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藩临死说出拯救大清的最后计策,李鸿章却没听,最终害惨中国

曾国藩临死说出拯救大清的最后计策,李鸿章却没听,最终害惨中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178 更新时间:2024/2/13 7:50:11

曾国藩为何会裁撤湘军呢?

首先,满清政府一向秉承满汉之大防,自开国以来,就极力限制汉人统军。在太平天国以前,满清的正规军实际是八旗军和绿营。但乾隆年间以后,八旗军和绿营已然腐朽不堪,完全不能作战。因此,才会让曾国藩等人组建团练,这才有了湘军。

然而满清对湘军的猜疑从未停止过,自1863年开始,朝廷派正白旗出身的官文驻守于长江中上游的武昌;富明阿驻守于扬州、镇江,占据长江下游;僧格林沁屯兵于安徽、湖北之交,名为防止太平军流窜,实则防止湘军北上。由此,湘军遭遇三面包围,在如此兵势之下,湘军不得不撤。

其次,湘军在克复天京后,将领们抢到了大量金银,掠取了大量妇女,富贵至极,已经没有动力继续作战。而对于湘军普通士兵来说,他们常受欠饷的困扰,因此心怀不满的湘军士兵纷纷加入反清的哥老会,随时准备哗变。

最后,曾国藩是个饱读圣贤书、深谙程朱理学的大儒,让他做乱臣贼子,简直比要他命还难受。同时,曾国藩还对满清朝廷充满了幻想,以为还有机会重新振作。

1867年,曾国藩曾与幕僚赵烈文讨论时局。赵烈文曾预言,满清50年内必亡,原因是朝廷中枢已经完全朽烂(抽空一烂)。对此曾国藩并不相信,在他看来恭亲王奕訢精明强干,慈禧太后刚强,遇事能够“威断”,怎么就“抽心一烂”了呢?

然而到曾国藩裁撤完湘军,去往京城任职后才发现,满清的中枢真的烂的不成样子了。进京后,曾国藩曾与慈禧面谈过几次,发现这位妇人确实很擅长政治斗争,但对于治国、治军之事可谓一窍不通;而恭亲王奕訢呢?此人确实有些小聪明,但是雄心不足,不堪大用。

因此,曾国藩在日记中描述道:两位太后“才德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年龄小,还不好说;恭亲王“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文祥“正派而规模狭隘”,倭仁虽有“特立之操”,但“才薄识短”。对此他悲叹道:“权要诸公尚且如此,遑论其余?”

可以说,满清的统治集团——满洲贵族已经完全腐朽,除了吃喝玩乐和争权夺利,根本没有其他本事。若让慈禧等人当家,不仅满清政府会崩溃,神州华夏也有沦亡之危。因此他非常后悔裁撤湘军。

1872年,曾国藩临近去世,在这之前,他曾将李鸿章叫到跟前,并面授机宜:

“我这个人顾虑太多,湘军浴血奋战十几年,收复金陵后,因为各种压力,竟然将其解散,自毁长城,寒了将帅的心,等于是自废武功。湘军众将飘如秋叶,我自己也成了剪翼之鸟,以至‘剿捻’无功,备受挫辱。”

当时,曾国藩本想依靠朝廷的军队镇压捻军,结果屡战不利,备受质疑。若朝廷军队连捻军都不能制服,更何况强大的西方列强。因此,曾国藩想告诫李鸿章:你必须吸取教训,无论如何也不能削弱你的淮军。

在曾国藩看来,依靠朝廷,保不了大清,更保不了中国。若要中国免受列强入侵,必须依靠强大的军队不可。然而汉人领兵,必受朝廷猜忌,招来数不尽的攻击。然而曾国藩希望李鸿章应挺直腰板,不要畏首畏尾,以至于裁撤军队,将中国的软肋暴露于列强的枪口下。因此,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攻击,淮军只可加强,不可裁撤。

用强军来护卫中国,这或许是曾国藩开给大清的最后的保国良方。然而,李鸿章却没有真正听从老师的教诲,只完成了一半。李鸿章说是“强军”,实际做得却只是个表面工作。李鸿章用真金白银打造出了一个貌似强大的陆海军。但在实际上,淮军的实力并未真正加强。

他希望以北洋水师为例,自此海军建成第一天起,就遭遇了朝臣无尽的弹劾。在重压之下,李鸿章违背了曾国藩的遗命。为了修建慈禧的颐和园,海军总务奕譞挪用海军军费。对此,李鸿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帝师翁同龢恶意克扣海军军饷,李鸿章也不敢坚决予以斗争。而这也致使北洋水师自1889年以后,再也没有添置一艘船、一门炮,使日本海军迅速超越了北洋水师,并在甲午战争中大败中国海军。而淮军的陆军呢?表现得还要糟糕,不仅训练废弛,而且武器故障不断。面对日军的入侵,本该作为护国中坚的淮军竟一触即溃。

因此李鸿章无奈地说: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最终,曾国藩最后的救国良方被李鸿章气质如弊履,而大清也在《马关条约》后走向了万劫不复,而中国也在帝国主义的入侵中不断沉沦。

更多文章

  • 乾隆出联:关羽可知红颜薄命,纪晓岚对出后,和珅才知自己又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纪晓岚和珅全集,乾隆对和珅和纪晓岚的评价,和珅评价乾隆

