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曾国藩的争议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他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人,即便吃了无数的败仗,被逼入绝境,也从未妥协,依然专注每一件事,屡败屡战,是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而且对清朝很忠心,对清朝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所兵工学堂等等。尽管当时清政府已经腐朽不堪了,但他仍然为其尽心尽力。另一方面,他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尤其在平叛剿匪的时候杀人如麻,人送外号“曾剃头”,特别是湘军从九江到南京的时候,几乎是一路屠杀,连底层的贫苦百姓都没放过,可见其狠辣程度。
1811年,曾国藩在湖南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出生,虽然世代以务农为生,却生活宽裕,所以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是父亲曾麟书的全部希望。而曾国藩自然也很努力,五年时间就从秀才考到了进士,又经过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深受道光皇帝的宠爱,可谓是平步青云。
转眼到了咸丰皇帝,此时的曾国藩已经快四十岁了,而天下也不再稳定。在咸丰继位的第一年,洪秀全就点燃了起义的火把,而且这把火越烧越旺,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打得清军是事无可挡,差点就推翻了。
面对如此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虽然清政府有着大量的八旗军,但是这支腐朽的武装根本不堪一击,于是就诞生了曾国藩组建的湘军。这支按照戚继光“戚家军”训练方式朝夕训练的军队,号称“湘勇”,在咸丰四年开始倾巢出动镇压太平军。
由于这支军队此前并没有实战经验,以至于刚开始屡战屡败,曾国藩也因此自杀过、被革职过,然而他并没有放弃,重整各军继续奋起剿杀,再加上此时的太平军内部矛盾激增开始分崩离析,而湘军则是日渐趋于成熟,最终湘军得以胜利。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一路烧杀抢掠,对无辜百姓也不放过,简直就像一个杀人如麻的大魔头,一时间南京城哀鸿遍野,血流成河,这个“曾剃头”让南京城陷入了暗夜。同时,曾国藩的仕途也迎来了鼎盛。
而后曾国藩又北上剿灭捻军,主办洋务,成立“江南制造总局”,志在富国强兵。此时的他已然是清政府的顶梁柱,还特此回北京拜见了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
然而,由于曾国藩满脑子都是儒家的正统思想,在“天津教案”这件事情上,他进退两难,采取有意退避的做法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但赔偿白银近五十万两,还杀害群众20人,流放地方官员和民众25人。就像别人打了你一巴掌,你不但要受惩罚还要赔偿,换做任何人也咽不下这口气,所以最终结果就是曾国藩被骂卖国贼,名誉扫地,被辞去直隶总督职后不到两年,便郁郁而终了。
曾国藩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德才兼备,虽然他算不上圣贤之人,却担得起“半圣”这个名号。天津教案这件事其实并不能都怪曾国藩,按照当时的处境,为了阻止形势恶化他也只能选择这样做,如果换成别人,也不一定比他做得好,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