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隐公元年》中的一句话就令人警醒“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是的,做错事就应该接受惩罚,每一个人都必须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但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做错事之后不悔改,还想逃脱惩罚。我们看过很多电视剧,其中有一个人物使人印象非常深刻,此人就是和珅。
在剧中,他是一个大贪官,十分狡猾奸诈,形象也不是很好。但根据历史记载和珅其实是一个大帅哥,不仅博学多才,而且面容英俊。众所周知,和珅是一个贪官,但并不知道他到底贪走多少钱。根据历史记载,他被皇帝处死之后,在查抄他的家时,发现其家中财产的总和,已经快赶上国家几年的总收入了,可谓是富可敌国。
和珅还是一个喜欢收藏古玩的人,这些文物古玩的价值也十分巨大,但人们一直很好奇,为什么皇帝迟迟没有将其下令处死。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真的很有才华,还有就是乾隆皇帝对其的纵容,他可谓是验证“大奸之人,必有大财”这句话,此人十分圆滑,长着一张巧嘴,很讨乾隆的喜欢。
都说伴君如伴虎,如果皇帝不高兴,那么臣子就有可能被降罪,和珅在救灾时将沙土混在大米中,大家都说他太过贪婪,连救灾的粮食都不放过。不过事实并不如此,很多人并不是灾民,但却想得到好处,这些人与灾民衣着相同,根本不好区分。于是和珅就想出这个办法,真正困难的人并不在乎粮食是否有沙土,就算有也会欣然接受。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乾隆的贪婪和纵容,在古时候,皇帝通过微服私访来考察民情,不过因为当时交通不便,每一次出行都要花费大量钱财,如果所有资金都从国库支出,那么国库便面临着巨大压力。不过这个问题交给和珅后就得到很好的解决,和珅虽然贪财,但在给皇帝花钱这件事上很是大方,于是乾隆对他十分喜爱纵容。
但当乾隆去世后,往昔的一切就不复存在,当然皇帝自己也很担心,如果自己去世,嘉庆帝是否能够坐稳皇位,和珅会不会对他构成威胁呢?于是他为和珅留的保命诏书中,也充分考虑到这点,诏书中只有三个字:“留全尸”,和珅在被赐死后看到这几个字,无比绝望。
和珅明知嘉庆会对自己动手,让他有恃无恐的就是乾隆留下的诏书,而这个诏书在自己被赐死后并没有保命,却成为催命符。可见乾隆皇帝早就想对他动手,不过认为他很有才华,而且在处理一些事情时,二人之间已经形成一定默契。不过如今换了新皇帝,那一切都是浮云了,嘉庆并不一定用得上和珅,处理了他对自己百利而无一害。
付出过什么,总会得到什么,可能收获要一定的时间,但是一个人总是不能抓住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放,目光总是要放的长远。面对很多的事情,我们可能别无选择。但是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自己做决定。
在这个世界上,可以默默无闻安度一生,轰轰烈烈让世人传颂;是千万不可让世人唾骂。明是非知善恶,一定要坚守原则,不被诱惑。要在世俗的洪流中,永保清澈,千帆历尽仍是少年。
参考资料: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