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早些年间没饭吃,还曾去寺庙做过和尚,从那之后就与寺庙结缘,并在世界上留下许多与寺庙相关的故事。例如有一次,朱元璋去寺庙拜佛,在蒲团前问了一句:“朕要下跪吗?”在场和尚面露苦色。
这个问题十分刁钻,稍有不慎就得掉脑袋,好在方丈足够机智,只回答了八个字,便成功化解局面,还让朱元璋内心十分高兴,在离去后给寺庙捐了一大笔善款。那么方丈到底是怎么回答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朱元璋与寺庙结缘
众所周知,朱元璋草根出身,小时候根本没有地位可言,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外号“老八”,别人都叫他朱重八。后来父母在干旱和蝗灾双重打击下去世,朱元璋只能跟随大嫂生活。所谓老嫂比母,小叔子是儿。大嫂就这样既当嫂嫂又当妈,把朱元璋拉扯到十六岁。
朱元璋认为种地没有前途,而且正值乱世之秋,元朝战乱导致百姓赋税增高,种地只会越来越难,若是再来一次干旱,一家人都得饿死。于是朱元璋便打算前往皇觉寺谋取一条生路,大嫂也十分支持他。就这样,朱元璋与寺庙的缘分就此结下。
初入皇觉寺,朱元璋只是一位小和尚,在方丈的要求下,负责每日做饭与打扫卫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杂活。朱元璋对此来者不拒,虽然累点,但好在有一口饭吃。
皇觉寺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化缘与捐赠,而这两点都要看天时地利,干旱导致百姓颗粒无收,皇觉寺的收入也逐渐入不敷出,最终只能原地解散,打发全部和尚外出云游。
说是外出云游,其实就是要饭。朱元璋带着从寺庙里拿来的一只碗,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转眼就是三年。三年内,他走过名山大川,看遍人间悲剧,领悟做人道理,他见识了太多东西,量变引起质变,最终朱元璋悟出了一个道理:与其逃避现实,不如面对现实。
云游四海,逃避元朝末年动乱,虽然能苟活一时,但却不得安稳。与其整日胆战心惊的活着,不如主动面对,加入这乱世,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于是朱元璋便答应发小的邀请,加入了黄巾军,称帝之路就此开启。
寺庙带给了朱元璋一切
朱元璋凭借着郭子兴的赏识,慢慢有了名气,后来他离开郭子兴,自己招兵买马,队伍越来越大,胜仗越来越多,最终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成功统一大部分中原地区,并在南京称帝,大明王朝就此建成。如果要问,朱元璋成功之路上什么是必不可少的,那答案一定是寺庙。
首先,当初朱元璋离开大嫂前往皇觉寺,目的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朱元璋老家连续两年旱灾加蝗虫加瘟疫,家里早已没有存粮,朱元璋十六岁正是精力无限的时候,特别能吃,若是不去皇觉寺,或许朱元璋只能步入父母后尘,被饿死。从这个角度来看,是皇觉寺救了朱元璋。
其次,朱元璋来到皇觉寺后成为了一个小和尚。虽然看起来在寺庙做着打杂之事,可皇觉寺却给了朱元璋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活下去的“和尚”身份。设想一下,如果朱元璋不是和尚,而是叫花子,那么别说云游三年,能坚持一年就不错了,而且说出去也不是云游,而是乞讨。
最后,皇觉寺还给了朱元璋发展潜力。朱元璋进入黄巾军后,之所以能平步青云,得到郭子兴赏识,无非就是他头脑聪明。而朱元璋明明没念过书,又哪里来的聪明头脑呢?还不是靠着那三年云游。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皇觉寺,就没有后来的朱元璋,是寺庙带给了朱元璋一切。
方丈智解危机
朱元璋是一个感恩的人,他明白寺庙给了他巨大的帮助,因此,称帝之后,他经常去京城内的一加寺庙烧香拜佛。为的不是拜佛,而是感受寺庙的气氛,那是一种可以让他暂时回到十六岁的氛围。不过,第一次去的时候,朱元璋随口说的一句话,把僧人吓得够呛。
朱元璋要来烧香拜佛的消息,自然有人提前告知寺庙。一众僧人早早起床准备,方丈带头出门迎接。皇帝亲临,那是本寺庙的荣幸,哪有怠慢之理。一番寒暄过后,朱元璋便跟随方丈来到香堂,香堂内有一尊大佛,佛前四个蒲团并排放置。
朱元璋虽身经百战,但也是第一次以皇帝身份前来烧香拜佛,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下跪,于是他便开口问道:“朕要跪下吗?”底下僧人一听,顿时心脏跳到嗓子眼,气氛突然变得无比微妙,众人明白,寺庙的危机时刻到了,稍有回答不好,可能全寺僧人都得掉脑袋。
好在方丈足够聪明,他简单的分析了一下,便发现朱元璋这句话传递出来一个态度,那就是他不想跪。因为他在这句话中,采用“朕”来当做主语。而且,朱元璋早年做过和尚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如果他要跪,就没必要多此一举问一嘴,这样做显然是因为他不想跪。
于是方丈回答:“现在佛不拜过去佛”。短短八个字,让众僧人长舒一口气,这句话前三个字明显是在夸朱元璋为一国之君,就是一尊大佛,与寺庙中的佛一样都是佛。后三个字则夸朱元璋比佛祖还要厉害,所以不用拜。
朱元璋听后十分受用,于是他便站着拜佛。朱元璋离去后没多久,方丈就收到了朱元璋捐赠的一批善款,这是他的聪明换来的。
结语
朱元璋那看似无心的一句话,实则暗藏杀机,而方丈一句话便将杀机破解,同时还能让朱元璋高兴,这说明方丈也是善于谋略的智者,且智慧或许不在朱元璋之下,所谓高手在民间,大概便是如此了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