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传递消息,有所谓信使,就是专门负责传达消息的使者。一般情况下朝堂或民间,皆有所谓信使之人,庶民们没有文化,写不了字,往往传达的就是口信。而朝堂之上,传达消息则有专门秉笔者,用到的或是竹简布帛之类,装载这些竹简布帛的还有特制的盒子,称之为函。
那时候重要的书信,总是会用精致的盒子装起来,是所谓函。这种盒子式的书信,在天子诸侯乃至高层贵族之间,数百年间皆为盛行,而且也都关系到很多重要之事、绝密之事。比如卫国卫宣公时代,卫宣公经不得宣姜的耳边风,居然派人去暗杀自己的嫡长子太子伋,结果公子寿得悉秘情,因为跟太子伋相亲相爱,便是当了太子伋的替死鬼。其间就很多次用到函盒。
暗杀者们把公子寿的首级装在盒子里,准备拿回去给卫宣公复命。半途上又遇到了真正的太子伋,将太子伋斩首后“并纳函中”,带回卫国都城。可见当时之事,如暗杀之绝密事,皆会用到书函。很多时候函盒也会被用来装人头。还有鲁庄公杀掉了召忽,在齐国隰朋受鲍叔牙之托,到鲁国来接管仲归国的时候,顺带就带走了召忽的人头,鲁庄公是“函封召忽之首”,交付隰朋。
[var1]
函盒被用来装人头,最出名的当属荆轲刺秦。秦王嬴政七国通缉樊於期,樊於期为报仇,自愿奉献头颅给了荆轲,让荆轲以此为见秦王嬴政的投名状。而在秦国朝堂之上,荆轲“取过图函,亲自呈上”,才是真的近身了秦王嬴政。只是这场刺秦之事,结局悲壮,荆轲身死而秦国大军奔袭燕国。出谋划策“荆轲刺秦”的太子丹,最终自己的头颅也装到了函盒中,“燕王将太子丹之首,函送李信军中,为书谢罪”。
当然其实函盒也不是都是如此阴谋之事,正儿八经的活动,函盒也都有用。齐桓公举行诸侯会盟的时候,曾经命主持者“捧约简一函”,宣布的就是重大册命,而齐桓公的九合诸侯之举,也即是出现在此函盒之中。而诸侯国君们所谓的重大举措,也都会用到函盒,比如周惠王时期的王子带之乱,天子就有“为玺书一通,封函甚固,密授宰孔”,期图取得郑国的支持。
这些函盒因之其重要性,也多有密封环节,大多是“密致”“密封”,如伍子胥家族受人诬陷,伍子胥就曾写信给楚国国君,走的也都是秘密通道,要是不密封半道上被发现了,可能就会走漏了消息,就会大事不妙。当然很多时候,即便如此,有了这些秘密的信函,也难改变事情的走向。比如国君就对伍家不加留情,还是派人去抓捕伍氏全家,走的又是公族和重臣之家的秘密通道,“持封函印绶,往棠邑来,伍尚已回城父矣”。
[var1]
还有秦国甘茂带兵攻打韩国时,因战场遇有急变,甘茂便是“为书一函,以谢武王,武王启函视之”,甘茂这个函盒走的当然也是秘密通道了。甘茂临阵来了急信,秦武王懂得其中道理,知道是甘茂缺兵少将了,就派大将前往相助甘茂,结果韩兵惨败,被秦国斩首七万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