,说话办事依旧那么“拉风”,由此他也成了孔子的靶子,有事没事把他拉出来当反面典型,骂得狗血喷头。子路也不长记性,总是一次又一次撞枪口,“孜孜不倦”地为孔子的理论提供反面素材。

[var1]

换作第二个人,谁都无法忍受孔子的“尖酸刻薄”,试想一下,子路只比他小九岁,是所有师兄弟中年纪最长的一个,很多师弟比他儿子还要小,谁能受得了这种奚落?偏偏两个人就像一对称职的相声演员,矢志不渝地开涮自己娱乐别人。

这就奇怪了,难道他们一个是虐待狂,一个是受虐狂?当然不是,只有一个理由能解释,他们之间的情感,早已超出了普通的师生关系。事实也是如此,孔子与他的学生们情谊深厚,可仔细分析一下,谁也比不上子路与孔子的感情,即便是在老师身上大把花钱的子贡、被老师捧上天的颜回

[var1]

用一个词可以形容孔子与子路的关系——家人!只有把对方当作自己的家人了,说话才会那么毫无顾忌,才会爱之深责之切。有一次,因为站姿不标准(子路行行如也),孔子居然气得大骂子路不得好死(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谁曾想,孔子当了一回“毒舌”,他最心爱的弟子子路,真的“不得其死”!

故事要从卫国的一场动乱谈起。大家还记得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经与一位大美女邂逅吧,没错,就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后人把目光盯在了花边新闻,忘记了南子的真实身份,其实她就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深得卫灵公信任,会见孔子就是替卫灵公考察孔子,没有绯闻,而且她对孔子的考核结果打了个叉。

[var1]

南子在卫国政坛举足轻重的地位,得罪了一个人——太子糜癖,因此引发了后党与太子党的争执。蒯聩明处不是南子的对手,就玩阴招,他企图暗杀南子,结果事败后逃亡晋国。

数年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卫灵公去世后,南子立戡望的儿子登基继位,是为卫出公。谩怨忙活半天,被儿子捷足先登。按一般人的思维,反正是自己的儿子,结果也算不错嘛,可蒯聩不这么想,赌场无父子,何况君位?

蒯聩决定夺位,他潜回国内,企图说服一个人帮他——孔悝。为何是孔悝呢?因为孔悝是卫出公的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掌握卫国的军政大权。孔悝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他是蒯聩的外甥,跟卫出公是表兄弟,都是一家人,下刀子的时候容易得手。

[var1]

万一孔子不配合呢?蒯聩不担心,因为他已经说服了姐姐,也就是孔悝的母亲伯姬。伯姬为何同意帮弟弟呢?原来伯姬此时寡居,跟一家叫“浑良夫”的家奴好上了,蒯聩明确表示,假如自己上位,将坚定不移地成全姐姐的爱情。

就这样,蒯聩在浑良夫人的带领下,悄悄住进孔府。事发当夜,孔府气氛陡然紧张,孔悝毫无防备,仓促之间躲进厕所。伯姬像孙二娘,雄赳赳地提着戈,带人把儿子从厕所揪出来,跟蒯聩一唱一和,逼孔悝就范。

孔悝的家臣栾宁,当时正在撸串,见势不妙,他抓上一把肉串,边驾车边撸串,直奔宫中,接上卫出公就逃跑,同时令人通知子路,去解救孔悝。

[var1]

这事跟子路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此时子路已经出仕,就在孔悝门下当“宰”,也就是孔悝的大管家,相当于孔氏领地蒲邑(陕西隰县)的最高行政长官。

当时子路并不在城中,得到消息后他急匆匆往城里赶,在城门外见到一个人——师弟子羔。子羔本名高柴,生得矮小丑陋,却是个大智若愚的贤人。不过子羔跟子路一样,总被孔子“狂虐”,老夫子说他俩:柴也愚(愚笨),由也拙(粗鲁),一个是笨蛋,一个是莽夫。偏偏子路最喜欢高柴(难道报团取暖),到哪儿任职都喜欢提携他,所以这次也把他带到了卫国。

[var1]

高柴一把拦住子路:师兄啊,城里太危险了九死一生(莫践其难),城门都封了,千万别去了!子路大义凛然:吃人家的饭就不能临阵逃脱(食焉不辟其难)!到城门口,又被好心人拦住,他依旧义正言辞: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就这样,子路以慷慨赴死的决心,来到孔府。此时,孔悝已经被老妈、舅舅劫持到临时搭建的高台上,被逼着歃血为盟。古人对歃血为盟的诚信度,远比今天的合同还要虔诚,孔悝死活不干,就这么僵持着。

子路在台下,劝蒯聩释放孔悝,毫无结果。手下人给子路出主意:放火烧台子,蒯聩肯定怕,一定会放了孔老大。子路觉得这个主意好,不过脑子的毛病又犯了,下令放火。

[var1]

蒯聩怕是怕了,可不但没有放孔悝,还发起了殊死反抗,他令人冲下台子,跟子路肉搏!混战中,子路的帽带断了,他停下手,说了句:“君子死,冠不免。”意思是,对君子来说死不算什么,帽子也不能丢。于是在他整理帽子的时候,敌人一哄而上,把他剁成了肉酱!

