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代,燕国如果黄金台不换将,能够统一天下?王道政治是关键

战国时代,燕国如果黄金台不换将,能够统一天下?王道政治是关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744 更新时间:2024/1/25 9:13:01

战国时代一直都是一个风起云涌,战略格局不断变化的时代,在这个历史时间段当中,无数的战争曾经随着历史的风沙一起涌上历史的舞台,伴随着这些战争的发生,各个国家之间的格局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哪怕是在战国时代一直没有作为的燕国也曾经发动过大规模战争,这个国家曾经打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并且一直攻打到了当时齐国的都城临淄,差一点就将齐国全部灭亡。

[var1]

但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燕国的一代雄主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燕惠王继位,燕惠王继位之后,对于统兵的大将有诸多的猜忌,他并不信任手下的将领,尤其是当时乐毅已经攻破了齐国但是并没有将齐国灭亡,这就引起了燕惠王的猜疑。

在众多耳边风的影响之下,燕惠王最终在黄金台将乐毅更换成了骑劫,骑劫担任燕国的统帅之后,燕国军队节节败退,由乐毅创造出来的优势不复存在,最终被田单所率领的齐国军队打败,齐国也从几近灭国的状态恢复了原先的状态,解除了这一次的灭国危机。

这看上去是一个非常值得人们惋惜的结果,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如果燕国当时没有把强领从乐毅换成骑劫,那么,燕国很有可能会灭亡,齐国成为中原的一大诸侯强国,它的土地面积和常住人口数量都会翻倍增长,这将会成为一个能与中原各大诸侯国争锋的国家,而战国七雄也会在那个时间段变成六个,燕国也将会是一个创造了历史的国家,可是就是因为燕国国君燕惠王的换将行为,导致了燕国最终的失败。

[var1]

因此,在他们看来这个结果是非常值得人们惋惜的,可是历史的真相真的是这个样子的吗?燕国的黄金台换将行为真的值得惋惜吗?或者说,如果燕国并没有在黄金台更换将领,燕国就能够灭亡齐国吗?我们今天就来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要知道三个事情,第一就是燕国组织乐毅伐齐这一活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二燕国当时一直奉行的政治传统是什么?第三就是乐毅再被更换之后的选择是什么?知道了这三个问题,那么最终的答案也就一目了然了,因此,我们今天就从这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展开分析。

[var1]

燕国发动战争只是出于私仇

第一个问题,燕国组织乐毅伐齐这一个活动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其实,燕国与齐国之间就如同当时的秦国与魏国一样,这两个国家相邻的土地面积十分广阔,这也就注定了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会十分严重,因为领土上面的争端往往会比其他的利益更加的严峻,因此,在燕国与齐国之间是有着很深的仇恨的。

但是在整个战国时代,齐国一直都是被燕国强大的,齐国是位于东海之滨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经济远比燕国要发达,因为位于东海之滨,它的经贸形势比其他的国家要更加的多样化。自从齐国建国以来,海上贸易活动就非常的发达,也正因如此,给齐国这个国家创造了许多的经济财富,一靠着这些经济财富齐国的国力一直都十分的强盛。

[var1]

因此,在齐国的斗争当中,燕国一直是处于弱势的,这样的状态维持了几百年。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往往比人与人之间的争端要复杂很多,稍不留神牵扯到的将是这两个诸侯国之间几百年的恩怨,这些恩怨甚至可以动摇整个国家的根基,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燕国并不相与齐国决一死战。因此,哪怕在这争端当中燕国一直都是吃亏的,但是它始终没有迈出最后一步,可是这样的状态却在齐涽王的时候发生了改变。

齐涽王是一个非常暴戾的君主,并且是一个目光十分短浅的人,他曾经组织过六国合纵,但是这次合纵却是的一个阴谋,当时他将其他五个国家的军队当成了炮灰放在前线,自己去趁此机会消灭了宋国,并且侵占了燕国很多土地,不仅如此,他还在发兵的时候击杀了燕国强领,并且以演过士兵性命为筹码威胁当时的燕昭王。

[var1]

