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连自己货币甚至文字都没有的满人反而不受国际形势的影响。加上即便粮食减产,处于高寒之地的满人还能靠渔猎和畜牧来补充口粮。面对这种对比,明朝反而被自己苍老而又臃肿的身体给耽误了。而后金则趁明朝艰难之际不断壮大,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下取代了明朝。
一、皇太极的精明
明朝的灭亡离不开如下几个因素:
①小冰河时代的到来;②厂卫制度的恐怖统治;③纷杂混乱的朋党之争;④糟糕的经济;⑤越来越臃肿的皇室群体;⑥上层建筑的腐败。
而清朝的前身是后金,是和明朝接壤的东北之地。
无论皇太极还是努尔哈赤,他们都受到过明朝的册封,也算是明朝的大臣了。
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上,满人在入关前早就已经汉化了,根本不存在野蛮人这种自欺欺人的说辞。
在努尔哈赤最早组建的八旗中,有4800户汉人,这些人很多都和的贵族通婚。
即便是身份低下的汉人包衣,他们依然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和权力。
像后来曹雪芹家族,年羹尧家族,他们都是包衣阿哈出身,照样做到了封疆大吏。
为了尽快摆脱自身草原民族身上的落后文化,努尔哈赤不但大力提倡满汉通婚,还模仿明朝的行政对内部进行管理。
但努尔哈赤又担心因为过分汉化而像北魏王朝那样快速灭亡,为此,他在临死前又制定了“八王议政制”。
在雍正王朝里,想搞宫变的八阿哥就想用八王议政来架空雍正,结果被张廷玉一番反驳搞得是相当尴尬。
是的,所谓的八王议政根本就没实施过。因为这对继任者皇太极来说就是一个紧箍咒,他不想只做一个傀儡皇帝了。
为了实现自己真正掌权的野心,皇太极不但更正了努尔哈赤对汉人先前的种种强硬政策,还规定8-15岁满人子弟必须读书。
满人子弟读什么书?当然不是传说中的《三国演义》,而是四书五经,资治通鉴,孙子兵法等汉学经典。
在1629年,皇太极模仿明朝的翰林院建立了上书房,并举办了清朝历史上的第一次科举。
在300名汉人奴隶中,有200人通过科举当上了官。不但如此,皇太极还仿照明制建立了六部,并将六部的位置放到了八旗之上。
皇太极这样的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充分利用汉人,以及汉人所发明的东西来治理汉人。
1636年5月14日,皇太极在汉人大臣范文程等人的建议下改年号为“崇德”,这标志着他们从部落首领向汉人政权转向的一个起点。
但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一样,他也害怕过分汉化而使八旗丧失先天的骑射优势,所以临死前规定满人绝对不能学习汉人的长袍大褂,一定要保持尚武的精神。
二、多尔衮的政治智慧
多尔衮这个人很像猪八戒照镜子,无论是在满人里还是在汉人里,他都没有得到好名声,结局也很差。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不是多尔衮,清朝根本就进不了关。当皇太极死后,手握重拳的多尔衮在1644-1645年间,将手下的9个总兵中的3个换成了普通汉人,6换成了抬过籍的汉人。而且,8个巡抚全是汉人。
更加令人叫绝的是,多尔衮早就摸透了明朝文人假仁假义的心思,居然打着替崇祯报仇的旗号进入了北京。
这当然是猫哭耗子,但对那些无耻的文人来说,这是给他们投靠清军最好的台阶了。不但如此,多尔衮在任用汉人时,还优先任用了北方的文人。因为这些人在明朝的党派斗争中,一直都被南方派的东林党所打压。
在1646年的科举中,共选中了373汉人进士,其中北方文人就占了365名。
无论是给明朝皇帝报仇,还是到明朝皇帝坟上下跪,目的就只有一个,就是做给明朝的文人看。
而这些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就是为了荣华富贵的文人一旦找到了台阶,立刻像苍蝇一样扑倒在了多尔衮脚下。
像海宁陈家,就是在这个时候投奔过去的。
陈家是谁?就江湖传说红花会总舵主陈近南的家族,相传也是乾隆皇帝亲爹的家族。
这个家族自投靠清朝之后,在300年中出了208名举人,3名大学士,可谓真正的名门望族。
除此之外,多尔衮还顶住了满人贵族的反对,在战争期间减轻了税赋,进一步收买人心。
另外,在司法方面,多尔衮完全以明朝法律为依据进行司法审讯,这在历史上是极少有过的。但多尔衮和顺治相比,他火候还是不到。
三、将帝王之术玩到炉火纯青的顺治
只有不懂历史的人,才会认为顺治只是一个一心谈恋爱的毛头小子。这位少年天子比后来的康熙还要早熟,还要懂得治国。
在被多尔衮压制了6年之后,顺治彻底翻身了。顺治不但抄了多尔衮的家,还将多尔衮手里的三旗兵马转到了自己手里。即便顺治真的是多尔衮的私生子,在权力面前,依然没有情面,更何况那仅仅只是宫廷传说。
在顺治亲政的这12年里,他独断专行,将皇帝的权力发挥到了历史的极致。而他所利用的工具,一个是资治通鉴,二个就是儒家经典。
为了彻底消灭明朝文官集团的局面,清朝的皇帝必须勤政。无论是累死在皇位上的雍正,还是表面上悠闲自在的乾隆,他们和明朝的皇帝相比,工作量都大了好几倍。
顺治将君君臣臣、三从四德等儒家学说充分诠释,彻底消除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让他们变成了彻头彻尾服务皇权的工具。
1653年,顺治抓住了一个小小的“任珍案”对满汉之争展开了扩大化讨论。本来就是一个政见分歧小问题,最后被顺治上升到了政治和党争的大问题。三院、九卿、六科、十四道的所有满汉官员都涉及到了其中。
“任珍案”原本定罪3位大学士杀头,13名大员流放,28名汉官被议罪。但最后顺治没有学朱元璋赶尽杀绝,而是一笔带过。
这样搞了两三次,大臣们终于明白了。在帝国大政方针上,顺治要的是绝对的服从,而不是官员的意见。
无论满汉,谁再敢像唐宋元明一那样拿着过去的士大夫精神干涉皇权,谁就得死。
也正是这样,顺治将所有大臣变成了他们爱新觉罗家的包衣。
从朱元璋将朱熹捧上神坛,将官员杀破胆那一刻,文人就已经失去了士大夫所拥有的独立人格,这也正是朱元璋和顺治这些皇帝想要的。
所以,很多历史学家将宋之后称为流氓时代和奴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