当卫国动乱的消息,传到身在鲁国的孔子耳朵里时,老人家顿足说了句:“嗟乎!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意思是高柴肯定没事,子路怕是要遇难了!

果然不久,一切都如孔子所料,高柴安然回到鲁国,而子路客死他乡。那么,孔子为何能准确预测结果?子路又为何变得那么“迂腐”,一顶帽子比命还重要吗?

[var1]

孔子能准确预测结果,说明他这个老师真的是做到了用心授业,对每个弟子的本性把握得非常准。高柴表面上很愚笨,其实大智若愚,有自己的坚持,不会拘泥于刻板的教条。

对卫国的内乱,高柴态度很简单:我是打工的,上层政治斗争跟我无关,我也没拿那份薪水,没必要搭上自己的命。

子路位置毕竟跟高柴不一样,孔悝是他的顶头上司,“义”告诉他,拯救孔悝是他的义务。同时子路此人行事比较莽撞,不会在手段上变通,遇上凶险的事,就很容易自误。

[var1]

比如,他把濮沌包围时,完全没必要火攻,蒯聩肯定不会杀害孔悝,时间拖得越久,对蒯聩越不利,所以着急的应该是赅炀,而不是子路。偏偏不过脑子里的子路,莽撞地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那顶帽子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我觉得是误读。原文记载是:“以戈击之,割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缨就是绳子、带子,当子路的帽带子都被兵器隔断时,你能想象子路是什么状态?肯定是脸上挨了刀,早已是浑身重伤了。所以,子路不是因为保护帽子,单手格斗而死,而是重伤毫无生机的情况下,带好帽子,束手就戮。

[var1]

也就是说,子路选择了体体面面的死,不失尊严的死,而不是为了体面不要命,人们把逻辑理解反了。我敢说,如果子路为了一顶帽子弄丢命,孔子一定会指着棺材骂他,老夫子绝不是迂腐的人,恰恰相反,他是个原则性和灵活性并重的人,迂腐只是后人强加给他的形象。

子路的死,给孔子的精神造成巨大创伤,以至于一看到肉酱就忍不住伤悲。他虽然骂了子路一辈子,但他早就与子路血脉相通了。就在子路去世的第二年,一代先师孔圣人,在无限思念中撒手人寰了。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崛起:平定嫪毐之乱,驱逐吕不韦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始皇平定嫪毐叛乱,秦始皇是如何除掉嫪毐的,秦始皇什么时候流放吕不韦

    秦始皇,史上第一大帝,他建立起第一个大一统帝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让后世知道到何为“中国”。早年秦始皇,颠沛流离,在刀光剑影中长大,九死一生,却屡次化险为夷,最后登基继承秦国大统。[var1]前259年,吕不韦将爱妾赵姬送给在赵国当人质的赢子楚为妻,很快就生下第一个儿子,取名赢政,即是后来

  • 齐国八百年大业付诸东流,难道仅是因为灭宋的战略失误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齐国最鼎盛时期有多强,齐国灭宋的历史,齐国平天下原句

    [var1]历史上的齐国,自齐桓公称霸之后,似乎很少在出现人们的视野之中。可即便如此,齐国也是春秋战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诸侯国。尤其是,在战国中期,魏国霸权凋零之后,齐国更是成为了同秦国一样,并立于天下的强大诸侯国。但是,齐国八百年的大业,在战国中期迎来鼎盛之后,便又迅速的滑落了下去。因为,自齐

  • 大秦赋:真太监赵高又登场!他的一个举动得秦王青睐,被封为近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赵高是怎么被秦王看中的,赵高在秦国的身份,赵高在秦朝时的官职

    导语:《大秦赋》真寺人赵高又登场!他的一个举动受秦王青睐,被封为近寺由张鲁一、段奕宏等主演的《大秦赋》正在热播中,剧中的嫪毐之乱终于结束了,可惜嫪毐被车裂的镜头被剪了,还有秦王摔嫪毐孩子的画面也被剪了,可能为了过审才会将这些血腥画面给剪了。[var1]真太监嫪毐刚刚下线,起初一位毫不起眼的太监赵高又

