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当年追问英国女王的三句话,近乎于乡间野史了,后人因为这三个问题,取笑道光的蒙昧和无知。
其实,仔细想想,倒冤枉了道光。
为什么呢?马克思说过,环境创造人。
道光皇帝的无知问话,并不是偶然发生的,我们自然不能只取笑而不去思考。为何道光帝会如此发问?是不是道光帝前半生的成长环境,对他造成的影响呢?
傲慢养成的前半生
公元1782年,也就是乾隆皇帝71岁这年,发生了很多大事。
其中一件,是耗时近十年的《四库全书》终于编著完毕;另一件事是,打了快7年的美国独立战争,终于迎来了和平。
这一年的秋天,道光出生了。
这一年的中国,在乾隆皇帝的治理下,达到了文治武功的极盛,声势正旺;而这一年的欧美诸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生气勃勃、繁花似锦。
在后世看来,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年代,也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这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代,也是一个垂垂迟暮的年代。
东西方文化在这一年及以后,就鲜有碰撞的机会,差距渐渐地拉大了。
因为从这一年开始,乾隆皇帝骄傲自满了,还变懒了。
皇帝的自满表现在,自封了“十全老人”,拒绝了外国通商,重用了一个大贪官——和珅。
皇帝的懒惰表现在,许多政务开始敷衍、漫不经心,东巡、下江南却毫不怠慢,国库里的银子从这一年开始,不断流失,帝国治下的百姓从这一天开始,慢慢积怨。
皇帝的怠政,给了和珅走上权力巅峰的机会,也给了清帝国吏治滑向腐败深渊的入口。
这便是道光出生的时代环境。
社会方面,皇权登峰造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变得刻板化;
民生方面,有限的土地满足不了激增的人口,民怨暗暗积聚;
外交方面,繁文缛节的天朝上国,看不上国外的“奇技淫巧”。
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的完整写照,道光从小接受的,大概除了四书五经,就是木兰围场狩猎了。
这项古老的狩猎活动,一百年来,始终秉持着“射猎肄武为本朝家法,绥远实国家大纲”的原则,作为清朝皇帝的必备功课,一来强身健体、二来学习怀柔四方。
史料记载的,在他11岁这年,他的祖父乾隆皇帝,在木兰围场里,还特别赏赐了已是皇长孙的道光,给了一些鼓励。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是个保守的皇帝,对西方科技嗤之以鼻,一生都做着天朝上国的傲慢美梦。可以想见,以祖父为榜样的皇长孙道光,能对西方科技感冒吗?
幼年道光能学到的治国天花板,大概莫过于他祖父“守着祖制,好好生活”这样的了吧。
相比于同时代的俄国,全盘西化,输入工业革命,清帝国的皇帝们的所作所为,败局已经注定了。所以,我们又如何期望,道光帝能问出高级一点的问题呢?
禁烟战败追问女王
道光刚刚执掌帝国,正是西方工业革命迅速推进的时候。经济的变革影响了西方的统治基础,法国的大革命,英国的君主立宪,美国的三权分立等,雨后春笋的出现了。
同时期的清帝国,此时已经成了一座破楼,要堵的窟窿眼太多。
道光在位的三十年,是内忧外患的三十年,前有新疆张格尔叛乱,后有鸦片泛滥弥漫全国。禁烟,成了道光帝执政三十年挥之不去的梦魇。
由于西方资本进不来中国市场,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他们很快盯上了鸦片,这是个暴利的买卖。
但是鸦片的倾销,动摇了清帝国的财政体系,大量白银外流,清帝国没钱了。
于是,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督办禁烟。林则徐不负所望,虎门销烟一把火,烧灭了西方殖民者的鸦片美梦,却也不可避免的,引来了英帝国的炮舰攻击。
一年时间里,英帝国的炮舰一路向北,攻陷定海、镇海、宁波、镇江、南京......天津。道光帝派了好几批部队,连连战败,几乎无一胜绩。
一连串的战败,打痛了道光帝,道光帝就派人抓了几个俘虏,想好好了解下这个小对手。在问完了英国的位置,距离,和怎么去的问题之后,道光帝对英国女王的身份好奇起来。
他饶有兴致地问了三个问题:
“该女王年仅22岁,如何当上的一国之君?”
“是否有婚配?”
“若有婚配,丈夫为何人、现居何职?”
当时的英国国王是维多利亚女王,时年22岁。年纪轻轻执掌大权,这多少让熟知中国历史的道光帝有些意外。在中国,这个现象简直不可思议。
得益于君主立宪,英国已经转变了政治体制,尽管女王实权并不大,也足以震惊道光帝。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被打痛了的道光帝,追问对手信息做些了解,本身没有错,可是他问得太幼稚了,而且还忽略了他身边,还有一帮“食君禄”的朝廷栋梁。
了解一国信息,完全可以指派他们去搜集,何劳一国之君“不耻下问”?这样的道光皇帝,亲力亲为,倒也反衬了皇权的“微操”无处不在。
而朝廷栋梁们,这个时候在干嘛呢?在谎报军情,欺瞒道光,想着法的糊弄皇帝。如果要追根溯源,其实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盛世下的人心失衡
清朝很不幸,没有汉唐接纳包容的恢宏气度,也没有宋明的“天子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宽松政治,从入关那天起就输了。
入关后的清廷,屠城、留辫子,奴役汉民,大兴文字狱,社会恐慌程度空前加剧。
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间,皇权达到巅峰,文字狱的惩治力度历史最严。
虽然整个社会的工商一派繁华,出现了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现象......但是,民心没了。
当乾隆宣布,帝国的通商口岸从5个缩减到1个的时候,人民的生计被锁了;当乾隆宣布
全民搜集图书、排查反清文字的时候,人民的口舌被锁了。
敏感的乾隆皇帝,用高压手段统治着百官,百官就层层下压剥削着百姓。
人人自危,人人哑言。民心在这个时代,已经严重扭曲了。
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治国系统,业已荡然无存,士大夫阶层彻底丧失了,对国家命运的话语权,空留了一副唯唯诺诺,噤声慎行,唯皇帝是从的奴才相。
这是一种社会阶层整体式的失衡。
百姓害怕皇帝,而不是热爱皇帝,官员谄媚皇帝,而不是规劝皇帝。持续到鸦片战争时期,失衡没有消失,反而加剧了。
这样的现状,才有了道光亲自三问女王,百官默然作壁上观的窘境。若说上下同欲者胜,显然,清帝国一丁点也不达标。
结语
悲剧的发生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日积月累的。
道光帝从出生到去世,经历了两个时代的变迁。他看似八卦地追问了几句女王的事,却也不该被后人取笑。毕竟,道光是属于那个旧的时代的。
在那个旧时代里,有五千年中国帝王史的荧幕回响,也有道光对昔日荣光的追寻和思索。然而,就是没有帮助积重难返的帝国,重回轨道的矫正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