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朝就有“一国两制”?论“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

周朝就有“一国两制”?论“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54 更新时间:2024/2/4 6:12:07

削桐叶为珪”,将叔虞封于唐,这就是著名的“

桐叶封弟”的故事。

叔虞的事迹虽然不多见于史书,但并不能否认其有着非同一般的雄才大略。《

国语》谓其“

射兕(sì)于徒林”,足见其勇武;《

逸周书》记载周朝建立之初,大会诸侯四夷,“

唐叔虞周公在左,太公望在右”便可见其在周朝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在出土文物的铭文中有说叔虞“

左右文王”的字样,以此类推叔虞有可能参与了周灭商的“

牧野之战”。

这一切,都说明了叔虞应该是一位有功于周王室的王室成员,所以才会有了《

左传》中记载的“

有令德,故昭之以分物”,也就是对叔虞的分封进行了隆重而又盛大的典礼。

叔虞的“封唐盛典”

周武王去世后,北方山西边境诸戎扰边,商朝遗民也乘机发动叛变,战事不断,为了巩固周王室建立不久的政权,周成王封叔虞为唐君以藩屏王畿,为了表示对叔虞的厚望,周成王特地在镐京为他举行了盛大的“

封唐典礼”。

在这次典礼上,周成王赏赐了叔虞大量的传世奇宝和金玉珍品,其中有“

大辂、密须之鼓、阙巩之甲、沽洗之钟”等。“

大辂”指的是装饰华美的天子之车,“

沽洗之钟”是礼器,此二者表示周王室对叔虞的恩宠。“

密须之鼓”与“

阙巩之甲”皆是周武王征服其他诸侯所获的战利品,这是向其他人炫耀武功,更希望叔虞效法文王与武王,为周王室建功立业。

在这次盛典上,周成王还为叔虞派遣了

怀姓九宗及

职官五正,帮其迅速组成新的诸侯政府。据王国维考证,“

怀姓”即隗姓,来源于晋西北,是叔虞政权的最有力支持者。而“

职官五正”则是真正的干部队伍,即“

五行”之长官,分别管理农耕、内政、祭祀、战争等事宜。

在此次大典中,最了不起的便是周王朝对叔虞赐予了“

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简单来讲,“

启以夏政”就是要叔虞到封地唐国,用夏朝的传统之政启迪诱导民众。“

疆以戎索”便是用戎人的规矩约束、驾驭戎人,依照戎人的习惯与唐国东、北的戎、狄民族交往和治理。这个治国方略的提出反映出周王室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治国理念。由于唐国夏商朝遗民最多,再加上复杂的地理环境,矛盾交错,政局不稳,所以周王室并没有要求叔虞在唐国强行推行“

周礼”及“

井田制”,而是以夏人之政治理夏商遗民,以戎人之法来治理戎人之民,这在现在看来,某种程度上不就是中国古代的“

一国两制”甚至是“

一国三制”吗?

这不但表现了当时周王室的开明与器量,更显示出周王室在政治上所具有的远见性和策略上的灵活性,这一治国方略使得唐国形势迅速安定,成为周王室的坚实屏障,而且不仅影响着叔虞封唐后的唐国,还甚至直接影响着后来“

改唐为晋”后的晋国的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赵武灵王的“

胡服骑射”改革也是源于此。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具有极强的变革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国历史久远,文字记载不多且不必说,我们就以“

改唐为晋”后的晋国和“

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来看。

首先、“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催生了法制思想,使晋国成为“法制”形成最早的国家。

公元前514年,晋六卿联合起来灭掉祁氏、羊舌氏,从此晋国公族殆尽,公氏急剧衰落,卿大夫的势力更加强大,从这个时期开始,六卿联合执政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为了互相制约,巩固各自既得利益,六卿不仅用旧的礼制来不断盟誓,而且也加强了法制。公元前550年,晋正卿范宣子制定了晋国史上第一部刑事法规——《

范宣子刑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刑事法规,当时藏于密室,并没有公布。直到36年后,六卿已无法和平相处,赵鞅在汝水之滨筑城,将《

范宣子刑书》铸在大铁鼎上,可以说,这是当时政治制度的一大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范宣子刑书》本身就是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法律体现,它的公布代表着中国从“

礼治”走向“

法治”的标志。所以在《

范宣子刑书》公布后,晋国外的其他国家便群起而反对,孔子首先抨击曰:“

晋其亡乎?失其度矣!”这说明孔子本身就是奴隶制度的卫道士,反过来也证明了晋国在法治方面,已经走到了其他诸侯国的前面。

晋国的这一变革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

三国分晋”后的魏国,其君主魏文侯积极变法,法家代表人物李悝所著《

法经》更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典,在他思想的影响下,魏国形成波澜壮阔的改革热潮,因而魏国成为当时法家思想的摇篮。