面对这样的奇耻大辱,燕昭王是一定忍不了的,可是,鉴于燕国国内的贫弱现象燕昭王当时也只能向齐国俯首称臣;其毕竟还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暗地里在燕国进行变法,招揽了乐毅、剧辛等一般大才,之后又以齐国的暴行为由组织其他五个国家一起进行伐齐活动,也就是我们上述所提到的乐毅伐齐。所以实际上,燕昭王之所以让乐毅作为大将进行伐齐活动,它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复仇,为了一雪燕国被齐国所欺辱的仇恨。

这与秦国当时发动的灭国战争是完全不一样的,秦国在秦王嬴政之前发动的战争根本目的在于攻城略地,扩展秦国的土地面积,增加秦国的常住人口数量,并以此提升秦国的综合实力,为秦国最终的东进和一统中原做准备。

[var1]

可是燕国的目标并不在这些客观原因上面,他当时的战争只是为了复仇,为了报复齐国,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燕国军队打仗十分狠辣,所过之处基本上毫无生机,齐国军队也是伤亡十分惨重,齐国多年来积累下来的财富也基本上被掳掠一空。

这就可以看出,燕国最根本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发泄自己心目当中的仇恨,他并不对当时的土地城池采取保护措施,因为根源就是并不想占领土地,甚至我们可以说他只想摧毁它。所以,分析到此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十分明了了,燕国发动战争的最根本因素实际上就是为了复仇。

[var1]

燕国一直固守王道治国

第二个问题,燕国一直以来奉行的政治传统是什么?燕国是一个一直固守王道传统的国家,自从他的立国之初召公奭成为燕国国君以来,燕国的政治传统就一直没有改变过,甚至在这样的传统之下燕国曾经出现过大段大段的历史空白,在那段历史时间段里面,燕国平庸的连史官都无法找出一点亮点,哪怕是想给予燕国一点历史的笔墨他们都做不到。

因此,只能在燕国的王位更替上面进行寥寥数笔的记载,其他的像是燕国国内的重大历史事件则是全无记载。这就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现象,一个国家怎么可能会出现如此长时间的历史空白呢?根据历史学家们研究发现,这段历史空白长达九代,也就是燕国的九大国君在位期间都没有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这只能说明燕国的国家发展是十分稳定而且一成不变的。

[var1]

而我们根据召公奭立国之后的所作所为可以推断出,燕国当时一直遵守的就是王道政策,其实,如果燕国遵守的是像秦国那样的政策是绝对不可能在那么长的历史时间段真内毫无作为。

而根据史料的记述,燕国不仅是没有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整个战国时代也没有吞并过任何一个诸侯国,这就要提到燕国在遵守的王道政治传统之下的一个原则性主张,那就是反对任何压迫性的国家臣服,也就是说反对通过战争来进行国家吞并,反对通过战争这种有压迫性手段存在的方式来征服一个国家。

[var1]

因此,燕国从来没有通过战争的形式吞并其他的诸侯国,哪怕与当时的齐国与赵国之间存在着血海深仇,这个国家对赵国或者对齐国的战争也从来都不是带有灭国心思的战争。这也就是为什么乐毅在攻破齐国都城临淄之后一直没有灭亡齐国的原因,与燕国国内的王道政治传统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为在王道的政策之下其并不允许齐国因为压迫性的战争像燕国臣服,如果乐毅那么做了,将是违背燕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了。

乐毅黄金台被换,其实乐毅对燕国政治早已看透

第三个问题,乐毅在黄金台被换下来之后去了哪里呢?其实乐毅当初被换下来之后他是逃往了赵国的,注意我们这里用的是逃而不是去,他当时担忧的是什么呢?很多人认为,因为燕惠王对越一有猜疑,才会将他更换下来,所以乐毅担忧的肯定是被燕惠王继续猜疑而导致自己有性命危险所以才会逃往赵国。

[var1]

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是却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黄金台换将之后发生的另一件事情。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乐毅确实是被燕惠王猜疑才被更换下来的,但是在这之后燕惠王却是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的,并且他极其罕见的向乐毅致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现象。

大家想象一下,在战国时代那样十分看重阶级的时代,一个君主能够向臣子致歉这一定是非常罕见的事情,一个君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诚心诚意的要求臣子回来,如果这个臣子回来却遇到了危险,那么这个君主将背负上什么样的罪名呢?或许没有人能够拿他怎么样,但是他也将从此失去自己的信誉,这对燕国来说将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所以说,燕惠王能够诚心诚意地向乐毅致歉,哪怕他不能像之前那样重用,他也一定会保他性命无忧,而乐毅在赵国也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可是乐毅却坚决反对回到燕国,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乐毅坚决不返回燕国呢?

