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茹瑺选中,举荐给了朱元璋的时候,刘三吾已经是一个七十三岁的小老头了。人到古稀,别人早就在家颐养天年,而刘三吾却被举荐入朝为官,开启他的开挂人生。
刘三吾(1313-1400),初名昆,后改如步,以字行,自号坦坦翁,湖南茶陵人。
朱元璋要挑选人才,朝中官员推荐了很多。在这样一群人中,年过半百的刘老头肯定没什么竞争力。朱元璋本来想照例接见一下刘老头就算了,但真的见到刘三吾后,便被他的魅力深深吸引,改变了主意。刘三吾学识渊博,知识面广。面对朱元璋的提问,这位刘老头才思敏捷,回答的头头是道,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朱元璋想了解的他都知道。两人相谈甚欢,相见恨晚,不自觉聊了好几个时辰,当即封刘老头为左春坊左赞誉,不久又晋升为翰林学士。托了刘三吾的福,因为举荐有功,茹瑺也得到了褒奖,后被朱元璋封为兵部尚书、吏部尚书。
刘三吾饱读诗书,学问严谨,擅长写文章,为大明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得到了朱元璋的充分肯定。在其他官员人人自危,生怕沾上贪污和胡惟庸谋反案,保不了项上人头的时候,刘老头确是老而弥坚,为朝廷的典章制度殚精竭虑,躬身为朱元璋撰写《洪范住》和大明法典《大诰》写序,主纂编修了《省躬录》、《书传会选》、《寰宇通志》、《礼制集要》等书。一年夏天,朱元璋曾当着众朝臣面褒奖刘三吾,说他在洪武年初,每次观察天象的时候文运星都有一团黑气挡着,今年你入朝为官以后,那团黑气慢慢消散了,文运星亮了起来。刘三吾闻此快速作了首诗,朱元璋开心的赐了一支朝鲜进口的玳瑁笔。看来,明朝初期文化的发展刘三吾功不可没啊!
皇位的确立上,刘老头可以说是改变了明朝的历史。朱元璋非常喜爱儿子朱标,五岁便让宋濂等名儒教授他经学,刚刚登基就册封他为太子,后来皇太子朱标却不幸因病逝世。朱元璋和朝臣们商议要立谁为帝,本来朱元璋是看好燕王朱棣,认为他英武跟自己很像。在朝臣们纷纷夸张朱元璋英明的时候,刘三吾跳了出来,说:“皇太子虽然因病逝世,不是还有皇孙吗?皇位的继承要才符合正统。”朱元璋当即将皇位传给皇太孙朱允炆。因为刘三吾一句话,皇储换人,燕王朱棣直到发动靖难之役才从朱允炆手里夺回皇位。
朱元璋赏识倚重刘三吾,是因为他渊博的学识、凡事不和皇帝对立的情商和鼓舞皇帝的智慧,这是别人学不来的。在《大诰后序》中为朱元璋解释,说皇帝日理万机,忙中出错是在所难免;告诫朝臣们被当反面教材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一次地方官送来一捆稻穗,徐达一见嫌弃是粪浇之物,刘老头却说是“嘉禾之祥,明君再世,天降祥瑞。”后来五彩云,刘老头也做了相似的解释。
朱元璋生性残暴,杀人众多,刘三吾却能摸透朱元璋的秉性,在官场中游刃有余,在完成皇帝交代的任务同时,还能让朱元璋有个好心情,你说朱元璋能对他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