其次、“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更是为政治上的变革提供了事实上的理论依据。

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晋国发生的叛乱现象更多。尤其是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将其叔父成师封于曲沃后,成师及其子孙们先后经过67年,向晋公室发动了六次夺权战争,杀死了五任国君、驱逐一任国君,终于获得成功,晋公室移祚于曲沃。

在当时宗法社会的传统下,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大逆不道的,最起码在其他诸侯国是这样,然而在晋国似乎这并不代表什么,武公夺权后,周王室同样也承认了晋侯的合法地位,实际上这也是周王室对“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政策的一种肯定,并没有过多干涉晋国内政。

对许多史书而言,成师及其子孙夺权都认作是非法的,然而在现在看来,这又何尝不是晋国内部的一次意义非凡的政治变革呢?通过这次夺权,晋国才再次中兴,才有了后来强大的晋国,才有了“

春秋五霸”之一的霸主地位,才会诞生晋文公这样的英武君主,才会有了后来战国七雄的韩、赵、魏三国,所以说所谓夺权,只不过是“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政策在政治上的衍生运用而已。

再次、“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实施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比如说,“

人殉制度”就是奴隶制社会的陋习代表之一,在晋国便受到了谴责。魏武子在生前有一个宠妾由于没有生育,按照传统应该在魏武子死后殉葬,魏武子却嘱咐儿子魏颗说等他死后,将该女子再嫁出去,可见当时晋国已经有废除人殉的风气。然而在魏武子临终之时,想让该宠妾为他殉葬,得到大臣和儿子们的一致反对,所以等魏武子死后,魏颗还是将该女子外嫁出去。这说明废除活人殉葬制度在当时已经得到社会普遍支持,所以在人殉制度走向衰落之时,奴隶获释的现象也开始出现。

公元前550年栾氏与范氏的斗争中,范宣子答应以杀死栾氏的家臣斗士督戎为条件,解除了斐豹的奴籍。公元前493年,赵鞅宣布:“

克敌者,人臣隶圉(yǔ)免。”作战有功的奴隶可以得到赦免,这也是新制度诞生的标志。

另外,周王室实行的土地制是“

井田制”,这种土地制实际上属于土地公有制的一种,然而因而晋国地理环境的不同,长期以来实行着“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政策,故而“

井田制”的实施又与周王室大不同。晋国国君将土地分授给农民以个体小农方式经营,正是这样,使得晋国土地私有制逐步加深,在春秋后期,土地大部分成为卿大夫的私有财产,并且社会上出现了土地转让、交换、出售等商业现象,这无疑在根本上已经具备了封建制度的最基本特征,所以说“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瓦解了奴隶制,是完全有着现实表现的。

最后、“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也深深影响着文化的变革、批判。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则忠实的为政治经济服务,因而“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在文化上也有所表现。

比如《

诗经·唐风》中的《

扬之水》就是歌颂曲沃成师向晋公室发动夺权的优秀诗篇,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次政变虽然失败,但人心显然是向着成师的。另外《

杕杜》一诗中诗人则以流浪者的形象比喻晋公室因循守旧,骨肉分离,不得人心,孤立无助的状态,预示晋公室将会被曲沃替代。

如果说对晋公室反抗力度最大,反抗情绪最激烈的莫过于《

诗经·魏风》中的《

伐檀》、《

硕鼠》两首优秀作品,是晋人最具有批判、变革精神的壮丽诗篇,这一切可谓都是脱胎换骨于“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可见其从周朝开始,对晋地影响至深。

结语

所以说,叔虞封唐虽说是晋国历史文化形成发展的起点,但其中对其影响最为深远的却是周王室为叔虞制定的“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的确立从根本上奠定了晋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格局。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更是难能可贵的实现了古代“

一国两制”的政治构想,促进了民族融合,为赵武灵王的“

胡服骑射”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

参考资料:《左传》、《竹书纪年》、《史记》、《逸周书》、《国语》、《诗经》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周朝做到的七个第一,后世王朝望尘莫及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周朝是最长命的王朝吗,周朝是中国唯一的封建王朝吗,周朝是不是最后一个王朝

    二,发展最快的王朝。商朝和西周都是奴隶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周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经过长期变法,基本都进入到封建社会时期。周朝一个朝代就实现了社会制度跨越,此后十个大一统王朝仍然没有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三,产生伟人圣人最多。周初有周武王、周公、召公、姜子牙等一批大人物。春秋战国

  • 大旱七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境?商汤如何化解危难?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伊尹说:“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佐料才行。治理国家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商汤听了,他很受启发。商汤觉得伊尹很有智慧,他便虚心向伊尹求教解决大旱的办法。伊尹便提出来教人民在田头的地方开井,来灌溉农田,补救抗旱,但是这只能解决局部的旱情,对

