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为什么要说,大明的天下不是从元朝手里夺来的

朱元璋为什么要说,大明的天下不是从元朝手里夺来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159 更新时间:2024/1/23 4:39:41

洪武二年,明军攻克元上都开平,元顺帝率宫室退守应昌。

洪武三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左副将军李文忠率东路军出征应昌。四月,妥欢贴睦尔卒于应昌,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称必力克图汗。

五月,李文忠师进开平,降元平章上都罕等。复兼程北进,大败元兵,攻克应昌,俘惠宗孙买的里八剌等,缴获宋、元玉玺、图书、玉册、镇圭、玉斧等传世之宝。仅爱猷识理达腊率数十骑突围北走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

此役结果,北元受重创,被迫将主力撤入漠北,明军将防线推进到应昌之北,元将江文清、杨思祖率5万余人降明。

明军将士也累了,是时候歇一歇了。

还有什么比加官进爵更实在的呢,在应天,朱元璋已为功臣们准备好了最盛大的奖赏:封爵。

洪武三年这次封爵,是大明规模最大的一次。功劳最大的六个人被封了公爵,二十八人被封侯爵,自然,他们大都是淮西人。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另一位著名人物:刘基。

在洪武朝初期,刘基算是个较为重要的人物。之所以是较为重要而不是非常重要,这与他的身份有关。

按理来说,刘基功劳这么大,这次大封功臣,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高低,有没有希望给封个公爵呢?对不起,朱元璋说,公爵我只能给资历最老,战功最卓著的人,同时还有个重要条件,他得是我的亲戚或者同乡。

好吧,大家都知道老朱对老乡感情深厚,对亲属更是用情至深。理解理解,那么就退一步,封个侯爵怎么样?

朱元璋掰着手指头算来算去,一口气封出了二十八个侯爵。除了汤和、耿炳文、廖永忠、傅友德、胡美这些我们较为熟悉的,还包括了朱亮祖(元将)、韩政(张士诚部下)、梅思祖(元将,先降刘福通、后投张士诚)这些降将。就连一个11岁的小孩康铎,也因为父亲的恩荫继承了一个蓟春候的爵位(父亲康茂才,已在分封前去世)。刘基在这28人名单里翻了一遍又一遍,到底也没找到自己名字。

那么刘基到底被封了个啥呢,答案是伯爵。伯爵,就是分封的最后一档了。

刘伯温憋屈吗,其实是不算憋屈的,这是他身份所决定,他曾经为元朝效力。

要说老朱对从元朝投降而来的文臣态度,那可真是不咋地,想骂就骂,想贬就贬,一点也不看场合。有个叫危素的大才子,当过元朝的大官,北平被破后投降了大明。朱元璋很赏识他的才华,重新给他安排了工作,不过才华归才华,这并不等于老朱同样欣赏他的人品。

一次,危素进殿觐见朱元璋,老朱正在忙活,听到危素来了,头也不抬来了句:“是你来了啊?我还以为是文天祥来了呢?”用文天祥来比危素,等于在抽他耳光。老危素那时都70多岁了,内心却毫无波澜,因为都习惯了,老朱拿这个挤兑他不是一回两回了。

最终危素到底也没能让朱元璋改变态度,修《元史》的活儿干完后,他就被赶到安庆去为元臣余阙守祠庙。余阙是元朝忠臣,危素是元朝贰臣,这么安排什么意思?要说这不是变相的惩罚,恐怕只有鬼才信。

再讲远一点,元顺帝在应昌病死后,军队传来捷报。这是大明的喜事,百官自然要纷纷祝贺,表一番忠心,其中包括不少元朝投降过来的大臣。没想到老朱脸一板,直接发话:

尔本元臣,今日之捷,尔不当贺也。

一句话让众人脸上的笑容就此僵住,还有人心存侥幸,以为是皇帝今天心情不好拿自己出出气罢了。接下来老朱一句话让他们彻底死心,朱元璋下旨,从此以后但凡北方传来捷报,曾经在元朝当过官的不许称贺——

因命礼部榜示:凡北方捷至,尝仕元者不许称贺。

这说明啥,朱元璋眼里揉不得沙子啊,这些都是贰臣,人品有污点,不值得同情。

你要这么想,那就正中老朱下怀了,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要说朱元璋手下的贰臣,那可多了去了,可是从陈友谅、张士诚那投降过来的,那都没事,老朱咋就选择性失明,这么痛恨那些从元朝投降来的文官(武将除外)呢?

