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关于划分“春秋”和“战国”的八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

关于划分“春秋”和“战国”的八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550 更新时间:2024/3/8 1:08:00

[var1]

不过,关于“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阶段,到底该以哪个历史事件来划分,或者该以哪一年为分界线,却始终没有定论。接下来,简单盘点一下划分“春秋”和“战国”的八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为合理呢?

第一种: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来源:《公羊春秋》、《谷梁春秋》截止之年

“春秋”这一历史时期名称的来源,便是鲁史《春秋》。当时,鲁国史官将当时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照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则分春、夏、秋、冬四季记载,于是这部编年史便被简称为了“春秋”。

[var1]

后来又有多人曾对《春秋》进行补充、解释、阐发,其中代表作便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也称《左氏春秋》)、《公羊传》(也称《公羊春秋》)和《谷梁传》(也称《谷梁春秋》)。虽然现今《春秋》原著已经存世不多,但“春秋三传”则大多存于世。

《公羊春秋》和《谷梁春秋》,皆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间,共计242年的历史事件(《左传》与两者不同)。由于其所记载的历史的起始时间,大致与周平王东迁(前770年)的时间基本相当,因此后世便将《春秋》的书名,作为了东周前半段历史时期的名称。

[var1]

也正因此,后世便有了以《公羊春秋》、《谷梁春秋》的截止之年,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的说法。

第二种:周元王元年(前476年)

来源:《史记·六国年表序》

《史记·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年),下至秦二世卒年(前207年),列举了前后二百七十年的历史事件。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写道,“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var1]

《六国年表》虽然名为“六国”,却实谱“八国”。原因是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主要用于纪年,再加上后来秦吞并六国,在周朝以后汉朝之前,通常以秦为尊。因此,表中将周、秦列于六国之上,不计入“六国”之内,实际上描述的就是战国七雄。

此外,由于周天子乃天下共主,在秦攻灭西周公国,采用秦纪年以前,以周天子纪年为普遍做法。因此,以周天子为时间分界线,更具有权威性。

司马迁的这种说法,得到了史学界的一定认同,例如现代史学家郭沫若便采纳了这种说法,以周元王元年(前476年)为战国之始。

第三种:周元王三年(前473年)

来源:越王勾践灭吴之年

这种分法主要源于军事层面,春秋时期战争以争霸为主,大国之间虽然相互攻伐,但却不灭国、不绝祀,灭国主要存在于大国吞并小国。而战国时期战争则以兼并为主,为了扩充本国实力,大国不仅吞并小国,大国之间的战争也以兼并土地和灭国为最终目标。

[var1]

吴国和越国皆为春秋末期大国,而越王勾践攻灭大国吴国,无疑是符合战国兼并战争特点的。因此将越王勾践灭吴的周元王三年(前473年)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不过,这种分法也存在明显缺陷,那便是越王勾践作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其霸业巅峰乃是在灭吴之后,如果仅将灭吴作为分界线,便等于将越王勾践的霸业划分在了战国。这种划分本就在强调争霸与兼并之别,将勾践霸业划入战国显然不妥。

第四种: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

来源:《左氏春秋》截止之年

作为“春秋三传”的另外一部,《左氏春秋》(《左传》)记载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间,共计255年的历史事件。《左传》的起始时间与《公羊春秋》和《谷梁春秋》相同,但截止之年却略有不同。

[var1]

因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恰好是周贞定王元年,与第二种说法相类似,以天下共主周天子的在位时间来划分,也算是一种比较权威的分法。

第五种: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

来源:韩、赵、魏三家攻灭智氏

春秋末期,原本中原霸主晋国的大权已经彻底落入了智、韩、赵、魏四大公卿氏族手中,智伯瑶为了恢复晋国霸业,想要重振晋国公室权威,便建议四家各先出一个万户城邑给晋公,然而他虽然率先献城,并迫使魏韩两家献地,但却遭到了赵襄子的拒绝。

[var1]

周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智伯瑶与韩康子、魏桓子联手围攻赵氏,赵襄子则集中力量死守晋阳城。后智伯瑶引晋水水灌晋阳城,赵襄子则派张孟谈策反韩魏两家,结果智氏大军惨遭歼灭,之后韩赵魏三家屠杀智氏两百余口,并瓜分了智氏的封邑。

