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赐死杨贵妃后,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

赐死杨贵妃后,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413 更新时间:2023/12/8 8:38:02

唐玄宗在几年前就见过杨玉环,那时她是盛装打扮的寿王妃。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唐玄宗到骊山泡温泉,偶然间看到刚刚出浴的杨玉环,他一瞬间就被吸引住了。

此时的寿王妃与盛装打扮时,完全是两种风情。美人出浴,肤如凝脂,唐玄宗从此对杨玉环心心念念,不能自拨。

如白居易《长恨歌》里记载的那般: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那时唐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已经去世三年,武惠妃病逝以后,唐玄宗一直郁郁寡欢,食不甘味。

直到他见到儿媳妇杨玉环,一下子就被击中了,无论如何一定要得到眼前这个美人。我已经为大唐缔造了一个盛世,晚年享受一下不过分吧?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已经56岁,这个年龄在古代已经是个老人了。而杨玉环那年才22岁,正当青春芳华。

唐玄宗自恃年老,再不及时行乐,怕是以后就没有机会了。但是那个女人是他儿媳妇,这有违伦理纲常啊。侍奉他多年的高力士也一直在劝谏,希望陛下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韪。

可唐玄宗哪能听得进去呢,他搬出了唐太宗娶弟妻杨氏、唐高宗娶太宗嫔妃武氏的先例,伦理纲常根本束缚不住他们李家的帝王们。

但毕竟还是一国之君,刚开始唐玄宗还没有那么明目张胆,他利用了一些手段,以太后逝世五十周年忌祈福为由,让杨玉环出家为道姑。

他又听信了奸相李林甫的建议,在宫中修建太真观,明面上是让杨玉环在此修行,实际上是方便他们二人来往。

就这样偷偷搞了大半年的地下情,唐玄宗终于失去了耐心,老子堂堂一国之君,谈个恋爱还得偷偷摸摸的?于是唐玄宗直接将杨玉环册封为贵妃,将其揽入寝宫。

从杨玉环到杨贵妃,这个年轻的女子得到了大唐皇帝的全部宠爱。她不仅天生丽质,而且善歌舞,通音律。而唐玄宗也恰恰是音乐高手,他们在一起抚琴跳舞,编排了令后世惊叹的《霓裳羽衣曲》,他们不仅是伴侣,更是艺术上的知音。

为了哄杨玉环开心,唐玄宗在华清池为她开建温泉浴场,为她制作锦绣,为她从千里之外采摘新鲜的荔枝……

唐玄宗每天都与杨玉环如胶似漆,还哪有空顾及他的江山?如《长恨歌》所写: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随着杨玉环的得宠,整个杨家也跟着得势。杨玉环的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每月各领十万钱粉黛费。

她的兄弟均获赠高官,就连远房兄弟,原是市井无赖的杨国忠,也飞黄腾达,身兼四十余职。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家从此不可一世,平步青云,嚣张跋扈。尤其是杨国忠,最终他官至宰相,与安禄山相互倾轧,水火不容,亲自点燃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晚年的唐玄宗沉溺于美人,早就抛弃了他的江山,注定了大唐的衰落。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叛乱,哥舒翰率领20万大军前往潼关迎战。

次年,唐玄宗听了杨国忠的谗言,催促哥舒翰出潼关,结果潼关失守,叛军离大唐都城长安近在咫尺。

此时杨国忠再次跳了出来,他给唐玄宗想好了后路,他劝皇上赶紧离开长安,去蜀地避避风头。

这一年,唐玄宗已经71岁,他再一次听信了杨国忠的话,他命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准备了900匹战马。

几天后,天还没亮玄宗便带着杨贵妃、太子李亨、宰相杨国忠、宦官高力士,以及他的嫔妃、皇子、公主等人,悄悄离开了长安城。

临近中午时,他们到达了咸阳望贤宫,这里原是皇家离宫,由于安史叛军来势汹汹,这里的人早就跑路了。

一行人奔波了一上午已经饥肠辘辘,没有食物他们只能停在原地。杨国忠从怀里掏出几个胡饼递给了唐玄宗,让老皇上先垫垫肚子。

皇室的车马吸引了沿途的百姓,他们纷纷出来围观。玄宗也放下了身段,问他们:“你们家有饭吗?不管粗细,只管拿来。”

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他们希望皇上能够尽快平定叛乱,他们也能过上太平日子。于是百姓纷纷从家中拿出吃的,这些皇室成员也饥不择食,争相吃了起来。