朱元璋自有其用意,这牵涉到一个根本性问题:

大明的天下是从哪儿来的。

通常我们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还用问,元朝呗。

可不是嘛,元顺帝是被朱元璋赶跑的,大都是明军拿下的,大明的天下不是充话费送的,它继承自元朝。

老朱立马会纠正你:

不对!我的天下是从群雄手里取过来的,不是从元朝那里夺来的!

关于这事,刘基还和朱元璋争辩过。应昌大捷之后没几天,朱元璋还在兴头上,他出了道题考考众大臣:

谁能回答出“元亡明兴”道理何在啊。

这题还不简单,刘基觉得机会来了,前几天朱元璋刚给元朝降官甩过脸色,现在自己正好可以借题发挥推翻皇帝之前的态度。他清清喉咙,满怀信心地回答:“自古夷狄未有能制中国者……”,话还没说完,朱元璋立即表示,回答错误,正确答案应该是:

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刘基懵了,自己搬出的“华夷之辩”,可是当初朱元璋北伐檄文里白纸黑字写着的,这才过了几天,皇帝咋就翻脸不认了。

他还没意识到,此一时彼一时也。北伐檄文强调“华夷之辩”,是为了笼络人心,瓦解敌人的斗志;如今否认“华夷之辩”,也是为了笼络人心,巩固自己的政权。

思想工作的目的,是为政治服务。之前那么说,是因为北伐前元朝还控制着北方大片土地。如今,这些地方大多落入朱元璋手中,就连他求之而不得的元顺帝也自己挂了。

形势不同了,再强调“华夷之辩”,“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类有意思吗,这让那些元朝遗民怎么想,不是鼓励他们造反吗。

【为什么要善待元朝遗民】

元朝遗民这个概念包含很广,虽说大元是蒙古建立的帝国,奇怪的是,这个群体有很多都是汉人,而且是汉人的精英:儒生和文士。

元朝对待汉族文人可不咋地,统治了这么多年,连科举也没开过几次,就算开了科举,政策也对汉人考生不待见,民间有个说法叫“九儒十丐”,这群人政治地位也被边缘化。

但这还是挡不住儒生们为心向大元,从他们流传下来的作品,如《元八百遗民诗咏》里,满满地都是对元朝的怀念。

元朝这么寒蝉儒生,儒生们还非得死皮赖脸贴上去,他们难道是受虐狂不成。当然不是,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思想上。

汉朝以降,儒学虽然还是主流,可其他思想也在发展。魏晋玄学盛行,唐朝皇帝大多信佛,有时候是佛道并重,宋朝皇帝迷信道教的也不少。汉武帝定下的“独尊儒术”已是老黄历了,儒家思想暴露出了短处,许多问题解释不通。

比如儒家说君权神授吧,天子就是天命代言人,有着这么高的级别,千秋万代一统江湖那应该都不是事儿。可从汉到宋,皇帝们不断被推翻,汉末三国、晋末南渡、唐末五代、宋末逐鹿。战争一次次将整片土地犁了一遍又一遍,上到皇帝贵族,文臣武将,下到黎民百姓,彻底被战争洗礼。

外戚、武将、太监,你方唱罢我登场,什么君权神授,狗屁!许多皇帝的寿命还不如一条狗,唯有兵强马壮者能为尔。

从汉到宋,一千多年过去了,孔子的学说已经有点过时。咱别的不说,就看男女那点事。曹操是个著名的“人妻控”;李世民收了他爸爸的妃子,那个女子后来更过分,居然自己当了皇帝;后周皇帝柴荣符皇后,原本是后汉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的儿子李崇训的妻子;至于赵匡胤收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之类,那都不算事了。

这都哪跟哪,在儒家思想里,这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可他们就是干了,又能怎么着。说白了,在思想上,皇帝对儒家没那么重视了。

