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北朝时,两场对汉族先民不利的败仗反而助推隋朝诞生

南北朝时,两场对汉族先民不利的败仗反而助推隋朝诞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260 更新时间:2024/2/7 6:04:02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这是南北朝后期北魏内乱爆发后,在北方流传起来的一首民谣。这句民谣之所以会在北方大地上流传开来,是因为南朝萧梁名将陈庆之的一次震古烁今的北伐。

北伐的起因

公元528年,北魏内乱,权臣尔朱荣趁机发动河阴之变对北魏王室打开杀戒。北魏北海王元颢[hào]见状便逃亡到了南边的梁朝,他向梁武帝提出梁朝出兵助他夺取北魏帝位。梁武帝觉得这是一个挑动北魏内乱的好机会,于是便任命陈庆之为飙勇将军率军屯兵边境,择机护送元颢北归。

但是梁武帝对于辅助元颢回国称帝这件事并没有当真,而且他的算盘打得非常精。

陈庆之辅助元颢北归的军队,基本是由北魏内乱后陆续投靠梁朝的北魏人组成,总兵力最多时也就7000人左右,但却是一支以骑兵为主的部队。元颢就算一意孤行要北归,这支军队即使是在北伐中全军覆没了,也只会消耗北魏的力量,对于南梁没有任何损失。

所以陈庆之与其说是去协助元颢北归当皇帝,不如说是梁武帝派去监视这些北魏降人的。梁武帝从一开始就没期待陈庆之能有什么作为,但是陈庆之偏偏创造出了不世之功。

公元529年邢杲在山东的流民起义声势浩大,因此尔朱荣率大军前去镇压,造成了北魏在中原一带兵力空虚。陈庆之见到机会到来于是力主出兵北伐乘虚夺取洛阳,元颢虽然觉得机会不成熟,但最终架不住陈庆之的劝说还是同意出兵了。

可惜兵败

陈庆之和元颢的北伐军从铚[zhì]县(治所在今安徽巢湖市)出发,一路所向披靡连败堵截的优势魏军,历47战战无不胜,攻32城攻无不克。最终这支北伐军克虎牢关杀入了洛阳,黄河以南的北魏城邑纷纷归降。

由于陈庆之的军队全部披着白袍,因此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句民谣。

陈庆之以7000之众纵横1500余里,连破优势魏军拦截攻入洛阳,这是中国军事史上少有的北伐成就。但是也要看到一点,北魏当时的精锐主力都在尔朱荣手中,彼时尚在北方参与镇压当地的起义。

因此对陈庆之真正的考验,是从北方杀回的尔朱荣大军。

赶回的尔朱荣向据守黄河浮桥的陈庆之部发起了进攻,三日间双方血战十一场。尔朱荣虽然兵力多于陈庆之数十倍,但是被堵在狭窄的浮桥上兵力无法展开,因此尔朱荣军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依旧不能撼动陈庆之军的营垒。

南北朝史书有一个让人很无语的地方,他们的史官都对自己一方的将领战绩大肆吹嘘注水,这让史书记录的真实性堪忧。因此南朝史书记录的陈庆之战绩是需要甄别的,但是在北朝史书中也明确记录了,尔朱荣与陈庆之连番大战后,曾有引军北归日后再战的想法。所以在陈庆之与尔朱荣的黄河浮桥之战上,南北朝史书难得地一致认定,陈庆之令一代枭雄尔朱荣感到束手无策。

不过事情总是峰回路转,就在尔朱荣想要撤军时,他的部下却向他建议,咱们不跟陈庆之打了,咱们去打元颢吧,他应该比陈庆之好对付。

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建议让尔朱荣眼前一亮,于是他在浮桥边故布疑阵吸引陈庆之的注意力,而暗中他却亲率精锐偷渡黄河直扑元颢军。一举将元颢军击溃,生擒了元颢并趁势攻取了洛阳。

得知元颢被擒洛阳失陷,陈庆之不得不撤退。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陈庆之本来一路且战且退令追兵无可奈何,可是当陈庆之退到嵩高河时突遇河水暴涨,陈庆之的军队被暴涨的河水冲得无法结阵,一直尾随陈庆之的北魏名将贺拔胜趁机挥军进攻,陈庆之所部在天灾与大军的夹击下终于崩溃了。