  • 古代后宫中的妃子,是如何侍寝的?西周的制度有点不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西周三大政治制度,商朝和西周的地方制度,西周礼乐制度的示意图

    各位,药王孙思邈曾在他的《千金方 房中补益》一书中提到过,说当年轩辕皇帝之所以能成仙,是因为他修炼了一种采集阴阳的秘法。而他的后宫之中,至少有一千二百名妃子。当然,此时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但到了西周时期,由于周公旦等人的努力,礼乐制度形成。后宫妃子侍寝,也就有了初步的规矩。据史料记载,西周时

  • 号称太阳不灭夏朝不灭的夏桀,是妖妃妹喜还是伊尹让太阳破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伊尹五次投靠夏桀的理由,妹喜怎么到夏桀身边的,夏桀妹喜

    妺喜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她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亡国皇后,很多人都会把她形容成"红颜祸水"。作为深受君王宠爱的妃子,妺喜不但没有安守本分,还常常利用美色引诱君王寻欢作乐不思朝政,以致于夏桀成了亡国之君。当然,即便没有妺喜的参与,夏桀身边还会有其他人,他昏庸无道只知享乐,注定会葬送自己的江山。妺喜

  • 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大军进攻渑池,结果连续战死十位战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封神演义姜子牙战渑池,封神英雄榜姜子牙破阵,封神演义姜子牙战力排行榜

    但是要说最狠的,还不是“十绝阵”那几位,而是渑池守将;这渑池城,地理位置十分关键,说是城,不如说是关,是姜子牙大军兵进朝歌城的必经之路;而在当时,渑池城的守将张奎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名气,所以姜子牙也没放在心上,以为渑池城守将会和其他小城的守将一样,主动过来投降。但让姜子牙没想到的是,这渑池城守将张奎不

  • 启的老爸把王位传给外人,不服气的启把王位抢了回来,创立了夏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国君吗,启是夏朝第几代君主,夏朝的王位传递制度

    中华文明最开始是实行禅让制的公天下,但是到了禹的儿子启的时候就变成了家天下了,这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在启建立夏朝前天下是由各个部落组成的,部落的首领位置是由上一位首领退休后禅让给下一位首领的,一般禅让的人选都是经过现任的首领多番考察,选出来具有贤德又有才能的人来继承。#历史#禅让制在历经尧、舜

  • 周平王只不过是把都城迁了个位置,为什么周朝会自此衰落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周平王为何不能中兴周朝,周平王时期周朝弱吗,周朝王权衰落原因

    申候在得知女儿王后被废以后大为恼怒,于是联合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因为当时周幽王为搏美人一笑,数次点燃烽火戏耍诸侯们。所以等到犬戎真的来袭的时候,反倒没谁搭理他了。就这样,犬戎在骊山上将周幽王杀死,西周都城也被抢劫一空,西周自此灭亡。周幽王死后,诸侯们才算终于反应过来,意识到周天子确实有了危险,这时候

  • 魏蜀吴三国相争,魏国几代努力打工,不曾想到最后却让他渔翁得利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魏蜀吴三国鼎立的过程,三国的魏国经历了几代,魏蜀吴三国鼎立历史事件

    在这段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能人异士。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论谋蜀国有诸葛亮;吴国有周瑜;魏国有司马懿这样代表性的人物。要是论武当属于吕布,就像《三国演义》中记载的三英战吕布,不论事件的真假与否,民间能这样描述吕布,可见吕布之武力。要论有勇有谋当属于赵云,小编在武将中当中也是相当喜欢赵云这个人物的。

  • 十六国被忽视的名将:提兵六万,击破四十万大军,堪比孔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十六国十大名将,十六国时期猛将排名,十六国时期的第一名将是谁

    王猛原是北海剧县人,受战乱的影响,流亡到魏郡,他很有才华,却没有出来做官。这是因为王猛胸怀大志,他看透了当时的天下形势,“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354年,东晋大将桓温北伐,驻军灞上。桓温对王猛非常钦佩,邀请王猛一同南下。在老师的劝阻下,王猛没有前往东晋,而是留在了关中。[var1]当

  • 蜀汉山东籍七大名臣:诸葛亮家族四人上榜,还有一位是孔子同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var1]第一位:诸葛亮。诸葛一族在汉末三国时期可谓是风光无限,名声达到了顶峰,魏、蜀、吴三方都有其族人官居高位。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早年因躲避战乱,诸葛亮一家随叔父诸葛玄来到了豫章郡。不过好景不长,诸葛玄在豫章被朱皓击败,一家人又被迫来到了荆州,并从此在荆州立足。诸葛亮的两个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