  • 《大秦赋》吕不韦两个举动,为他的惨死埋下伏笔,只怪他思想超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吕不韦对大秦的贡献,大秦赋吕不韦死前说的话,吕不韦的死对秦国的影响

    导语:《大秦赋》吕不韦两个举动,为他的下场埋下伏笔,只怪他思想超前最近开播的《大秦赋》热度很高,在豆瓣评分已经高达8.4分了,该剧是由张鲁一、段奕宏主演,主要是围绕着嬴政的成长史展开叙事,以秦扫六合为主线,为我们展示秦一统天下的壮阔史诗。有网友吐槽张鲁一的古装造型太丑了,不管怎么样,这部真称的上良心

  • 他12岁时就能以攻心之计,舌战赵国君臣,为秦王收16座城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12岁出使赵国的是谁,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前的赵国局势,曾经靠一张嘴劝降秦国守将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此时本该才华大展的他,却就此杳然无闻,生死成迷。甘罗,生于公元前256年,战国末期下蔡(今安徽颍上)人。 才华初展,智对公鸡蛋 秦武王嬴荡时期,秦公子蜀侯辉在辅相陈壮的支持下反叛秦国。武王闻报大怒,调遣甘茂为大将,率军前去平叛。不久,甘茂平定蜀地返秦,被武王任命为左丞相,同时又任

  • 被称为窝囊皇帝的唐高宗李治,是真的软弱无能,还是暗藏大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真正的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政治能力如何,唐高宗李治历史地位

    唐高宗李治将唐朝带入了鼎盛的巅峰,不仅国力极为强盛,国土面积也到达最大。李世民没有覆灭高句丽,而李治完成了这个使命,高句丽从此消失,百济、西突厥的覆灭同样要记在李治的功劳簿上。之所以很多人说李治软弱无能,主要高宗时代正处于武则天的发迹期,武则天借助李治这个跳板,跃入了权力最高层,那么李治是否真的软弱

  • 为何李治娶武则天没人阻止,甚至没人说闲话?先看看李治的出身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治怎么娶的武则天,武则天李治秦海璐吻戏,如何评价李治与武则天的感情

    相信很多人对此有疑惑了,李治去武则天不就算是儿子去父亲的妻子吗?为何当时大官大臣不阻止,甚至还没有人说闲话?其实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据记载,武则天年仅14岁就进宫当妃子了,当时的武则天算是含苞待放的年纪,而李世民早已来到了晚年,而李治当时只有10岁的年纪。李世民娶武则天时并没有太多的男女之情,那时李

  • 他因为懦弱被封太子,灭了三国无人记,是唐朝最低调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最隐忍的皇帝是谁,历史上唐朝最可怜的皇帝,唐朝最窝囊的皇帝是哪一个

    那有些朝代就没那么严格要求了,如唐朝,李世民他就不是嫡长子,有他开了好头,所以唐朝就没说必须是大哥了。这李世民选接班人,也是特别有趣,他选的接班人,既不是立长也不是立贤,他选了一个最不起眼的一人。李世民儿子一共是十四个,当然不所有儿子都有机会入选的,李世民跟长孙皇后感情特别好,而他的大舅子长孙无忌又

  • 唐朝为何神化老子?道教又是如何在唐朝达到鼎盛的?李渊真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道家思想在唐朝的发展,李渊是如何建立唐朝的,唐朝的李渊和老子是什么关系

    而像中医、中药、针灸、汉文化却已经在海外成为了热门,甚至日本、韩国的中药贸易额早已领先世界多年。即便是我国的历史和汉文化其重要资料也是日本保留得最为完整。其实,好的东西,例如茶、瓷器、丝绸等技术是藏不住的,而华而不实的东西无论怎么吹嘘都是没有市场的。在文化最为开放唐朝,李氏家族为何神化老子,并将道教

  • 唐朝最被低估的诗人,百年之后,才一举封神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朝最著名的5位诗人,唐朝最顶级的诗人,唐朝最厉害的10位诗人

    李林甫赶跑了裴宽,打压住高力士,从此称霸庙堂。而一个叫杨九真的道姑进了宫,给了李隆基一个壁咚。在诗的江湖里,这些都不是事。在诗的江湖里,太阳月亮走碰到了头。在洛阳的酒舍里,杜甫偶遇了李白。李白已经是一个IP了,他的粉丝早已经破百万,每一篇原创都是十万+,大神孟浩然跟他互推,另一位大神王维则跟他互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