陈庆之化装成和尚历经艰辛,终究逃回了南梁。

陈庆之北伐失败对历史的影响

自南朝宋的开国君主刘裕北伐以来,南朝在其后的历史上最为成功的陈庆之北伐,之所以会虎头蛇尾归于失败。这与梁武帝希望看到北魏长期内耗一心想坐享其成,所以一味地坐山观虎斗,犯下了没有及时大力支援陈庆之北伐的战略失误有很大关系。

梁武帝为自己的这次战略失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其后收留侯景最终却被叛乱的侯景囚禁而死,根源正是在这一次的战略失误。而侯景的叛乱使得南朝凋敝,彻底丧失了与北朝抗衡的实力,虽然这场叛乱对南方汉人先民是一场浩劫,但是它打破了南北均势,客观上决定了南北朝是由北方统一南方,也加速了统一的进程。

南朝作为当时汉人的代表,陈庆之北伐失败当然也是汉人的失败。然而这场失败,却又是汉人在历经东西晋南北朝300余年分裂被少民压制后,开始走向重新统一的第一步。

由于陈庆之率领的军队基本由北魏降人组成,所以陈庆之亲身感受了北方人的战斗力,因此他在逃回南梁后余生都对北方来人非常尊重。而陈庆之率部取得的辉煌战绩,也令尔朱荣对这支军队刮目相看,所以他没有追究被俘的原陈庆之军队人员‘叛国’的罪行,反而对这些人多有重用。

而这其中就有一个叫杨忠的人,他和北魏末年最会站队的独孤信关系特别好,因此他其后一直在独孤信麾下效力,历仕北魏、西魏、北周都建立了殊勋,这也使得杨家在北周成为了望族。

而杨忠的儿子就更加大名鼎鼎了,他就是隋文帝杨坚,而杨坚建立隋朝后尊杨忠为太祖。

邙山大战

陈庆之的失败只是为南北朝由北方汉人结束播下了种子。汉家隋朝之所以能诞生,汉人之所以能在华夏大地上重起,北周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军事失败才是重中之重。

公元543年,东魏大举兴兵讨伐叛投西魏的北豫州刺史高仲密,由于高仲密控制着虎牢关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西魏也是尽起主力前往救援高仲密,这导致此战最终发展成为了东西两魏之间的一场战略决战。

最终东魏和西魏在邙山决出了胜负,而此战中东魏将领后来的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戴着面具率领500骑冲破西魏军对金墉成城的包围,对于东魏据军获胜至关重要。战后军士们将高长恭在此战中的英勇事迹作歌传唱,也就是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邙山之战的最终结果是西魏大败,损失督将四百余人,军士被俘斩六万余人。

北魏一分为二成东西魏后,两国都是以鲜卑军队作为国家的军事支柱。不过两国的兵力差距很大,西魏大概只有10万兵马,而东魏兵马40万众!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邙山大战前的一系列交战中,兵力薄弱的西魏反而胜多败少,将一代枭雄高欢打得是连连损兵折将丢城失地。

但是一连串的胜利,也使得西魏的统治者宇文泰产生了情敌情绪。

西魏和东魏之间的实力差距,并没有因为西魏的一连串胜利而得到彻底改善。东魏在实力上依旧强过了西魏。而就在这种东强西弱的情况下,宇文泰贸然地与高欢展开了战略决战,结果遭遇到了邙山大败!

西魏败于邙山为什么对汉人不利

可能一般人觉得东魏高家是汉人啊,他家获胜对于我们汉人不应该是一件好事吗?

