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京官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拜皇帝跳完舞还要拜宰相,真累!

宋朝京官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拜皇帝跳完舞还要拜宰相,真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058 更新时间:2024/1/18 22:56:49

大约每日在京的官员都要早朝的,这种体制自秦汉之后就一直沿用,民间称之为“朝”(朝见皇上),官方称呼为“朝会”。

每日清晨,百官都会早于皇上到大殿外等候。这个时候他们先要做的,就是相互作揖问候,然后会大体排班,依次等候。这个叫做“叙班”。

我们从戏或电视中会听到“三班”朝臣这个称呼,为三班呢?

其实,在大殿外等候也是有次序的。供奉官在前,为第一班;一品官紧随其后,为第二班;其它文武最后,为第三班。“三班”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只有供奉班为横列,其他依次随后为纵列。

供奉官:其官名沿用唐制,是指侍奉皇帝左右的近臣。唐代指侍中、中书令、左右散骑常侍、黄门侍郎、中书侍郎、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起居郎、起居舍人、通事舍人、补阙、拾遗等官。时还分内、外供奉官,这类官员的品阶不一定高,如也有八品或从八品的。

当皇帝登上宝座之后,就会有司礼宦官或官员高呼“百官进殿”或众“众臣早朝”。之后,三班鱼贯而入。

进殿之后,供奉官仍然在前,为横排;一品官随后,其他官员次之,但都为纵列。然后以碎步(小跑)前趋至御阶前。

当吏官喊“拜”后,百官则先行跪拜礼,三呼“万岁”,舞蹈”。然后分两列立于大殿两厢,次序还如前。参拜完毕后,供奉官分东西两班为首而立,还要相互作揖。

“舞蹈”应特指一种非常繁杂的拜礼,可能是非常好看,有如跳舞一般吧。只是在正史中没有详细的记载。如遇大朝(逢初一、十五为大朝)或庆贺(如皇帝、太后寿辰等)还要二舞、三舞,也会有礼乐依仗等。

下面当然是“有事早奏,无事退朝”了。宋时的早朝叫“立班”或“立朝”,顾名思义,是全程要站立的。如果无事或太多的事还好,如果事太多,官员也是够累的,至少那些上了年纪的大臣是吃不消的。

退朝时,也是分为三班依次而退。供奉官是要等百官全部出殿后才能走。

接下下,除皇帝要召见的大臣,其他人是不是可以去衙门上班了?

拜了皇帝之后,除供奉官之外,百官在正式上班前还要去拜宰相。宋朝宰相办公地点在中书省,百官都要到这里来拜见。

各部、司凡长官率其以下的官员来到中书省后,待中书省吏人高喊一声“屈躬”,即以小碎步趋前进入。宰相当然也是有礼貌的,要拜者答礼。

宰相向来者作揖并上茶水。然后,司仪再高唱“屈揖”,来者即屈身还揖。

有待制以上衔名的高级官员来见,则吏人只传“请某官”,更不行屈揖之礼,而直到会见结束前还不断上茶。礼毕之后就可以开始办公了。

这种常规的拜会,有时可能时间会长一点,如需要宰相解决或协调事情等。宰相会在办公室设置座位,前来拜会的如果为升职官员(京官)则会给其让坐,若为京官以下官员则都是站立。

皇帝在后殿接见臣僚,凡有待制以上衔名的官员都自报官职姓名,并行拜舞之礼;其众官则但行拜见礼,既不自报官职姓名,也不舞蹈。

百官在中书省见宰相礼仪较简,略显得受到尊重,这是表示同为朝廷官员的身份是平等的;在皇帝面前则礼仪较繁,身份略显得低微,这是根据礼制规定而降低等次的做法。

这些也只是大概,事实上,宋朝的官员每日要行的礼节也远不止这些

大约在这些“繁文缛节”过后,就可以开始正式办公了。年纪轻的官员还行,对于上了年纪的官员,等到坐到办公桌旁后,想象肯定是已经累了个半死,他们一天还能做多少事?

事实上,据史料记载,宋时的在京城官员很多也是在日子。沈在其实《梦溪笔谈》中记载,当时的校书官是这样工作的:

每日校书时,翻开某一页,然后认为哪个字不对,将这个字划个圈,然后在旁边写上要改正的字。接下来就是喝茶、聊天,什么也不做。这一天就这样过了。

宋朝京官的一天就是这样度过的。

宋承唐制,但宋朝在唐的基础上又做了改进,只是有增无减。如果通读《宋史》,你会发现两个问题:

一是吏制部门过多,固然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稳固,但其办事效率非常低;二是礼仪繁杂,每日光是行礼就要花去很多的时间。

现在你能明白了吧,在古代当个京官也确实不易啊!

总体感觉就一个字:累!