唐玄宗一路也听了不少百姓民声,其中一个叫郭从谨的老头更是直言痛诉玄宗皇帝任用奸臣,才导致如今的天下叛乱四起。

身为一国之君竟流落到如此地步,是何等的落魄狼狈。要是再年轻些,唐玄宗一定会亲自披挂上阵,讨伐乱臣。可如今他已经是个老人了,早已没有了以前的劲头,此刻只能追悔莫及。

他们一路向西走,来到了马嵬驿。

此时有些禁军将士心态有些不稳,他们抛家舍口陪皇上远走蜀地,而制造这一切祸端的不正是宰相杨国忠吗?为什么他还能在皇帝身边?

这种消极情绪瞬间传染了整个禁军,他们恨不得马上杀了杨国忠泄愤。

禁军主帅陈玄礼深知一旦将士们哗变,后果将不堪设想。陈玄礼决定召集将士,给杨国忠安上“谋反”的罪名,将他处死,以安抚将士们的情绪。

据《安禄山事迹》记载,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众将士才一拥而上。杨国忠的儿子、杨贵妃的两个姐姐均死于乱兵之中。

但杀红眼的将士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将杨国忠的首级悬挂在驿站门前,并且要求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老皇帝拄着拐杖赶紧出来安抚将士,劝他们各自归队。可将士们却齐声大喊:“贼本尚在。”

陈玄礼向玄宗解释:“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意思就是劝皇上杀了杨贵妃,以斩草除根。

唐玄宗直接愣住了,没想到他们想要杀了他的爱妃,那他哪能舍得,他跟陈玄宗推诿了几句。

可是将士们依旧不依不饶,此时大臣韦谔见玄宗犹犹豫豫,他直接跪下磕了几个头,血流满面说:“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

唐玄宗还是不忍心,对他们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

此时是讽唐玄宗多年的高力士,见情况不妙,他赶紧对玄宗说:“贵妃诚无罪,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若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老皇帝听完这句话之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要是不杀杨贵妃,将士们就不会放过你。

唐玄宗当即下令赐死杨贵妃,他命人用白绫将爱妃缢死在了佛堂前。

自此,唐玄宗失去了他的杨贵妃,他曾深爱过这个女人,但在此刻皇位和性命显然比爱情更重要。

唐玄宗也很无奈,如今他落魄到连自己的性命都无法保证了,更别说去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了。

正如《长恨歌》里所写: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离开马威以后,他们继续向蜀地的方向前进。沿途的百姓曾劝这位大唐皇帝回都城平复叛军,可老皇帝心有余而力不足。

面对百姓的期许,他唯有沉默和叹息。

后来百姓又将李亨围住,希望太子殿下能够向东破贼,直取长安。

面对百姓的挽留,李亨也拿不定主意。就在此时,李亨的儿子李俶和宦官李辅国劝说太子,与其将河山拱手让与他人,不如到西北调兵,讨伐逆贼,收复两京。

于是,李亨便不再推辞,决定顺应天意民心去讨伐叛军。

经过一个月的跋涉,唐玄宗也终于到达了四川剑阁。这下他总算安全了,不用再担心追兵了。

平定下来之后,唐玄宗终于想起来要平定叛军的事了。他消失了一个月,朝野内外都已经陷入了慌乱。

他发布的第一道制书先是检讨自己,“伊朕博德,不能守厥位。贻祸海内,负兹苍生,是用罪己责躬。”

然后他又宣布让太子李亨任兵马元帅,领兵收复两京。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李亨在他下诏的三天前,就已经得到了朔方军的拥护,在灵武称帝,并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这下就尴尬了,本想着自己出来避避难,没想到却丢了皇位。

没有哪个帝王会想放弃自己的权力,除非迫不得已。唐玄宗年轻时经历了九死一生,才夺得了皇位,他在位四十多年,权力早已成了他血液中的一部分。

可是如今他别无他法,唯有放下皇位,也是放下自己的最后一丝尊严。唯一令他欣慰的是,皇位还在他们李家,而没有旁落到乱臣贼子的手里。

在无尽的失落与无奈中,唐玄宗在成都颁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承认李亨为皇帝,这也意味着唐玄宗正式结束了他的统治生涯。

此后唐玄宗又在蜀地待了两年,这两年里他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

他回想起当年帮他开创盛世的宰相姚崇,说:“若姚崇在,贼不足灭也!”