之所以用韩赵魏攻灭智氏为分界线,原因在于智氏被灭后,虽然韩赵魏三家尚未被封为诸侯,但晋国公室却已经形同虚设,战国七雄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此后,晋幽公非但不敢把“三晋”看作臣下,反而要分别前往朝见,完全颠倒了君臣名分。

第六种: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

来源:周天子封韩赵魏为诸侯,《资治通鉴》开篇

如前文所述,虽然韩赵魏三家攻灭智氏后,战国七雄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但三家毕竟尚未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因此还算不上是真正位列诸侯。

[var1]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派使者前往周王畿,请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眼看已经成了既定事实,便也只好顺水推舟,承认了赵、魏、韩的诸侯地位,从此韩、赵、魏开始被称为“三晋”,晋国名存实亡。至此,“战国七雄”才算真正形成。

此外,司马迁认为周天子册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乃是“礼乐崩坏”的根本体现。而礼乐制度本就是维护周朝统治的坚强纽带,这一制度的破坏可以说是周朝统治的重大事件,因此将“三家分晋”作为了《资治通鉴》的开篇。

[var1]

也正是在《资治通鉴》问世之后,后世普遍以周天子册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了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第七种: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

来源:“田氏代齐”之年

与“三家分晋”一样,“田氏代齐”同样是卿大夫夺取国君之位的典型事件,也是维系周王朝统治礼乐崩坏的另外一个重要事件。

[var1]

姜氏齐国在经历长期传承以后,到春秋后期同样开始大权旁落,国内形成了吕氏、高氏、、国氏三家共保齐国社稷的局面。后因国内卿大夫相互攻伐,田氏逐渐在斗争中崛起,并最终于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击败自立为相,开始执掌齐国国政。

至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田氏已经彻底掌握齐国朝政,田和遂将齐康公放逐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并于同年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受到诸侯列国的承认。

第八种: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

来源:韩赵魏合灭晋国

这种分法其实可以视为第六种的延续,在获得周威烈王的承认后,韩赵魏三家虽然得以位列诸侯,晋国公室已经名存实亡,但当时的晋国毕竟还存在,晋国公室仍然位列诸侯之位。

[var1]

直到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韩哀侯赵敬侯、魏武侯联合灭了晋国,瓜分了晋国的全部土地,将当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废为了庶民,晋完全为韩、赵、魏三家所取代,晋国作为公室诸侯至此才算告一段落。

此外,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也是周安王在位的最后一年,如前文所述,以天下共主周天子作为界限,也算是名正言顺。

[var1]

如上,以上八种关于“春秋”和“战国”的分法,可以说各有各的道理,目前普遍采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分法,以周威烈王分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的前403年为分界线,然而其他几种说法却也不乏支持者。那么,你认为哪种分法更为合理呢?

更多文章

  • 公子荡只打架不读书,为何秦王还是选他当太子,而不是嬴华和稷儿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赢得了中国的优势是成熟,稳定和军事上的优点。然而,华英本人有两个缺点。一种是他的母亲,邪恶势力,极力想让成为太子,所以不惜得罪秦和魏。另一种是他一直和秦旧族接触,想拉拢秦旧族的势力,这和当时秦国的国情是有冲突的。这两个缺点已经说明元华不适合做太子。[var1]嬴稷的优点是极其聪明,能举一

  • 历史纪录片《风云战国之枭雄》:从失败者角度再现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最新战国纪录片,中国通史纪录片战国七雄完整版,历史纪录片春秋战国

    历史纪录片《风云战国之枭雄》:以失败者的视角再现战国《信陵君篇》张博主演,《昌平君篇》黄维德主演。金铁木导演说,过去战国的作品很多都是从秦国的角度来看的,但秦国是赢家,《风云战国之枭雄》希望从其他六国的失败者的角度来呈现那个时代。《风云战国之枭雄》海报《风云战国之枭雄》汇聚张博、黄维德、宋扬、苏克、

  • 著名典故“将相和”故事的两大主人公廉颇、蔺相如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廉颇蔺相如经典故事结局,廉颇和蔺相如著名故事

