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建文帝朱允炆去哪了:正史中他被烧死的说法,为何不可信?

建文帝朱允炆去哪了:正史中他被烧死的说法,为何不可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493 更新时间:2024/1/2 13:22:53

但是,随着南京城的陷落,朱允炆的下落也从此成为历史之谜。

几百年来,关于朱允炆的结局,一直有这样两种主流说法:

一是他在城破之日即“自焚”而死;二是他化妆成了僧人,逃出南京,从此便不知所踪。

这两种说法,第一种流传最早也最多,但可信度偏低,极不可信;第二种说法虽看似神秘,但最有可能接近历史的真相。

一、“自焚”而死的建文帝

建文帝被烧死一说,见于正史《明史·惠帝纪》之中:

“宫中火起, 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越八日壬申葬之。”

南京城破之日,宫中烧起大火,建文帝不知所终。最后,有人在火中发现了建文帝及皇后的尸体,朱棣命人葬之。

在朱棣本人的传记中,也有记载:

“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备礼葬建文君, 遣官致祭, 辍朝三日。”

在《明太宗实录》等史料中,也有类似文字,在此不再赘述。

建文帝当时兵败,眼看无力回天,内心里万念俱灰,因不甘于被朱棣生擒虐待,所以自己放火烧了皇宫,以至于连自己也葬身火海。

这种死法,看起来十分合理。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当时全国的大环境,以及《明太宗实录》、《明史》的著作背景,就会对这种说法产生怀疑。

第一,建文帝没有必要放火自尽。虽然朱棣率军攻入了南京城,但如果放眼全国,建文帝实在没有必要立即自我了断。

首先,朱棣虽然夺取了南京,但他毕竟是做了篡位的大逆不道之举,是要被臣民唾弃和反对的;明朝建立短短几十年,燕王就又将人民拖进了战火之中,他发动的战争在当时是不得民心的。

所以,建文帝完全可以出逃,纠集各地力量重整旗鼓。他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第二,《明史》中关于建文帝自尽的记载,定稿于康熙朝。当时,清朝的统治还不是很稳固,特别是关于崇祯之子“朱三太子”的传闻甚嚣尘上。

清朝修《明史》,把建文帝的归宿定位为自尽,这也是在为“朱三太子”是冒牌货佐证。清廷意在证明:

建文帝出走是假的,就跟现在这个“朱三太子”是假的一样,朱明王朝的遗老遗少,可以死了这条心了。

与《明史》相比,《明太宗实录》更有造假的动机。朱棣是把自己的亲侄儿赶下去后当上皇帝的,这在当时是严重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

所以,在编纂《明太宗实录》时,朱棣是严禁把不利于他名声的事情如实写进去的。

如果当时朱棣对外宣传建文帝没有死,那么对他这个“来路不正”的皇帝是极为不利的,他也必然遭到唾弃、背叛。

而如果宣布建文帝已死,朱棣就可以明太祖嫡子的身份,顺理成章、名正言顺的继位。而且,即便建文帝真没死,还在外纠集力量谋图复位

,朱棣也可以将他定位为“冒牌货”,理所应当的加以打击。

所以,对朱棣来说,还是默认建文帝死了好,而且还是赎罪式的自我了断。

二、出家为僧的建文帝

乾隆四十二年,《明史》被清廷重修。这时,清廷的统治早已是相当的稳定,而建文帝的结局竟然也跟着作了修改:死于大火中的不是建文帝,而只是他的皇后马氏。

“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 诡言帝尸。越八月壬申, 用学士王景言, 备礼葬之。”

“诡言”二字,说明是朱棣撒了谎,建文帝并非烧死。

《明史·恭闵帝本纪》:

“宫中火起, 帝不知所终。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如果抛开这些被人为干预了的历史记载,还有哪些迹象表明,建文帝没死呢?