他也想起了他的最后一任贤相张九龄,当年张九龄断定安禄山必为后患,建议玄宗将他处死,但玄宗没听。如今想到这里他唯有悔恨,他还专门派人去曲江祭奠了张九龄。

当然他也想到了他的奸相李林甫,他评价这位口蜜腹剑的宰相时说:“妒贤嫉能,亦无敌也。”

他最思念的还是他的贵妃杨玉环,每当想起马嵬坡时的场景,他都痛心疾首。他写了一曲《雨霖铃》,命乐师张野狐吹奏,以寄托对杨贵妃的哀思。

这两年唐肃宗李亨,也已经收复了都城长安,这让他既欣慰又纠结。

他欣慰的是李唐的江山保住了,纠结的是他是否该回长安与儿子相聚。

就在此时唐肃宗上表,请父亲还京。李亨在表中说,让玄宗回长安继续当皇帝,他继续当太子,言辞恳切。

玄宗虽然老但他并不傻,当年李亨刚到灵武三天,位置都还没坐稳,就擅自称帝,如今他收复了长安,反倒要把皇位还回来,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唐玄宗当然不能答应儿子的这个请求,如果答应了,那岂不是要回去跟儿子争夺皇位吗?他此时可不敢,坚决不能答应。

他派人给儿子写了一封回信,说想在四川养老,想让儿子把剑南道划拨给他,他再也不回去了。

这样回复他也很紧张,他赖在四川不走,唐肃宗可能会认为他想另立政权搞割据。

所以玄宗左右为难,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寝食难安。

幸好没过几天长安又来了一封贺表,这封贺表是肃宗的心腹重臣李泌以群臣的名义写的,一共27个字:

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今圣上思恋陈婚,请速还京以就孝养。

收到这封贺表之后,玄宗就下定了回京的决心。这封短短的贺表,为什么威力这么大呢?它主要表达出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在马嵬坡太子被百姓挽留,在灵武群臣劝他称帝,不是不尊重玄宗,这都是太子不得已而为之。这层意思算是弥合了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裂痕,给了玄宗一个面子;

第二层意思是,“及今成功”这4个字表达了肃宗称帝的合法性,如今能还都长安,就是靠李亨带领将士浴血奋战的结果,所以他理应称帝;

第三层意思是,肃宗日夜思念父亲,想让父亲回京颐养天年,这算是打亲情牌。

玄宗看到这份贺表后,算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他收拾行李东归长安。此时距离他离世还有5年时间,这五年他过了三年好日子,两年苦日子。

玄宗一行人马到达扶风,肃宗就派了3000精兵前来迎驾。这三千精兵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缴了玄宗600禁军的械,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押送,但玄宗有苦不能言。

而唐肃宗也早在望贤宫等候父亲了,望贤宫是玄宗出逃的第一站,当年如此狼狈,而如今却大不相同。

肃宗在这里开始了他的表演,他请玄宗登上望贤宫南楼,自己脱下黄袍,穿上臣子的紫袍,在楼下对着玄宗一阵手舞足蹈,这种舞蹈叫拜舞,是一种高级朝拜礼节。

玄宗赶紧下楼给儿子披上黄袍,肃宗却常跪不起,反复推辞。玄宗说:“天数、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养余齿,汝之孝也!”肃宗这才勉强穿上黄袍。

此后肃宗大摆宴席,并在回长安的路上为玄宗牵马。

此时玄宗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吾为天子五十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

很多人对这句话的解读是玄宗没心没肺,不知悔改,甚至还有点沾沾自喜。其实这是玄宗在对他儿子示弱,他明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退了位的皇帝,即便是太上皇,也要看人脸色生活。

回到长安后,玄宗住进了兴庆宫。兴庆宫是玄宗当藩王时的旧宅改建,位于坊市之中,最南面的长庆楼就紧挨着大街。

宫中有内侍、宫女和梨园子弟,除了玄宗的亲信高力士和陈玄礼之外,他还曾设宴招待过将军郭英乂、王铣等人。

有时候玄宗站在长庆楼上,街上的百姓看见他还会高呼万岁。玄宗高兴了,甚至会在宫中摆下宴席,请百姓喝酒吃饭。

兴庆宫的生活看上去比较惬意,但玄宗还是时常苦闷。结束了流离生活,回到了熟悉的环境,玄宗就倍感思念杨贵妃。他看见荷花,看见柳树,看见眼前的一切,好像都有杨贵妃的影子。唐玄宗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杨玉环,每每想起马嵬驿的事,他就痛苦不已。

唐玄宗还曾向儿子提出要厚葬杨贵妃,但遭到了拒绝。玄宗不得已只能派宦官去重葬杨贵妃,这名宦官回来后告诉他,当年贵妃埋的浅尸体早已腐烂,只剩下了一个香囊。看着这个香囊,唐玄宗更是痛彻心扉。

正如《长恨歌》里写的: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但玄宗在兴庆宫内整日与外人来往,还是引起了肃宗的注意,你已经是退休的皇帝了,还整日与外界接触,到底是什么意图?

