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唐朝亦存在佛寺众多和和尚众多的现象,佛教一度还成为唐朝的“国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包括统治者的支持和佛教的本土化。唐朝的著名佛寺有仙游寺、隆国寺、悟真寺和玉泉寺等等。
玉泉寺
佛教何以盛行大唐?
1、外因:统治者的支持
唐代佛教的兴盛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由国家出资建立佛寺,僧侣等免税,佛寺还可分得田地。李氏立国数百载,所产生的二十多名皇帝中除了唐武帝明确反对佛教,做出了大规模灭佛的举动之外,
其他统治者在对待佛教的问题上都是灵活变通的,更多的是顺势而为。
民间对佛教的支持者增多,且佛教符合皇帝的利益时,皇帝们是会选择支持的,至少也是不干涉状态。在唐代,武则天崇尚佛教和宪宗奉迎“佛骨”之事曾引起轩然大波。
武则天与佛教
武则天即位后,为了增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在思想上让民众承认自己,就对道教进行打击和贬低,于是即位后就宣布“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所以在武则天时期,佛教备受推崇,也达到了最鼎盛时期。
相传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命令工匠根据自己的容貌所雕刻的,武则天为此还捐赠了自己两万贯的脂粉钱。《大卢舍那佛龛记》也记载:“实赖我皇(武则天),图兹丽质。”然而,武则天尚佛更多的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龙门石窟
如果说武则天是因为政治需要而尚佛,那么唐宪宗对佛教的信奉可以用“佞”和“媚”来形容。元和十四年,即唐宪宗统治年间,他曾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将供奉在陕西凤翔法门寺的“佛骨”迎回长安。
天下臣民也争相效仿,对寺庙进行大规模捐赠,一时间,平民百姓生活更加艰辛,王公贵族们的压榨更甚往日。尤为重要的是“奉迎佛骨”之事的政治意义在于统治者已经公开将佛教纳入官方系统,这也就表明皇帝朝廷支持佛教的发展。
唐宪宗
从有关唐朝的历史记载来看,唐武宗灭佛时,全国就有四千多座官家的佛寺,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一些富饶之家为了保住家族财富也会集资建立佛寺,进行定期的供奉和集会,主要目的是求得内心安定。
由此看来,佛教在唐朝是十分兴盛的,大到庙堂之上的“恭迎佛骨”,小到家族乡里的集资建寺。
2、内因:佛教的本土化
佛教在唐朝能够兴盛还在于佛教能够实现本土化,它的本土化适应了唐朝社会民众和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它才能够大获发展。
唐代皇家寺庙
佛教最早产生于印度,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古印度列国时代得到了大肆发展,并且逐渐传入中国。
印度佛教讲求“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而且认为“人生皆苦”。
在公元1世纪左右因教义不合,而正式分裂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传入我国的佛教正是大乘佛教。
印度的大乘佛教讲究普度众生和“法我皆空”,采用梵文传教布道。然而,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实现了本土化,它的本土化主要依靠众多佛教僧人的宣传,比如玄奘、义净、不空等人。
印度佛教
他们实现佛教本土化的做法主要有二:一是引入佛教经典,并且将大量佛教经典翻译成汉文。玄奘曾编译了《成唯识论》,义净曾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不空曾翻译了《金刚顶瑜伽经》。二是与权贵、甚至是与皇帝结交,从更高层面传播佛教,比如玄奘和义净。
从国家层面来看,佛教宣扬因果报应之说,非常有利于统治者加强自身统治,以佛教学说来抑制民众起义,散播“此生为奴为婢皆因前世做尽恶事、未积善果所致”等因果报应之说。
玄奘
从民众层面来看,佛教宣扬灵魂不灭和轮回转世之说,实际上为普通百姓营造了一个心灵庇护所和指出了一条自我解脱之路。最典型的就是很多贫苦百姓在无药可医之时常常会跪在寺庙里,祈求佛祖和观音等佛教人物的庇护。
这无形之中就会为其生活增添希望,相信会有奇迹出现。除此之外,投身沙门也成了贫苦百姓交不起税的一种保全之法。
4、:大唐学子的支持
统治者的政策往往能够左右民间思想的走向,唐朝亦是如此。在唐朝皇帝大规模崇尚佛教的同时,身沐皇恩的学子们也积极支持佛教的发展,