皇帝自己都胡搞,还能指望底下人能多守规矩。相信那一套的人越来越少,如果不加点料,这碗鸡汤眼看就要过保质期了,儒家有被动摇的迹象。

那怎么行呢,大儒们苦思冥想,要找出一个说得过去的解释,给儒家系统打个补丁升级一下,好让它继续运行下去,于是各种学派出现了。

其中有一个学派,它从北宋时期由周敦颐、张载、邵雍,以及程颢与程颐创立。发展到南宋,出了个更厉害的人叫朱熹,把它进一步发扬光大,后人用这三人的姓氏将它命名为程朱理学。

从二程到朱熹,他们小心翼翼地抽丝剥茧,一层层地把前人的思想加以改良,构造出了一个细致的新儒学体系,让它更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皇帝们提供思想指导。

程朱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升级是很高级的,它提出了一个说法“天道”。

它的高级之处,在于格局。“天道”的格局很大,不是一般地大,它把王道的地位降低,道统的地位拔高,道统高于一切,是宇宙最高的存在,王道也要遵从于道统,有个专业术语叫“从道不从君”。

子之所以被推翻,是因为他失德了,失德就会遭到上天的惩罚。如果皇帝德失得太严重了,那王道也救不了他,自然会出现有德之人来取代他,这也是天命。

这个天命观,也就是天道说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光是对君权的解释,还包括对人权的解释。

在这套学说里,君权被限制了,皇帝得有德,要是瞎胡闹,百姓就有推翻你的权力。这个学会说释放了部分人权,这是个进步,非常符合老百姓的愿望。

那么皇帝如何才能做到有德呢,当然是要严格按照儒家的理论来进行统治,让社会按照儒家的一套来运行,否则,就可能失德。

百姓和官员们更要服从道统,遵循圣人之道,忠君不二。老百姓失德,皇帝有权力惩罚他,皇帝失德,上天自然会惩罚他。

总之,道是没有错的,错的只会是人。

这个补丁一打,完美解决了之前的漏洞,儒家立马又高大上起来,理论闭环了,一切又都能解释了,而且滴水不漏,佛教道教再也不能动摇儒家的根基。

这么牛的补丁,在宋朝的应用市场里却没多大地位,全怪当时理学派别太多了,竞争相当激烈,程朱理学怎么也排不到下载排行的前列,它只是各种学派之一。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朝廷所排斥,甚至一度被斥为“伪学”。

宋朝灭亡,眼看程朱理学也派不上什么用场了,没想到它却被灭掉宋朝的元朝瞧上了。因为这一套用来消除“华夷之辩”的影响实在是太管用了,宋朝天子失德了,大元来取代他们,至于是“华”还是“夷”那有什么关系,“天道”里可没规定有德之士的民族籍贯。

一下子,程朱理学被元朝正式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在官方先进理论指导下,它蓬勃发展起来。到了元朝中晚期,程朱理学本身地位被提高到非常高的程度,也因此稳固了元朝的合法性。

“君臣大义”的思想深入读书人的脑海,成为挥之不去的思想钢印。比如元朝的“义兵”,许多都是汉族地主武装,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帮助元朝抵抗农民军,因为君臣大义要遵守,道统必须得到服从。你要问为什么,“天道”就是这么说的,有理论依据支撑。

老朱怎么办,得想办法破防啊,所以北伐檄文列举元朝种种失德之处,并要再次搬出“华夷之辩”,来唤醒士大夫的记忆。但他当真是这么想的吗,朱元璋才不在乎这个,他自己的老婆就有好几个是抢来的的女子,这只是斗争需要而已。等天下差不多大定,统战工作被放到第一位,“华夷之辩”已经用不上了,就得把它下架,重新请出理学,这是个帮自己江山永固的好东西。

反过来说,一种思想,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程朱理学的这个“道”如果是完美的,那么一切都没问题,可天底下从没有一种完美无瑕的思想,只要是人定下的条条框框,就注定存在着不完美的一面,顶多只能说它有一定历史优越性。

程朱理学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先不多说,在明朝它还将得到另一次重大的升级,给它完善代码,再次打上补丁的人,叫做王阳明。

除了思想原因,第二个原因要来得更加现实。

利益。

元朝统治者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蒙古贵族多次西征,铁蹄踏遍半个世界,见识过各种西方文明与宗教,现在的话叫“颇具国际视野”。

带来的结果是,蒙古贵族在思想方面比较包容,他们不搞汉武帝 “罢黜百家”那一套(事实上也搞不了),允许多种宗教与文化并存。儒家思想作为其中一种,被当做一种宗教来进行管理,好处是可以减税甚至免税,还能免除各种差役。