第一,朱棣登基继位之初,受到了极大的阻力。朱棣进入南京后,大批建文帝旧臣外逃,选择忠于新朝的只在少数。而且,朱棣对死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如方孝孺齐泰等,实施了残酷的杀戮,其中就包括恶名昭著的“诛十族”。

朱棣也是一代英主,为何不知道时局不稳更需要用怀柔政策笼络人心的重要性呢?

如果一切均已尘埃落定,那么为何还有那么多大臣选择继续忠于建文帝,而不愿意倒向朱棣呢?

原因很可能是,朱棣知道建文帝没有死,而群臣也知道建文帝还活着。

第二,朱棣之后的三个举动,间接证明了建文帝没死。

首先,建文帝的陵寝不知在何处。如果按照《明史》最初的记载:

“备礼葬建文君, 遣官致祭, 辍朝三日”,那么,一定有人知道他被葬在了什么地方。

但事实却是,无人知道建文帝的陵寝在哪里,甚至后来崇祯帝打算再祭祀时,无奈的说“建文无陵,从何处祭?”

其次,朱棣曾经派重臣

连续14年到各地暗访建文帝的踪迹。

公元1423年,胡濙回朝,得知朱棣已经出征,于是便跑到宣府向其汇报工作。朱棣虽然已经就寝,但听说是回来了,立即起身去召见他。君臣二人的行为,都间接证明了建文帝没有死。而胡濙肯定是查到了建文帝的蛛丝马迹,所以才十万火急的汇报给朱棣。

再次,在胡濙回朝之前,朱棣听说建文帝逃到了海上,于是他又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如此大规模的出海远行,不为对外贸易,不为军事征服,为的是寻找建文帝的真实下落。

以上都可以间接证明,当初建文帝没有死于宫中大火,而是出逃了。那么,他逃跑的方向又是哪呢?

明清以来,关于建文帝的去向,

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是云贵,另一种是两广,最后一种是闽浙。

其中,最不靠谱的是云贵说。因为镇守云南的沐家与朱棣本就是儿女亲家关系,建文帝逃亡云贵,风险太高。

最可能的是闽浙说。有学者几经寻找,在福建宁德市发现了一座

上金贝古墓。该墓建于元末明初,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墓的格局是三层六阔,各种构件精致豪华,颇具皇家气派。而且,它的莲花基座造型与安徽凤阳明皇陵及淮安明祖陵的莲花座造型完全一致。

尽管这种推测墓主人身份的方式仍然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但它也为建文帝的下落提供了一种合理解释。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扈三娘为何选择王英?李逵真不懂,宋江裝不懂,王英不想懂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江王英扈三娘,王英李逵,王英要挖宋江心肝下酒

    一丈青(扈三娘)见宋江义气深重,推却不得,两口儿只得拜谢了。晁盖等众人皆喜,都称颂宋公明真乃有德有义之士。(节选第五十回)可是,不要忘记了!除了扈成,扈家庄上上下下都被李逵屠杀了干干净净,扈三娘和梁山之间存在不共戴天之仇,何来的义气深重一说?再者说,李逵作为宋江的心腹,宋江不可能不知道李逵的屠杀扈家

  • 岳飞文化不高,但是喜欢和哪种人接触,他一共娶了几任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岳飞一生娶了几个老婆,岳飞一生经历简介,正史中的岳飞是个怎样的人

    岳飞自己虽是一位农家子弟,文化不高。从军以后,尤其是成为大将以后,却特别喜欢和文士接近。在他的幕僚中,逐渐聚集了一大批有志于抗金事业的知识分子。岳飞经常与他们讨论历代兴亡的得失,切磋古往今来一些名将的兵法与谋略的高低。闲暇时,亦常与士大夫应酬往返、赋诗填词。古代的一些名将,是岳飞久慕并为之景仰的英雄

  • 戚继光曾用大竹竿杀倭寇,是没钱造武器吗?2个原因道出他的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戚继光杀了多少倭寇,戚继光抗倭寇真正原因,戚继光为什么要打倭寇