    上联是:二万里山河,伊古以来,未闻一招一统二万里。下联是: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这对联水平如何?自然是高手高手高高手。至于乾隆看到这对联后是什么表情,就没人知道了。当然用寻常人的心思推测:必会是眉开眼笑。因为这上联是在狂赞乾隆的功绩。而下联则是满满祝福,最妙的是首尾数字相加后,正

  • 年贵妃到底有啥魅力,让“冷血”的雍正,毫无底线的宠爱她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雍正最喜欢的贵妃,雍正对年妃的感情,雍正与年贵妃真实关系

    比如“九子夺嫡”中失败的八爷、十四爷等,就被杀的杀,囚禁的囚禁,一点不讲兄弟情面。同时雍正睁眼就上班,一直干到深夜才睡。所以对女性来言,估计没几个会喜欢这种 “汉子”,一个是看着害怕,第二个是没有生活情趣可言。但实则对雍正的这种印象却是错的。历史上真实的雍正并非冷血,没有生活情趣,比如他对年贵妃的宠

  • 晚清最美的公主,见证慈禧洗澡全过程,晚年爆出慈禧羞为人知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慈禧真实照片,历史上慈禧的真实生活,清朝末年慈禧真实生活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慈禧太后的照片,这些老照片都是拍摄于慈禧太后70大寿前夕,拍摄者是裕勋龄。作为慈禧太后的御用摄影师,裕勋龄他早年留学法国学习摄影技术,入宫后承担了慈禧太后所有照片的拍摄工作。种种迹象表明,慈禧太后无比信任裕勋龄。为何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他有一个深受慈禧太后信任的妹妹,裕德龄。裕德龄,即

  • 乾隆下圣旨给英国国王,内容被对方嘲笑不已,殊不知背后另含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乾隆给英国的圣旨全文,乾隆曾给英国国王一道圣旨,乾隆下给英国女王的圣旨原文

    很快,一众巍峨的巨舰就驶入了港口,待船上的使臣露面后,在港口等候良久的纤夫却被吓了一跳。这次前来觐见的国家使臣不同于原来朝鲜、越南等地的东亚使臣,而是有着一头卷曲金发的英国人。他们的金头发、尖鼻子、繁华的英国贵族服装和中国传统志怪小说中的鬼怪形象十分相似。他们一露面,就引起了岸边民众的骚动。待地方官

  • 25岁就被杀的小鲜肉,为何被曾国藩誉为两千年间第一悍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曾国藩杀了多少江西人,曾国藩遇刺之谜,曾国藩杀那么多人为什么还是圣人

    在太平天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悍将,竟被太平军的死对头、湘军统帅曾国藩称赞为自汉朝、唐朝以来最凶悍最勇猛的“贼将”。姑且这么来算,从汉朝建立(公元前202年)到陈玉成死时(公元1862年),中间相差2064年,也就是说,在曾国藩眼中,中国历史上像陈玉成这样的悍将,两千年才出一个!这个评价之高,足以

  • 民国第一任外交总长,娶了比利时美女,宁死不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民国历任外交总长,民国最美外交官妻子,民国第一外交官照片

    这是一张很著名的照片,照片上的这些衣冠楚楚之辈,都是要遗臭万年的。因为他们是在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请注意,左二那个人叫陆征祥,是当时签订“二十一条”的总负责人。后来他的妻子说,这辈子最不能原谅的就是他这次签字。这就是陆征祥,上海人,中华民国第一任外交总长,后来还当过国务总理。签订“二十一条”的背

  • 她是清朝一代名妓,三任丈夫皆英年早逝,是话剧《赛金花》的原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赛金花个人资料,清末赛金花的传奇,赛金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赛金花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也是充满神秘色彩的。有的人认为她就是一个多次嫁人的普通妓女,有的人则将她视为民族英雄,甚至还有的人称她为红颜祸水,几度克死丈夫。关于赛金花这个女子的说话,褒贬不一,在这些评价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赛金花是怎样的一

  • 爱新觉罗后代放话要住回紫禁城,乾隆七世孙还大胆穿龙袍祭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清代——一个繁荣又衰败的朝代,有开国的八旗子弟赫赫战功,也有康乾盛世的治世之功,但回顾晚清末代的屈辱历史,却也是矛盾的,衰败的朝代。“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是慈禧太后在晚清,末年对外国的政策,可见清代之衰疲。随着末代皇帝溥仪在1912年2月12日宣读的《退位诏书》,清朝正式消亡。但清朝人的后

  • 国学大师启功:身为雍正九代孙,被迫娶了“姐姐”,却爱了73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启功简历个人资料,启功晚年生活图片,启功是雍正后代吗

    从荣华富贵到一贫如洗,练成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的始祖是清朝雍正正皇帝的儿子,排行第五。他身为雍正的第九代孙因为辛亥革命的缘故从小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但因为门第的原因从小有幸能够福荫于深厚的家学渊源,祖父让他认识了许多当时的知名诗人、学者……这使他受到了毕生的教诲。从启功幼年时期开始家中就已经非常贫困,甚

  • 孙中山原配卢慕贞:离婚后带女儿定居澳门,终生未再嫁,享年86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当时的孙中山已经有了家室,如果这时去跟宋庆龄在一起,毫无疑问地违背了孙中山“男女平等”的思想。宋庆龄和孙中山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因为倡导“一夫一妻制”。因此,孙中山要想跟宋庆龄在一起,必须先与他原来的妻子离婚。孙中山的原配叫卢慕贞,1885年她与孙中山就完成了婚事,但是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