当然这事肃宗不好意思直说,但肃宗身边的宦官李辅国站出来替肃宗解忧。这位李辅国本来就与玄宗有过节,当年他是高力士的手下,因为长相奇丑,不得重用,被打发到了太子宫。

如今玄宗落魄,正是落井下石的好机会。于是他向肃宗进言,说太上皇结交外人,陈玄礼、高力士更是日夜图谋不轨,对陛下不利,不可不防啊。他建议将玄宗请到太极宫,那里是深宫大院,戒备森严,可以杜绝小人蛊惑。

史书上记载,肃宗听完这些的反应是:“上不听”。

李辅国在宫中多年,他非常会揣摩皇帝的意思,上不听,也没有反对,那就是默许了。

于是李辅国将兴庆宫的300匹战马,牵走了290匹,只给玄宗留下了10匹。

上元元年(760年),李辅国派人传话说肃宗请玄宗到太极宫游玩。玄宗和侍从刚到睿武门,就被500名带刀侍卫给拦住了。

当时玄宗吓的差点从马上摔下来,此时李辅国大摇大摆出来说:“皇上认为兴庆宫地势低洼狭窄,请太上皇迁居太极宫。”

此时幸好有见过世面的高力士在场稳住了局面,他呵斥李辅国:“五十年太平天子在上,李辅国何得无礼!”转而又安慰了500将士。

太上皇的余威尚在,将士们纷纷收刀,李辅国也很不情愿的去给玄宗牵马,护送玄宗进入了太极宫。

至此,玄宗被软禁了深宫大院,彻底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也彻底失去了自由。

曾经陪伴在他身边多年的旧臣,也被肃宗尽数清退。禁军首领陈宣礼被勒令退休,侍奉他多年的高力士被贬巫州。

太极宫中,只剩下了玄宗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和负责洒扫的宫女以及老弱残兵负责护卫。

一向直言的颜真卿代表百官上表,询问太上皇的生活起居情况,却被肃宗撤去刑部侍郎,贬为彭州长史。

这位曾开创盛世的皇帝,在这一刻,彻底失去了自由和尊严。偌大的宫殿里空荡荡,唯有孤独伴他左右。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初五,被软禁在太极宫一年零十个月后,78岁的唐玄宗离开人世。

临终前他痴迷道教的辟谷,不食五谷,坚持绝食。

玄宗去世13天后,肃宗也一病不起,不久撒手人寰。

玄宗去世那年,被贬巫州的高力士亲闻这个消息,面向北方跪地嚎啕大哭,吐血而亡。

第二年,安史之乱平定,那盛唐却再也回不去了。

更多文章

  • 姬昌原本姓姬,为何二儿子叫姬发,大儿子却叫伯邑考?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看过《封神演义》小说的朋友,或者是度过相关历史的朋友。一定对姬昌这个人物不会太陌生,姬昌生于公元前1152年,可以说是周朝的奠基人了。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早期的一代明君。中国古典文化的源泉《易经》便是周文王姬昌所著。连孔子都对姬昌推崇不已,姬昌在位期间勤于政事,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尊崇能人,礼

  • 战国时代诸侯国为何不愿改变旧制?西周制度,立国形式,既得利益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西周立国的三大制度,战国时期诸侯国和周朝的关系,西周诸侯国的作用

    战国时代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格局变化最快、时代发展最纷乱复杂的时代,这个时代给予人们的启示和研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而且这个时代还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如果没有这个历史时间段的发展中国古代历史的发现恐怕不会那么容易。一个时代格局变化的越快,有价值的历史现象就会越多,时代的发展就会越纷乱复杂,

  • 封神演义里,纣王作恶多端,为何却没有神仙去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封神中谁是纣王最怕的人,封神演义里的纣王变成什么样了,封神妲己和纣王吻戏