    试想一个连功臣都不放过的皇帝,谁会真心替他卖命,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当时很多人抱着有多远离多远的态度,宁可少做,绝不多做。如果说朱元璋仅仅是毁了一代名将,而明英宗则是扼杀明朝名将的希望,为何这样说呢?明英宗继位的时候,因为是一个孩子,大权由母后孙太后把持,在这样条件下生活的孩子难免有一点的叛逆,在宦官

  • 明代第一妖人:13岁苦练奇术,祸害99名女子,24岁被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谢员外膝下无子,只有女儿谢采芝。谢采芝年方十八岁,生性娇小,楚楚动人。每月的15号去玉皇庙为父母祈福,引来无数富家公子跟随,无数平民百姓围观,一时间引起不小的轰动。那天晚上,谢员外夫妇正在客厅里谈论女儿的婚事,突然传来一阵断断续续的哭喊声。谢员外心里想着,于是就让家丁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回来禀报,

  • 崇祯杀了魏忠贤后,为何大明王朝就垮台了?太监王承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崇祯杀魏忠贤后悔了吗,王承恩与魏忠贤的关系,崇祯太监王承恩

    与其他朝代的开国皇帝相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并无显赫家世背景,所以,为保证自身统治地位的稳定,朱元璋便将许多权力收归中央,以此保证自身地位的稳固。尽管在朱元璋在位期间,他能够凭借着自身出众才能,确保皇权尽可能地集中,可他的子孙后代们,却并不能像他一般有着出色的表现,这也使得中央皇权出现分散情况。明朝

  • 手撕渣男的李清照:遇人不淑,不如独自美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清照如何手撕渣男,李清照20首宋词,李清照花谢花飞花满天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人。他的父亲是李格非,苏轼的学生,生母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继母是侍郎王圭的女儿。他的父亲是进士出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为什么在这里要用那么多笔墨写她的家庭呢,因为我想说明两点:一是才情基因,二是家庭所给与的教育环境。这家庭配置特别高,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李清照成就极

  • 明代异闻录之吓破胆的张秃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代天师异闻研究,张秃子,明代奇人异事

    张秃子因为是独生子,从小就被父母娇生惯养,什么重活都不让他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给这个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生活。所以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张秃子自私自利的性格,同时他还为人凶狠狡猾,且刁钻撒泼,很多时候都蛮不讲理,只要有人惹了他,那么他必定不依不饶的要那个人给他赔偿,直到他满意为止。他的这种性格其父母是直到

  • 朱元璋当年做的一个决定,使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流传了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借月饼是怎么回事,中秋节吃月饼与朱元璋有关,朱元璋为何称月饼为福饼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段历史故事就与月饼有关。我们知道我们在很久之前就已经保持了在中秋节这一天全家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的习俗,那么你知道吗?这个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在这其中有一个流传非常广泛的说法,是说这种古老的习俗与当年的朱元璋有一定的关系。那个时候朱元璋起义军还并没有完全的取得成功。

  • 明朝皇帝都奇葩之和尚皇帝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皇帝朱元璋是讨饭和尚,朱元璋评价和尚,朱元璋怎么对待和尚的

    1382年10月21日,朱元璋出生了,这位生于安徽凤阳的地道农民,本名朱重八,朱重八的父亲叫朱五四,爷爷叫朱初一,哥哥们分别叫朱重四,朱重六。看到老朱家的名字,大家可能不理解,为啥都是以数字为名。据清朝人俞樾的《春在堂随笔》第五卷中曰:“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也就是

  • 崇祯十五年第三次被围,开封到底死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崇祯杀了多少大臣,崇祯十五年完整版,经典传奇崇祯

    劫余开封水灾之后,逃到黄河以北的难民虽然跳出了火坑,却还没有脱离苦海。最初,他们遭到侯恂部下官兵的抢掠,御史王燮杀了几个典型示众,总算刹住了歪风。此时已经是初冬,天气渐冷,难民们形如傀儡,“奄奄气息,骨肉伶仃。或倒卧道旁荒草中,或投宿古庙破寺内,药饵无从,汤水难得……昔富贵殷实之家,顿成他乡流离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