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去拜佛,问方丈:朕要跪下吗?方丈答了8个字救了全寺的人

朱元璋去拜佛,问方丈:朕要跪下吗?方丈答了8个字救了全寺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770 更新时间:2024/1/18 8:57:12

朱元璋早些年间没饭吃,还曾去寺庙做过和尚,从那之后就与寺庙结缘,并在世界上留下许多与寺庙相关的故事。例如有一次,朱元璋去寺庙拜佛,在蒲团前问了一句:“朕要下跪吗?”在场和尚面露苦色。

这个问题十分刁钻,稍有不慎就得掉脑袋,好在方丈足够机智,只回答了八个字,便成功化解局面,还让朱元璋内心十分高兴,在离去后给寺庙捐了一大笔善款。那么方丈到底是怎么回答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朱元璋与寺庙结缘

众所周知,朱元璋草根出身,小时候根本没有地位可言,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外号“老八”,别人都叫他朱重八。后来父母在干旱和蝗灾双重打击下去世,朱元璋只能跟随大嫂生活。所谓老嫂比母,小叔子是儿。大嫂就这样既当嫂嫂又当妈,把朱元璋拉扯到十六岁。

朱元璋认为种地没有前途,而且正值乱世之秋,元朝战乱导致百姓赋税增高,种地只会越来越难,若是再来一次干旱,一家人都得饿死。于是朱元璋便打算前往皇觉寺谋取一条生路,大嫂也十分支持他。就这样,朱元璋与寺庙的缘分就此结下。

初入皇觉寺,朱元璋只是一位小和尚,在方丈的要求下,负责每日做饭与打扫卫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杂活。朱元璋对此来者不拒,虽然累点,但好在有一口饭吃。

皇觉寺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化缘与捐赠,而这两点都要看天时地利,干旱导致百姓颗粒无收,皇觉寺的收入也逐渐入不敷出,最终只能原地解散,打发全部和尚外出云游。

说是外出云游,其实就是要饭。朱元璋带着从寺庙里拿来的一只碗,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转眼就是三年。三年内,他走过名山大川,看遍人间悲剧,领悟做人道理,他见识了太多东西,量变引起质变,最终朱元璋悟出了一个道理:与其逃避现实,不如面对现实

云游四海,逃避元朝末年动乱,虽然能苟活一时,但却不得安稳。与其整日胆战心惊的活着,不如主动面对,加入这乱世,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于是朱元璋便答应发小的邀请,加入了黄巾军,称帝之路就此开

寺庙带给了朱元璋一切

朱元璋凭借着郭子兴的赏识,慢慢有了名气,后来他离开郭子兴,自己招兵买马,队伍越来越大,胜仗越来越多,最终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成功统一大部分中原地区,并在南京称帝,大明朝就此建成。如果要问,朱元璋成功之路上什么是必不可少的,那答案一定是寺庙。

首先,当初朱元璋离开大嫂前往皇觉寺,目的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朱元璋老家连续两年旱灾加蝗虫加瘟疫,家里早已没有存粮,朱元璋十六岁正是精力无限的时候,特别能吃,若是不去皇觉寺,或许朱元璋只能步入父母后尘,被饿死。从这个角度来看,是皇觉寺救了朱元璋。

其次,朱元璋来到皇觉寺后成为了一个小和尚。虽然看起来在寺庙做着打杂之事,可皇觉寺却给了朱元璋一个可以在任地方活下去的“和尚”身份。设想一下,如果朱元璋不是和尚,而是叫花子,那么别说云游三年,能坚持一年就不错了,而且说出去也不是云游,而是乞讨。

最后,皇觉寺还给了朱元璋发展潜力。朱元璋进入黄巾军后,之所以能平步青云,得到郭子兴赏识,无非就是他头脑聪明。而朱元璋明明没念过书,又哪里来的聪明头脑呢?还不是靠着那三年云游。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皇觉寺,就没有后来的朱元璋,是寺庙带给了朱元璋一切。