    [var1]到了春秋末年,原本的十一个世族只剩下了智、赵、韩、魏四家,其中智家势力最为强大。于是,韩、赵、魏三家共同消灭智家,并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分别建国,这便是“三家分晋”。三家当中,赵国曾一度成为东方最为强大的国家,而廉颇、蔺相如则是赵国强大的重要保障。作为“将相和”故事的两大主人公,他们最终的结

  • 商鞅这个人一心一意为了秦国,最后难逃车裂之刑,不可谓不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商鞅为何受车裂之刑,大秦帝国之裂变商鞅车裂视频,商鞅兵败车裂的主要措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来了一个首度大一统国家。他统一中国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跟历代先君的努力息息相关。 我们经常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孝公时代。距离秦始皇统一中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此人施行的商鞅变法对秦始皇大一统奠定了极大的基础。秦孝公时期,战国七雄的政治格局

  •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功?这4个根本原因是秦国变法成功的基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商鞅变法真的很成功吗,商鞅变法有何厉害之处,商鞅变法对秦国起到了哪些作用

    [var1] 一、商鞅变法汲取了李悝变法的经验 在商鞅变法之前,李悝在魏国进行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魏国在战国初期成为七国第一,李悝功不可没,但是后面魏国富了之后,国君慢慢沉迷

  • 春秋战国打仗都不缺粮,为何鱼米之乡的诸葛亮,却次次缺粮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要知道,战国七雄并不是都生活在鱼米之乡的地区。当时真正的鱼米之乡并不多。而益州却是一个真正的鱼米之乡。诸葛亮在给刘备进行军事规划的时候,之所以选择益州,就是因为益州是天府之国,有沃野千里。总之,战国时期很多地方都不怎么出产粮食,但是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战国很缺粮的记载。而诸葛亮生活在鱼米之乡,他的北

  • 春秋战国时,楚国连出四位明君,却依然被秦国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战国楚国的明君,楚国十大明君,楚国三位明君是谁

    [var1]一首先,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楚声王六年(前402年),楚声王被“盗贼”所杀后,熊疑继承王位,为楚悼王。楚悼王在位时,魏国、韩国、赵国这三晋已经崛起,并且经常联手进攻楚国,这给楚悼王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正当楚悼王一筹莫展的时候,魏国名将吴起来到了楚国。对此,楚悼王用人不疑

  • 春秋战国,除白起外,也许此六人亦能堪称战神!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春秋战国十大武将,战神白起图片,春秋战国时期综合实力最强的名将

    [var1]我国历史上有位著名的兵圣。他就是春秋时的名将孙武。这位孙兵圣武力值肯定不能与猛张飞相提并论,但他一生却没有输过。孙武最出色的地方就是辅佐小吴国一口气差点消灭了强楚。楚国是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它占据了周代一大半的地盘,带甲超过60万。可是吴国只出动了不到10万人的大军就几乎把楚国灭了,

  • 春秋:宋殇公的腹心之疾与开启中原之乱的“东门之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殇,宋以后中原为何衰落,春秋时代宋襄公七年后发生了什么

    [var1]宋殇公的心腹之疾宋殇公就是继承了宋穆公国君之位的公子与夷,他是前任国君宋宣公的儿子。对于父亲把国君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叔叔而没有传给自己,宋殇公当然是不满意的。做了那么多年的太子,到头来登上国君之位的却是别人,换了谁都高兴不起来。但木已成舟,他也没有办法。“在人屋檐下,怎能不低头”,如果与夷

  • 春秋“四大美女”之文姜的一世孽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春秋诸侯之妻为啥都有个姜字,文姜野史,文姜传奇故事

    [var1]文姜这个文姜,可是当时的风云人物,她相貌出众,远近闻名,是诸侯间公认的美女。再加上齐国是春秋的诸侯大国,许多想和齐国联姻的诸侯都对她垂涎三尺。文姜还有个和她同样美貌的姐姐叫宣姜,堪称当时的齐国双璧。看来齐僖公这个人,应该长相还挺帅,不然哪生得出这么美丽的姐妹花来?[var1]宣姜宣姜被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