朱元璋为啥要去寺庙当和尚,因为和尚们也有这样的待遇。佛道儒回等都有一套自上而下的机构进行专门管理,儒生们虽然很难做到大官,却是能在地方上得到具体实惠的,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贵族自带光环;官员贪腐是常态,不贪才是变态;和尚、道士、儒生、回回都有优待政策;地主豪强又有特权加持,那最遭罪的是谁呢,只有千千万万自耕农和佃农了。他们是被剥削的底层,高额的赋税与差役,最后都落到了他们头上——“大家收粟,岁至数百万斛,而小民皆无盖藏”。

如果你生在元朝,祖上三辈都是佃农,尝遍了生活艰辛,目睹社会的种种不公,当上皇帝后你会怎么办?

朱元璋,祖上三辈就都是佃农。

从小的血泪教训让他注定要破旧革新,他要摧毁这个制度,让悲惨的底层百姓不再重蹈自己家庭的悲剧,让自己的王朝成为盛世。

谁会怀念元朝,自然是得到利益的人,大明是要摧毁自己利益的,教他们如何不怀念元朝。

遗民数量众多,有本事有实力的也不少,他们都是需要争取的对象,显然不能一杀了事。虽然大家都知道大明天下是怎么来的,但是不能这么说,这是个政治正确问题。承认元朝的合法性,强调自己天下取于群雄之手,对安抚蒙古贵族和前朝遗民作用极大,朱元璋宣布大元不是自己的敌人,他们的投降就变得心安理得。

大明是个汉人的王朝,它也是个多民族的大一统王朝,老朱的统战工作是做得很溜的。

这么一来,(装作)痛恨贰臣就也解释得通了,朱元璋不是造的元朝的反,所以他不算贰臣。相反,他要强调“忠君”,这是一道不能搬动的枷锁,是臣民的义务。大元政权曾经是合法的,你们应该忠于它;现在的合法政权是大明,同样的道理,臣子也应该忠于大明。

270多年后,这一招被一个叫多尔衮的青年学了去,他打着“为崇祯(朱元璋十二世孙)报仇”的旗号,同样说自己的天下是从流寇手里夺来的,大明的灭亡和自己没啥关系,以此来争取明朝降官降将和搢绅们的的支持。别说,吃这套的人还真不少。

对了,他们建立的王朝,叫做大清。

#明朝果然很有料#

#山河月明#

#历史真知棒#

更多文章

  • 本是秦观后人的秦道然,为何被误传为秦桧后裔?造谣者竟是雍正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本是秦观后人的秦道然,秦观和秦桧,秦观与秦桧有亲缘关系吗

    如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寄畅园,曾经是秦家的私产,这里也是康熙和乾隆两代帝王南巡的必游之地。不过在雍正年间,秦氏家族遭遇了一场劫难,寄畅园一度被充公。而秦道然正是这场劫难的亲历者,他不但深受牢狱之苦,甚至被雍正诬陷为秦桧后裔。康熙巡幸寄畅园,道然奉旨进京秦道然是秦德藻的长孙,他的入仕之路并不顺利,

  • 明英宗朱祁镇到底有多宠信王振,奸宦王振有多贪婪?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王振和朱祁镇,朱祁镇对王振的态度,朱祁镇和王振什么关系

    王振画像王振初始接触朝政,就被太皇太后张氏发现。当时张氏想要按照祖宗的规矩,同时也是警醒明英宗和朝臣,于是想要将王振斩杀。若是那个时候王振被杀了,明朝后面的历史也就没有他什么事儿了。王振在那个时候之所以逃脱一命,就在于明英宗一再的请求。看在明英宗的面子上,张太后最终放了王振一命。要说有这样的事情,明

  • 朱元璋能得天下,多亏有这三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为什么能得天下,朱元璋是怎么统一天下的,朱元璋一生最大的功绩

    李善长李善长 字百室,定远人。幼年时就好读书,有机智谋略,学习法家言论,谋划的事情多能成功。朱元璋攻滁阳时,李善长前去拜见,朱元璋对他很是礼遇,留他做书记官。经常和他讨论以天下大事,李善长说:秦朝大乱时,汉高祖刘邦起于平民,但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喜欢杀人,五年成就帝业。如今元朝纲纪紊乱,天下土崩