方丈智解危机

朱元璋是一个感恩的人,他明白寺庙给了他巨大的帮助,因此,称帝之后,他经去京城内的一加寺庙烧香拜佛。为的不是拜佛,而是感受寺庙的气氛,那是一种可以让他暂时回到十六岁的氛围。不过,第一次去的时候,朱元璋随口说的一句话,把僧人吓得够呛。

朱元璋要来烧香拜佛的消息,自然有人提前告知寺庙。一众僧人早早起床准备,方丈带头出门迎接。皇帝亲临,那是本寺庙的荣幸,哪有怠慢之理。一番寒暄过后,朱元璋便跟随方丈来到香堂,香堂内有一尊大佛,佛前四个蒲团并排放置。

朱元璋虽身经百战,但也是第一次以皇帝身份前来烧香拜佛,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下跪,于是他便开口问道:“朕要跪下吗?”底下僧人一听,顿时心脏跳到嗓子眼,气氛突然变得无比微妙,众人明白,寺庙的危机时刻到了,稍有回答不好,可能全寺僧人都得掉脑袋。

好在方丈足够聪明,他简单的分析了一下,便发现朱元璋这句话传递出来一个态度,那就是他不想跪。因为他在这句话中,采用“朕”来当做主语。而且,朱元璋早年做过和尚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如果他要跪,就没必要多此一举问一嘴,这样做显然是因为他不想跪。

于是方丈回答:“现在佛不拜过去佛”。短短八个字,让众僧人长舒一口气,这句话前三个字明显是在夸朱元璋为一国之君,就是一尊大佛,与寺庙中的佛一样都是佛。后三个字则夸朱元璋比佛祖还要厉害,所以不用拜。

朱元璋听后十分受用,于是他便站着拜佛。朱元璋离去后没多久,方丈就收到了朱元璋捐赠的一批善款,这是他的聪明换来的。

结语

朱元璋那看似无心的一句话,实则暗藏杀机,而方丈一句话便将杀机破解,同时还能让朱元璋高兴,这说明方丈也是善于谋略的智者,且智慧或许不在朱元璋之下,所谓高手在民间,大概便是如此了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刘伯温已入土为安,朱元璋却命人开棺,里边只有一本六个字的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伯温之死朱元璋哭了,朱元璋见刘伯温,刘伯温什么时候追随朱元璋的

    当年乞丐出身的他,身边有一群好伙伴,后来这些人帮助他起义,成了一方霸主,主要元朝的气数也就尽了,所以就让他这个草根当上了皇帝,荣登大宝之后,他手下的将士也很给力,多次靠着他们才度过难关,其中刘伯温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堪称是旷世奇才。刘伯温的能力大家也毋庸置疑,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是当时最有

  • 李善长持有朱元璋免死铁卷,为何在77岁高龄被诛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为啥杀李善长,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没杀李善长,李善长是被朱元璋杀的吗

    李善长,安徽凤阳定远人,读书不太多,颇有心计。1353年,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任大将的时候,投奔于他,深得朱元璋器重。在朱元璋打江山的过程中,帮他整顿军纪、管理官员、保证后勤供应等方面立下不小功勋。大明王朝建立后,李善长晋封韩国公、太师、中书左丞相等职。岁禄四千石,赐铁卷,免二死,子免一死,位极人臣,

  • 抗倭名将中作战最猛、武力最高的人,不是戚继光也不是俞大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戚继光和俞大猷都是抗倭英雄,俞大猷和戚继光谁是抗倭第一将,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棍法

    刘显是江西南昌人,天生魁梧强壮,臂力奇大,少年时家里穷的揭不开锅,他的饭量又大,所以整天挨饿,后来实在忍不了,准备在一个废旧祠堂上吊自杀,谁知一连死了几次都没死成,心想可能是神仙护佑,便收起了轻生的想法。听说蜀地年景好些,好过活,就偷偷跑到了四川,因为略通文章,所以在一间私塾里面做了老师,教童子稚儿

  • 李自成手下的一员大将,恶毒至极,他才是李自成皇权破灭的罪魁祸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自成的三种狠毒手段,李自成手下谁最厉害,李自成手下的三大名将

