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庆宫之所以能够得到修建,完全是康熙为了一个人。大家一听“毓庆宫”,会不会是某位妃子居住的呢?也就是说,康熙可能是为了某位受宠的妃子而建。但如果这样想的话就错了,事实上,康熙下旨修建毓庆宫,是专门为了他最疼爱的儿子胤礽。
之所以说,胤礽是康熙最疼爱的儿子,是因为胤礽的生母是孝诚仁皇后,康熙的嫡子。康熙与孝诚仁皇后伉俪情深,可惜在生下胤礽后,皇后便因难产而死。康熙悲痛万分,下定决心要好好培养这个儿子,将来让其继承皇位。因此胤礽刚满周岁,便被册立为皇太子。
众所周知,皇太子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宫殿,称之为“东宫”。可当时在紫禁城里,却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东宫”。康熙如此疼爱胤礽,自然不愿意亏待了儿子,于是决定要重修一座东宫,以彰显胤礽储君的地位。
那么或许有人会说,明朝虽说是“嫡长子继承制”,也每一朝基本都册立过太子,既然有太子,就证明有东宫。而清朝入关后,所住的紫禁城本来就是明朝时期修建的皇家宫殿,那么直接将明朝的东宫,继续给清朝的太子住不就行了?
这就要说一下明朝的东宫了,明朝的东宫是文华殿,因此明朝有“文华殿大学士”一职,就是辅导太子读书的。不过到了嘉靖年间,这里就改为明经筵之所。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文华殿大部分被毁坏,直到康熙二十二年,才开始重建,之后也一直用于经筵之所。
所以,康熙才会重建一座东宫,最后便有了这座“毓庆宫”。清朝也就是从此刻起,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东宫”。但没想到的是,康熙费尽心思培养出来的胤礽,却并没能令他满意。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第一次被废,康熙下令将其禁锢于咸安宫。不过,这时候康熙还没有完全放弃胤礽,所以三个月就把他放了出来,之后还复立为太子。康熙五十一年,胤礽第二次被废,这次康熙彻底对他失望,仍下令将其禁锢于咸安宫。
在此之后,胤礽便一直被禁锢在咸安宫,毓庆宫就长时间无人居住,因为康熙直到驾崩,都没有再次册立太子。到了雍正朝,毓庆宫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因为这里作为东宫,是给皇太子住的,可雍正即位后,决定设立“秘密立储”制度。从这时候起,无人再知道皇帝会传位给谁,所以毓庆宫就从“东宫”,降格成为皇子居住的地方了。
不过,清朝后来的皇帝,有很多还是曾在毓庆宫住过。比如乾隆12岁到17岁期间,就一直住在毓庆宫。嘉庆小的时候,也住在毓庆宫,即使后来乾隆禅位于他,由于乾隆仍然不肯放权,还霸占着养心殿,嘉庆也就不得不继续住在毓庆宫,直到乾隆去世。
清朝后期的三位皇帝同治、光绪和宣统,都曾在毓庆宫读过书,其中光绪皇帝在这里住过。宣统帝溥仪在写《我的前半生》时,就将曾经在毓庆宫学英语的情况详细描述了出来。
(参考文献《清史稿》等)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