恰恰相反,当时的汉人不分南北,都对西魏的失败感到十分担忧,深怕西魏就这么没了,只是担忧的侧重点不一样。

南方的梁朝是担心西魏被灭,自己又要面对一个统一的北方对手;而北方的汉人则是担心西魏没了,自己又将陷入暗无天日的民族压迫之下。

高欢虽然是汉人,可是他在历史上的标签却是鲜卑化的汉人。由于五胡乱华汉人被压迫已久,像是高欢这些汉人已经看不起自己的同族,他们在精神上将自己当做了鲜卑等胡人。所以高欢掌权的东魏虽然在明面上,维持着北魏孝文帝以来的汉化措施,但是在具体施政中却逐渐地在恢复鲜卑旧法,而汉人的地位也在东魏随之慢慢下降。

而西魏的宇文泰虽是正儿八经的鲜卑人,但基于西魏实力弱于东魏的现实,为了保持西魏内部的团结,缓和民族矛盾,他反而对关中汉族大姓多有拉拢妥协,使得西魏的汉人地位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西魏东魏这种不同的民族政策,使得北方汉人的人心逐步倒向西魏。因此西魏在邙山的大败,对于北方汉人来说无疑于一个晴天霹雳。

为何邙山之战西魏失利对汉人有利

邙山一战西魏的军队主力损失得七七八八,一旦东魏此时大举进攻,西魏就有倾覆的危机。在这种危局下的西魏,已经无暇再继续维持军队以鲜卑人为主的传统了。于是西魏仿造鲜卑旧制开始在全国实行义务兵制,也就是著名后世的府兵制。

推行府兵制后,在西魏当兵不再是鲜卑人的特权,而是各地民众都要履行的义务,西魏的军队主体由此变成了以汉家儿郎为主;而邙山大战也使得西魏的中下级鲜卑军官损失惨重,因此西魏不得不大量用汉人充当中下级军官,并更加多地倚重汉人高级军官。

随着东西魏变成北周齐,两国在对待汉人的态度上变得越来越背道而驰。

北周虽然为了安抚鲜卑贵族,搞了一个官员改姓鲜卑姓的举措,弄出了后世所说的茹六胡(杨)坚、大野(李)渊,但是这根本就是掩耳盗铃,汉人贵族在后周的权力架构中越来越有话语权是不争的事实。

而北齐高家在鲜卑化的道路上却越走越远,由于高家是汉人血脉的关系,这让北齐的汉人们对新建的北齐有了期望。然而北齐上层的汉人官员们几次企图推动北齐汉化进程,却都遭到了高家支持的鲜卑贵族血洗!

就这样北齐的汉人高家用屠刀,将所有的北方汉人都推到了北周的一边。随着时间推移,民族和谐汉人复兴的北周国势日隆,而高家掌权的南北朝三国中曾经最强的北齐,却在高家的骚操作下矛盾丛生国势日衰。

最终在高家一次次自毁根基后,北周于577年攻灭北齐一统北方。曾经煌煌的北齐在面对北周的灭国之战时,居然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其人心散乱由此可见一斑。

北齐仅仅存在了28年(公元550-公元577),而北周也没资格笑话北齐,因为建的比较晚(公元557年)的原因,所以北周虽然比北齐多活了几年(公元581年),但是它存在时间更短只存在了24年。

说来真的有点对不起鲜卑宇文家,由于北周的汉人势力已经全面压倒了鲜卑贵族,所以汉人豪族们趁着北周宣宇文赟[yūn]驾崩(公元580年),拥戴杨坚掌握了北周大权,随即北周便进入了倒计时。

公元581年,随国公杨坚逼迫小皇帝宇文阐禅位给了自己,杨坚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隋。

隋朝建立对中华民族的重要影响

公元588年十月,隋朝水陆大军50万南下攻陈,发起统一天下的战争。589年正月,隋军攻入建康城生擒陈后主陈叔宝,华夏大地自西晋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就此结束,天下重归一统。

杨坚建立的隋朝不但使得汉家重新握有了整个华夏,也使得少民在华夏大地上建立起大一统王朝的时间,向后整整推移了近七百年(1278年元朝灭南宋)!