柳宗元
这些著名的科举士子对佛教的赞赏常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比如一些文人学子会在诗文会友之时集体写诗赞颂佛教,更有甚者,会将自己的字和书斋之名取得与佛教有联系。
唐代大诗人王维尚佛是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有“诗佛”之称,他最爱的佛经就是《维摩经》。
可以说,王维处处都体现出了尚佛的特点,他早年信奉禅宗,已经痴迷到一种程度,常常在家中“焚香独坐”“以玄谈为乐”,他还专门作诗云
“空居法云外,观音得无生”“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
王维
甚至有人说“维摩”二字和“维”字合并起来就是“维摩诘”,维摩诘正是印度大乘佛教中的人物,也是《维摩经》中的主人公。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少有的崇尚佛教的文人,他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中强调:“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柳宗元在被贬时期依然悟道求真,在被贬永州时,他常常在龙兴寺居住。
之后,又在法华寺居住,为的就是能够更深刻地了解佛教中天台宗的交易,他还在被贬期间与沙门中人探讨佛教教义,他在《永州龙兴寺西轩记》中云:“因悟夫佛之道,可以转惑见为真智……”,可以看出,柳宗元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也积极宣传着佛教。
柳宗元
僧、寺、经下的大唐佛教
1、僧与寺的盛行
唐朝佛教盛行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佛家寺庙和僧侣众多。《旧唐书》中记载唐朝时期有记载的寺庙共有五千多座,其中属于政府的寺庙大约有三千多座,乡里私造的佛寺数量也很多,加上不在籍的佛寺,所以唐代佛寺数量是相当惊人的。
至于僧侣人数就更加惊人,武宗灭佛时,以迫使二十六万僧尼还俗以缴纳赋税,由此可见唐代僧侣人数之多。
唐朝初建时期,虽然自称是老子的后代,比较崇尚本土道教,但是对佛教也予以支持,规定在京城设立三座官方寺庙,各州设立一座寺庙,名义是四方佛寺的僧人祈求国家太平。
唐朝寺庙
初期的寺庙虽然数量少,但是规模很大,京城的一座寺庙代表的是官方的威严和体面,所以占地面积很大,往往会占得一坊之地。唐朝中后期的佛寺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还很大,慈恩寺和隆兴寺等都是官方所建造,规模之大令人惊愕。
2、经与译经的盛行
佛教能够长期发展下去,
不仅得益于僧人的宣传,也得益于佛教经典的翻译。
唐朝在前代佛教经典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大量的佛教,玄奘出行天竺,在那烂陀寺学习佛教教义,并带回了很多佛教经典,他回到大唐后,就一直在大雁塔和小雁塔翻译佛教经典。
大雁塔
据记载,玄奘一人就曾用毕生之力翻译出七十多部经论,共计一千三百多卷,内容包含甚广。义净也翻译出六十八部经书,僧智编成了《开元释教录》,除了我国僧人前往天竺求取经典,也有印度僧人到唐朝传授经典教义。
这些佛教经典在中国得到了传播,有的经典甚至传到了新罗和日本,成为历朝历代的佛家弟子研习佛法的主要依据。
总结
印度的大乘佛教在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发展,佛教已经从外来宗教发展为武周时期的国教,
在此期间,它顺利地实现了本土化和官方化。
大乘佛教修道院
在国家层面,统治者积极支持佛教的发展,为佛教建立佛寺,组织专门的人到印度那烂陀寺学习佛教教义并翻译佛教经典。在普通民众层面,民众们接受了佛教所宣扬的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学说,甚至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佛教人物的身上,希望通过自己虔诚的信仰能够达到逢凶化吉的效果。
佛教在唐朝的发展曾大起大落,但主要是获得了统治者的支持,也正是因此才能够得到大发展。
佛像
唐太宗时就开始为佛教修建译场,
在“交兵之处”修建佛寺;唐高宗时期还专门为玄奘作了《述圣记》;
武则天时期直接将佛教的地位公开放置在道教的前面;唐宪宗时期大费周章的“恭迎佛骨”。这些事件足以表明佛教在唐朝的地位和统治者们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佛教文化史》
2、《中国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