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三国时期,还有一位既有关羽之勇武,又有诸葛亮之谋略的人物,却因着墨不多而鲜为人知。他就是甘宁。少年时期的甘宁,全然就是一派绿林好汉的作风,行侠仗义,行事只问自己心中痛快不痛快。总之,是一个能夜止小儿啼哭的刺头。
关键是甘宁还特别在意着装,最爱穿颜色艳丽的衣服,还挂着铃铛,由此被称为锦衣贼。走起路来叮当作响,街坊们都纷纷紧闭大门,深怕被他盯上,惹得无端的祸事。
可能是突然有一天开了窍,甘宁终于意识到了认真学习的重要性,从此遍览群书,终是学有所成。还做上了官,成为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这也为他后来既能上阵杀敌又能出谋划策打下了基础。
甘宁先是反叛刘璋,转而投靠了刘表。刘表乃当时的八俊之一,甘宁觉得跟着他有前途。但刘表此人只想安守一方,这点跟甘宁想要建立一番功业的想法是背道而驰的。最后,两人分道扬镳也很正常。
甘宁离开刘表后,却在路途中被阻拦住,只能顺势投靠了黄祖。甘宁还救过黄祖,可惜黄祖认为甘宁的投靠是无奈之举,并非真心实意的行为。加之甘宁已先后投靠过刘璋和刘表,黄祖因此并不信任甘宁,不重用他。最后,还是一个一拍两散的结果。
当时孙权正求贤若渴,听得吕蒙推荐,遂将甘宁招入麾下。甘宁也为孙权献上自己天下二分的策略,提出暂时避免和强盛的北方硬碰硬,向西挺进而取荆益两州,一统南方后与北方划江而治。
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简直是不谋而合。《隆中对》中提到了取荆益两州的重要性,取荆州因其主不堪守卫而取益州是因刘璋此时也积弱,不足为惧。《隆中对》也强调了不能直接与北方的曹操争锋。
不仅如此,甘宁还和关羽有过交手,连战神关羽都有些畏惧甘宁。那时甘宁跟着鲁肃镇守益阳,而刘备竟然派出关羽进攻益阳。关羽亲自领了五千精锐要趁着夜色渡河。
这个大杀神要打过来了,鲁肃他们可是愁得头发都快白了。甘宁主动请缨前去阻拦关羽,还只带了千余人马,就去河边等着关羽。甘宁还很嚣张地说,关羽要是听到自己在这,肯定不敢前来。只要关羽敢渡过河,就是自投罗网。
要知道,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连曹操都曾想过迁都也不愿和关羽对上,足见关羽的赫赫威名。可关羽听闻甘宁在之后,还真就撤退了。这也是因为甘宁号称亡命之徒,打起来是真的不要命。甘宁可以豁出去,但对于蜀汉来说,关羽的顾虑还是要多一些。
可惜,甘宁虽然屡立奇功,但由于还是太具个性,也容易冲动,当个趁手的杀器是最好的。若是要将甘宁这样的性情中人委以重任,并授予决策权,只怕是要坏事的。
再者,东吴坐拥江东地区日久,势力早已盘根错节,里面不乏有些元老股肱之臣。甘宁一个外来户,自然有隔阂,难以融合进来。所以孙权善用甘宁之所长,但终究还是有所保留。
甘宁的死历史上还未有定论。《三国演义》里,甘宁是被人射中脑门,奔至一颗参天大树之下坐地而死。这样的安排,好像还带着一点禅意,意味深远。
在后世,甘宁虽不及关羽有名气。但宋徽宗赵佶封甘宁为吴王,甘宁庙又被称为吴王庙。苏轼居住楚地之时,还亲自题写过吴王庙。陆游也曾为甘宁写过祭神文。名将岳飞也是英雄惜英雄,曾亲自主持修筑甘宁祠,用以纪念这位个性十足又有勇有谋的英雄。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