    的确,李自成这个人做事没有主见,眼光也非常短浅,耳朵也特别软,别人随便在他面前挑拨几句,他就真的会去执行。在那些做的众多荒唐事里面,有一件最让人觉得可恨。当时他已经打到了明朝都城,在这样的绝境之下,有的大臣就对他投诚。结果没想到,李自成竟然让人欺辱了这些大臣的妻女,甚至还将这些女子们剥光了衣服,拉着

  • 此人为保护朱元璋身中九箭,结果换来的是老朱恩将仇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打老朱,明朝哪位大将替朱元璋挡箭,历史上谁为朱元璋挡了九箭

    明太祖朱元璋有个老乡兼表哥叫陈德,民间传说,朱元璋很小的时候,母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朱元璋为了尽孝心,就领着一个小伙伴,趁着凌晨天黑的时候,去一户地主家里偷了一只鸡。天马上要亮了,朱元璋默默祈祷:天再晚一点亮吧!还要去偷柴禾呢!果然天遂人愿,两人偷回柴禾,天才蒙蒙亮。这个和朱元璋一起偷鸡的小伙伴,

  • 忽必烈后代到中原后,为何都很短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忽必烈后代特征,忽必烈为什么没统一中原,忽必烈的后代现今怎样

    细细研究我们便会发现,许多最终强盛崛起的少数民族都是学习了汉人的一些优秀文化,积极推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历程。少数民族在入侵中原之时往往凭借着强大战斗力极强的骑兵获胜,并且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往往在掌权以后都会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面积。说起少数民族做建立的王朝,我们首先想起的一定是蒙古帝国,毕竟蒙古帝国是十

  • 李世民能把父亲赶下位,为何朱棣却无法反叛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世民敢反李渊朱棣不敢反朱元璋,李世民跟朱棣的关系,李世民能赶下朱棣吗

    我国封建王朝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一向是立嫡以长不以贤,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优秀的次子或者庶子就会想要争夺那个位置。比如我们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如此,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但当初他也确实是弑兄夺位。李世民当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出掉了他的最大的竞争对手,他的兄长李建成和他的四

  • 假如当年宋江不接受朝廷招安,梁山好汉的结局又会变得怎样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江如果不招安能成大事吗,假如宋江坚持不招安梁山好汉结局,宋江吴用谈招安

    只要是喜欢这些英雄人物的人,都不是很喜欢他,因为如果不是他,梁山的好汉也不会落到最后那样的下场,大家也许不会死。所以大家都在想,如果宋江当年没有选择招安,那么结局会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梁山好汉的实力和宋朝政府的实力相比较,看一下结果,是不是真的可能会把宋朝军队打败,得到一个更好的结局。首

  • 金国灭了辽国,为何放任西辽不管,难道不怕西辽报仇雪恨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金国和西辽现状,西辽为何不打金国,西辽帝国打得过金国吗

    (耶律大石剧照)那么,金国难道不害怕西辽的反扑吗?他们为什么对西辽没有进一步的行动呢?说到这里,我们先从结果来看。当西辽崛起,建立了强大的帝国之后,他们是否与咱们预料的一样,对金国进行反攻呢?事实上,他们还真的反攻金国了。1134年3月,耶律大石派出萧斡里刺担任兵马都元帅,率领七万骑兵,浩浩荡荡,东

  • 苏州城外单挑,宋江为何不派鲁智深?鲁智深武功不行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鲁智深与宋江,鲁智深与宋江私下关系,鲁智深与宋江谁地位高

    花和尚鲁智深宋江不派鲁智深的原因是鲁智深是步兵头领:宋江对阵方貌,武松和鲁智深当时都在场,如何派将,这由宋江说了算。对方出战的是马军,宋江自然不能派武松,因为武松是步下将,派武松出去,无论输赢都会影响宋江军的形象。可是鲁智深马上可以作战,为什么不派鲁智深呢?这和宋江的命令有关。方貌提出要单挑,宋江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