[var1]

其实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乐毅实际上对燕国长期以来固守的那种王道的政治传统看的十分透彻,其实我们如果深入地剖析当时的历史真相的话,就会发现乐毅对于燕惠王的王书并没有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反而他是十分认真地进行了回书,在他的回书当中提到最多的是他如何打败的齐国军队,如何将齐国多年以来积累的财富全都运回燕国,如何与其他五个国家的联军一起作战,却对他六年以来对齐国的围困只字不提,这就很值得人们思考了。

如果乐毅是哪个建议燕国国军围困齐国的人,如果乐毅对燕国长期以来固守的政策十分赞同,那么为什么在对燕惠王的回书当中只字不提呢?这只能说明乐毅对于这种行为并不赞同,他六年以来对齐国的围困其实并不是他的本意,只不过国国君的压力之下并没有办法而已。而对于这样的一个国家乐毅深信它绝对不会做出改的,王道的政治传统之下它只能越来越腐朽,这样的国家又有什么前途呢?因此乐毅才选择了拒不回燕。

[var1]

其实知道了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燕国黄金台换将的行为并不值得惋惜了。因为这其实是燕国一定会发生的一个行为,或者说在燕国固守的王道政治传统之下,哪怕是乐毅带兵,哪怕乐毅一直坚守在齐国的战场之上,燕国也不可能消灭齐国。

燕国当初发动战争只不过是为了向齐国复仇,只不过是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仇恨,由此而诞生的战争将是破灭性极大的,可是燕国却又是一个固守王道政治传统的国家,因此,这两种行为实际上非常的矛盾,而燕国的王道政治传统又是从立国之君开始流传下来的。

所以这表明着燕国最开始的那种类似于灭国之战的战争方式不可能长期延续下去,一旦它的作战方式被改变也就意味着燕国上下对于齐国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政治态度一但发生变化,也就意味着燕国又重新走上了原来固守王道政治传统的老路。

在这样的政策之下,燕国无论如何都是消灭不了齐国的,因此,黄金台换将只不过是个借口,哪怕没有这个历史事件,燕国也绝对没有可能在固守王道的基础之上消灭齐国。

参考文献:《战国策》、《左传》、《史记》、《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晋襄公表彰“战神”先轸的决定为什么间接导致晋国分裂?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先轸和晋襄公,晋国分裂是什么原因,晋国分裂过程

    [var1]由于“曲沃代翼”和晋献公时的内乱,晋国在晋文公继位时已经是“国无公族”。再加上称霸天下的人才需要,晋文公只能将晋国的军政大权交给非公族的卿大夫控制,是为六卿制度的雏形。[var1]晋文公在流亡经历中看遍世态炎凉,当然预料到非公族的卿大夫掌控国政是严重威胁。因此晋文公制定了几项抑制卿大夫的

  • 韩信兵行险着,用一万兵大胜赵国20万大军,这一招没有人敢用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韩信的军事才能和谋略,韩信的用兵策略,韩信是如何使军队发展壮大的

    [var1]背水一战其实是一场战役的名称,因为这场战役非常著名,所以也变成了成语,这场战役的领导者就是刘邦手底的大将韩信。韩信和张良、萧何并称汉初三杰,也是因为这三人,刘邦才能在西楚霸王项羽手中夺得天下。有意思的是,最开始韩信投奔的人是项羽,结果项羽没把他当回事儿,而此时刘邦伸出了橄榄枝,韩信被拜为

  • 楚国之宝:太阿坚(Tai Ajian)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阿坚与静敏,阿坚照片大全,阿坚威胁依婷

    [var1]楚国首都被晋国军队围困三年。晋国出兵攻打楚国,以夺取楚国镇。国宝:泰阿剑。天下人都说太阿剑是欧冶子和干将两个剑客所铸的。然而,两位大师却不这么认为。都说太阿剑是历久不衰的帝王之剑。 ,却是无形无痕,但剑气早已存在于天地之间,只等契机凝聚,天、地、人三道合一,此剑即成。晋国在当时是最强大的