参考:沈括《梦溪笔谈》、《宋史》

更多文章

  • 万历不上朝却控制政局,不值得推崇,看看给后代留下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万历不上朝国家大事由谁定夺,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带来的影响,万历从哪年开始不上朝

    万历为什么不上朝呢?原因有三个。第一国本之争,说白了,就是万历想让老三做太子,大臣非得选老大为太子,堂堂一国之君,连个太子都定不下来,权威何在,所以万历一气之下,来了个无声的抗议。第二身体有病,万历皇帝对朝臣多次声明自己病了,腿疼,不能正常上班。也借此沉湎享乐,懈怠朝政,才出现不上朝的情况。第三体系

  • 为何宋朝又称“弱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为何称为弱宋,弱宋是什么意思,强唐弱宋

    北宋立国,老赵坐了天下,拿着一杯酒,对跟随他征战多年的众将说:‘’如今天下太平,大伙都回乡下当土豪吧!‘’真是败笔啊……历朝都是打天下尚武,坐稳了重文,怕武力值高的将领造成安全隐患。宋更是重文轻武的典范,重文也罢了,还出了一大堆上位的奸臣,打这起官家们越干越窝囊,宋辽对峙了几十年,甚至于宋真宗、寇准

  • 万历三大征拖垮明朝?万历皇帝表示:这个锅,朕不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万历皇帝的三大征战,万历三大征是哪三大,明朝万历皇帝历史评价

    万历时期的明军很能打。其实所谓的万历三大征,指的就是在公元一五七三年到公元一六二零年这期间,明朝先后在西北、西南边疆以及朝鲜展开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三次战役分别是李如松平定叛变的宁夏之战,以及李如松本人,还有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战争,以及播州之役,这三场战争,两场内战,一场外战,明朝

  • 倾世皇妃花蕊夫人,令宋太祖一见钟情,却为何被赵光义一箭射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赵匡胤赵光义花蕊夫人,花蕊夫人和宋太祖的关系,赵光义和花蕊太后

    因为花蕊夫人惊为天人的美貌,孟昶一继承王位,就忙不迭地将十四岁的她选入宫中,从此日日笙歌,夜夜美酒。孟昶眼中,再也看不见别的美女。他为她梳头,他为她画眉,为她于摩河池上,建筑水晶宫殿。因为花蕊夫人喜欢牡丹花和栀子花,孟昶就命令官民人家大量种植牡丹,每当牡丹花盛开季节,沿城四十里远近,都如铺了锦绣一般

  • 七下下西洋的大太监郑和,在非洲留下多少后裔?曾有人来中国寻亲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郑和下西洋郑和之死,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郑和几岁,郑和远航下西洋中郑和是怎样的人

    在郑和一生之中,他一共下了七次西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你知道吗?郑和七次下西洋,在非洲留下了不少后裔。据说,在600多年前,郑和船队中有

  • 为大明王朝续命70年的张居正,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明张居正简介,张居正历史上真的存在吗,张居正到底有多强大

    而要说其中最有名望、才能、贡献最大的一位,相信不少人会选择张居正。张居正没有刘基的文采、韬略,没有于谦的豪迈坦荡,也没有海瑞的清正廉洁,那么张居正为何还堪称明朝名臣第一人呢?嘉靖四年(1525),张居正出生于荆州府江陵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在荆州府可谓是小有名气。十五岁时,张

  • “神木”移动之谜告诉你:明朝太监是怎样大肆敛财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太监数量,明朝太监泛滥的根源,明朝太监有多强大

    作者:细雨丝竹,又名浅樽酌海一条方且黑的剪影在灰蒙蒙的天幕上慢慢往前“蹭”,轨迹朝向厂门处,闪闪缩缩,和此时晦明晦暗的天色一样暧昧。“神木!它、它怎么漂起来了!”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的某个清晨,北京某公营作坊工匠孙佐早起到厂做开工准备,被眼前的一幕惊得喊出声来。“神木”其实是工

  • 宋江着急回家,为何他要弃马徒步?不得不服还是宋江考虑问题全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假宋江遇到真宋江,宋江上梁山后5件事,宋江离开梁山后的现状

    众所周知,宋江不仅仅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人,同时他还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人。所以在在江湖上,除了“及时雨”之外,他还有一个“孝义黑三郎”的绰号。▲宋江可以说,宋江是非常听他父亲宋太公的话。甚至之前宋江即使在面对晁盖盛意的邀请,他都坚持不上梁山落草。这其中就有宋太公不希望宋江落草为寇的原因。但是当宋太公得

  • 丘处机用什么办法让成吉思汗收起了杀戮的屠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丘处机从哪去见成吉思汗,丘处机如何阻止成吉思汗,丘处机见成吉思汗在多少集

    “丘处机”,确有其人。不过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真实的丘处机与金庸笔下的“丘处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丘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师从道教大家王重阳。他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卒于南宋宝庆三年(1127),经历了正好和蒙古崛起、南宋式微的那段光景暗合。作为道教全真派的第五代掌门人

  • 赵匡胤如果迁都洛阳,可能不会有靖康之耻,历史或许是另一番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匡胤想迁都洛阳被拒绝的原因,赵匡胤为什么不迁都,赵匡胤迁都了吗

    如果赵匡胤把都城从开封迁都到洛阳,也许不会有后来的靖康之难,因为洛阳地势险峻,四面环山,对于游牧民族、渔猎民族的骑兵也是一种阻挡,相信金国的铁骑没有那么容易攻破首都。赵匡胤在位时一直想把首都从开封迁到洛阳,可是兄弟赵光义一直反对,有种说法是赵匡胤常年在外征战,开封都城的事务一直是有赵光义把控着,赵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