    在这之后,女娲回到行宫,看到纣王题诗,当时就十分恼怒,飞到朝歌城上空要一巴掌拍死纣王,但是当她伸出手之后,却看到冲天而起了两道红光,于是,女娲伸出的手不再拍下去,而是改为掐指一算。算过之后,女娲娘娘知道了,纣王还有二十八年气运,她无法杀死纣王,于是,她闷闷不乐地回到了女娲宫,思索了一番,挥动招妖幡,

  • 夏朝到底在哪里?很多人认为是河南,但也许在宁夏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夏朝到底多可怕,夏朝发源地随州,老梁讲夏朝完整版

    禹驾崩前,把天子之位传给了益,但是因为益辅助禹的时间并不长,天下并不太平。所以各方诸侯都离开益而去朝拜启。因此启继承天子之位,这就是夏后帝启。夏后帝启,是禹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涂山氏的女儿。有扈部落不服从启的统治,启举兵讨伐。即将交战的时候,写作《甘誓》,召集朝廷六卿来训话。启说:“唉!主管各方面事务

  • 周朝近800年,国祚绵长,殊不知周王们大多窝窝囊囊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仔细阅读史书,我们会发现传了近800年,32代37王的周朝,大多数的王竟然都是窝窝囊囊的。周朝的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姬发,继承了父亲文王的未竟事业,终于推翻殷商,被诸侯推为新朝天子。不过仅仅坐拥天下两年多后,武王就因为操劳过度、担忧商朝旧势力复辟等多种原因,英年早逝。武王的继承者周成王、周康王父子,

  • 四大美女千古流传,为何没有妲己?是因为妲己不够漂亮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古代四大美女有妲己吗,历史上妲己漂亮吗,妲己历史真实介绍

    “四大美女”已经我们中国妇孺皆知的人物啦,虽然其中貂蝉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但是在民间的传送和人们的憧憬中,已经不在乎她到底存不存在,因为作为美丽的象征,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脱离了历史人物的范畴。但是我们知道历史上的美人肯定不止这四个,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赵飞燕、“秦淮八艳”、苏小小、李夫人等等,当然还有我

  • 《青铜时代》:余生不长,愿你在成年人的生活里,获得精神自由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成年人的世界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余生不长唯美的句子,愿你在漫长岁月中成为最好的人

    01坦白来讲,没想到自己能把王小波的三部作品看完,以为我本身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但是王小波成功的吸引了我。甚至,连有点晦涩的《白银时代》我也看了下来。不过,这三部曲,我个人比较喜欢《青铜时代》。在这个书中,王小波讲述了三个故事,分别是《万寿寺》、《红拂夜奔》和《寻找无双》,三篇小说的时代背景都

  • 周文王背姜子牙走800步,周朝就存在800年,但一开始他犯了个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姜子牙与周文王,周文王与姜子牙是同朝关系吗,关于周文王与姜子牙的故事

    姜子牙这个人物大家一定不陌生,周文王得以成功灭商,其功不可没。据说,姜子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洞察世间一切。但他生不逢时,一直不得重用。直到后来发生了“姜太公钓鱼”这一事情后,他才得以被周文王纳入麾下,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其实当时发生在渭水旁的,不仅仅只有钓鱼这一件事情。在民间故事中,据说还发生了一件

  • 夏朝都亡了,商朝频繁迁都究竟躲谁?考古显示:商朝避的并非洪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商朝为什么频繁迁都,历史上真实的商朝迁都是哪几次,商朝迁都哪一年

    是故,都城的选择也往往是新兴王朝的头等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除非遭遇重大变故,否则绝无随意迁都之理。但商朝对于都城的迁移,却有近乎“随性”般的频繁。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朝从第三位君主太康到末代君主夏桀,都城都在斟鄩。而商朝都城的地望,却有“前八而后五”的说法。所谓“前八”,指的是商朝建立之前,自始

  • 宋国为何叫“宋”?甲骨文改写认知,背后还隐藏着商人起源史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的甲骨文故事,宋国为什么叫宋国,宋甲骨文字怎么写

    那么,微子启建立的宋国,为何取名为“宋”,是由地名而来,还是其他原因?甲骨文改写了认知,“宋”之称呼的背后还隐藏着商人起源史。关于国号“宋”的起源,古今学者观点基本一致,认为“宋”即“商”,“商”即“宋”。《国语·吴语》记载:“乃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春秋晚期,吴王夫差北上争霸,通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