  • 战国中期,秦国、齐国先后称帝,为何迅速取消帝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国时期的秦国和齐国,秦国打齐国,战国齐国君主顺序表

    [var1]一、秦、齐称帝公元前344年,魏国的国君魏惠王来到徐州朝见齐威王,并且尊奉齐威王为王。与此同时,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此后,其他国家的国君也陆续称王,然而他们之间的国力相差很大。到了公元前288年十月,秦昭襄王在宜阳自立为“西帝”,然后派国相魏冉前往齐国,尊称齐闵王

  • 《秦时丽人明月光》秦王嬴政的套路, 邓超早就用过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时丽人明月心嬴政哭,秦时丽人明月心嬴政去客栈看丽儿,秦时丽人明月心秦王嬴政结局

    [var1][var1]回到《秦时丽人明月光》的剧情中,始终觉着秦王嬴政脑子是不是秀逗了。看看嬴政为了让公孙丽来见自己是怎么做的,先是发布通缉令捉拿公孙丽。让公孙丽和荆轲四处逃亡,后又派高手用带有剧毒的武器重伤荆轲。明显是知道公孙丽对荆轲有爱意,利用公孙丽为救荆轲这一点,迫使公孙丽自愿进宫。可以说为

  • 熬死齐桓公,杀死宋襄公,力战晋文公,楚成王最终为何上吊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var1](楚成王剧照)说起来,楚成王真是一位厉害的国君。他继位后,对内施以仁政,对外与诸国建立友邦之国,并且对周天子颇为敬奉,每年都按时向其进贡。本来进贡周天子,这是诸侯国分内的事情。不过此时王室衰微,一些发展中的诸侯国不仅不进贡,对周天子还颇不礼敬。因此楚成王的表现,让周天子非常满意,于是将祭

  • 表面上实力看起来其弱无比的韩国是怎样成为战国七雄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韩国为何是战国7雄,战国七雄当中韩国的实力,战国七雄韩国历史

    [var1]其实很简单,三家分晋,韩国分得了不错的家底,其阴阳铁山是让各国都献血的战略资本,强大的军工业更是雄踞天下,苏秦曾说天下强弓劲弩利剑皆出于韩,韩国的硬弩射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00米,面对任何的步兵方阵,骑兵冲击,这样的远程性杀伤武器谁不打哆嗦?奈何这点看家北岭后来却被人家秦国学了句,并且做

  • 拿破仑和孔子,与两个小孩的两个小故事,让你看出不一样的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拿破仑小时候励志故事,孔子的十大故事,孔子的故事100篇全集小视频

    [var1]先来看看拿破仑和一个孩子的故事。有一次,拿破仑打猎途中,路过一条小河,看到河中有个落水的孩子;一边高喊救命,一边在水里拼命挣扎。拿破仑不但没有跳下河去救孩子,反而端起猎枪,厉声对着孩子喊:你要是不自己爬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里。那个小孩见求救不成,反而增添了危险,只好更加拼命的划水,最后

  • 孔子堪称至圣先师,他有四句为人处世的话非常经典,你都会背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孔子的经典语录和故事,孔子最出名的十句格言,孔子最经典的8句话

    孔子是当时最博学的人,他游历列国,诲人不倦,从他开始讲学之风日盛,勤奋好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管孔子的儒家学说褒贬如何,但是鼓励人人向学问进的精神,才缔造出中华文明历朝历代的盛世辉煌,孔老夫子功不可没!孔子学究天人,流传着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其中有四句话饱含义理,堪称经典,分享给大家:

  • 《大秦赋》大结局:吕不韦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最终喝下鸩酒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的谋略和口才堪称一流,他不仅是谋得深、算得远,而且谋的全,算得广,他能将一个被废弃的皇子嬴异人,一路培养到成为了秦王。[var1]所做的这一切虽然有目的,但是吕不韦在成为丞相的那一刻,他就开始真正的心系天下,吕不韦心中的小家也成为了大家。嬴异人去世之后,吕不韦成为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