  • 明英宗与钱皇后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当真让人动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英宗晚年变明君,聊聊明英宗皇后钱氏的痴情绝恋,女医明妃传钱皇后生子

    钱皇后是位识大体的贤内助,当初太皇太后选中她作为英宗皇后,也是看中了这一点。婚后,英宗皇帝要给钱皇后的娘家人加官进爵,本来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钱皇后却坚持认为自己的娘家人无功不应该受禄。另外,钱皇后虽然自己无所出,但是他主动劝说英宗宠幸后宫嫔妃,为皇室开枝散叶。随后,几年间,后宫妃嫔为英宗生下

  • 山河月明:朱棣帮符离公主留在皇宫,徐妙云被未来夫婿嫌弃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山河月明朱棣娶徐妙云第几集,山河月明朱棣找徐妙云哪一集退婚,山河月明朱棣与徐妙云视频

    朱棣跟着部队,而符离公主却格外注意他,要不是他进言求情,他说不定就身首异处,为此还为他被罚了40军棍。符离公主记得这份恩情便想要接近朱棣,直到被押回京城才知道这是四皇子朱棣,朱棣在自家的地盘也不必隐瞒身份,就按照规格安排身为质子符离公主的住处,符离公主刚到此处就想要联系姐姐秦王妃,可是他人生地不熟,

  • 明朝建都:朱元璋钟意开封却只能选南京,朱棣天子守国门定都北京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棣真的很怕朱元璋吗,朱元璋和朱棣什么关系,朱棣朱元璋有什么关系

    洪武元年五月他亲自去汴梁考察,明确表示:急至汴梁,意在建都,以安天下。他回到应天后正式宣布,应天称南京,开封称北京。在徐达等人攻占大都后,朱元璋又再次去开封,可见他对开封还是很重视的。但是开封最终却没能成为明代的首都,既未进行都城营建,也未建立行宫。原因是朱元璋经过两次实地考察后,看到那里“民生凋敝

  • 是民族英雄,还是“奴才当了主人”,我们该如何评价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简短评价朱元璋,别人对朱元璋的评价,朱元璋在正史中的评价

    一、朱元璋的英雄时代朱元璋在封建社会时期的皇帝当中,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因为他是个真正的“穷人”,无权无势,他出过家,要过饭,哪怕是在进入军队中以后,也没有任何的人脉关系,像他这样的人能够坐上皇帝的宝座,简直就是奇迹。不过朱元璋很有智慧,他虽然没有别的帝王起家所应该拥有的一些基础,但是他胸怀大志,而且

  • 明宣宗朱瞻基:缔造明朝最后一个盛世,却自废武功,埋下了明朝灭亡的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朱瞻基有多厉害,明宣宗朱瞻基的画

    明朝永乐时期,战事频繁,攻打清迈王国,六次讨伐蒙古三大部,下西洋,三击交趾,老挝等,虽然有效的打击了敌对势力,维护了边疆安稳,但严重消耗了民力,百姓生活困苦,导致民变不断,永乐朝二十二时间里,爆发了十几次农民起义。朱棣曾在梦中见到明太祖,他将一个“圭”送给自己。圭属于是祭祀之器,并且象征权力。朱棣还

  • 岁至耄耋的赵构,缘何56岁就退位于人?过上25年太上皇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要直到赵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按照常人的逻辑,皇帝往往在登基后,是掌控无上权力的,因此多数人都会十分珍惜自己的这种优势,很少看到有皇帝愿意退位让贤的。很可能在自己生命垂危之际,才会想到将皇位让给谁,赵构完全是其中的一个例外。或许很多人对他不够了解,但是提到岳飞相信很多人

  • 明宪宗宠爱大十几岁的万贵妃?昏庸无道无所事事,不过是自言自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宪宗万贵妃恩怨,明宪宗为什么要独宠万贵妃,明宪宗为何会敬畏万贵妃

    明朝是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很多人眼里明朝后期的许多皇帝都很奇葩,基本上无所事事。其中引起最大争议的莫过于明宪宗朱见深,他本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宠爱大自己十几岁的宫女万氏。而万氏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个毒妇。明宪宗很多人眼里就是个昏君,殊不知他在位期间成化犁庭,一度让女真亡国灭种。第一:万贞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