祸兮福所倚,无论是陈庆之北伐军全军覆没,还是西魏惨败于邙山,对于当时的汉人来说都是祸事,可是负负得正,这两场失利反而促成了汉人在北方的快速兴起,最终结束了东晋南北朝300余载的分裂局面,再建大一统的汉家天下。

隋朝再建汉家天下,加上随之而来的盛唐,终于固定住了汉人在华夏腹地的人口和文化优势。中华文明从此以后无论华夏大地上如何风云变幻,始终都是以汉家文化为中心。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对码字的文章感兴趣的话,请继续欣赏码字的前作

史林探秘:李渊没儿孙出名真的不冤

更多文章

  • 谁说历史都是进步的清朝起家部队的装备居然比不上唐朝和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从唐朝到清朝军队有多强,清朝军事部队有多厉害,清朝的巅峰时期的军队规模

    满清入主中原是一个奇迹,它的本钱在北方民族政权中是最少的,当年和隋唐两朝PK的高句丽还能在输掉十万级的人头继续奋战,金朝、西夏、辽国的核心部队也远远超过它.更气人的是,满清八旗军的核心装备——铠甲,居然是秦朝以后最寒酸的。西汉有多少铠甲?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数字一窥究竟,西汉东海郡武器库有:弩机5377

  • 杨贵妃到底有何魅力,能获得唐玄宗如此的宠爱?有一点很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有很多人会想,世上有比美人更好的东西多地是,为何唐玄宗独独在杨贵妃身上深陷不出呢?杨贵妃究竟有何魅力,能让一直勤政爱国的唐玄宗如此颓靡?从此不爱江山,爱美人?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细细感受杨贵妃的美!出身名门、出身宦门杨贵妃又称杨玉环自幼出生在官宦世家,高祖父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父亲曾

  • 狄仁杰劝武则天戒色,武则天张嘴给他看了新牙后,狄仁杰闭口不言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狄仁杰临死前对武则天说了4个字,狄仁杰劝武则天原文,86老版狄仁杰与武则天

    武则天的一生是一个传奇,她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嫔妃,李世民去世后嫁给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把持朝政并正式登基称帝。武则天登上皇位后手段果决,任用贤能,改革政策,在政事上她无疑是一代英明的君主,但是她的私生活却受到很多人的诟病,由此也造成后世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历代君主的后宫都是佳丽无数,作

  • 一个流传千年的谎言,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根本没有喝毒酒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世民如果不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还有军权吗

    其中,李建成给李世民喝毒酒,就是另外一个“瓜”。关于这件事,吃瓜群众们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这就是李世民自导自演的一出戏,苦肉计而已,目的就是嫁祸给太子李建成”;有人说:“李建成太胆小,事到临头后悔了,所以药量放少了,没有毒死李世民”;还有人说:“这件事,完全是李元吉背着李建成干的,一箭双雕,除了

  • 唐朝真的以胖为美?看到杨玉环的真实身高体重,网友:扎心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杨玉环多高多胖,杨玉环简介身材,杨玉环美貌评价

    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么?唐朝流行的胖,真的是人们现在理解意义上的胖么?难道历史上的杨贵妃是一个臃肿的大胖子么?若当真是这样,那么三郎是怎么对她痴迷不已的呢?翻阅史料之后,看到杨玉环的身高体重,才知道误会了这个朝代审美多久。一提到唐朝的美女,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是一个个膘肥体重的女人,都认为是以胖为美的,为

  • 唐朝宰相崔胤力图挽救大唐,为何没能挽救唐朝,反而加速了其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天复四年(904年),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还胁迫长安全城百姓相随。百姓们扶老携幼,一路痛哭不止,大骂说:“国贼崔胤引导朱温出卖社稷,才使我们沦落到了这个地步。”崔胤是唐朝宰相,力图拯救唐朝,为何未能使唐朝复兴,反而加速其灭亡,还背上千古骂名了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出身名门崔胤出身清河崔氏,为

  • 晋书:八王之乱中最倒霉的王爷,都快打赢了,却被自己的愚蠢击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晋书中描写八王之乱的片段,八王之乱是哪八王,八王实力排行

    西晋时期,曾出现过一次遍布全国的,由西晋皇族为主角,互相征战不休,互相争夺权力的一场大动乱,史称“八王之乱”。皇族争权历来有之,哪个朝代都不可避免,只不过看规模大小而已,是否在国家承受的范围之内。“八王之乱”的起因和经过,基本上已经被史学家们研究透了,现在公认的,“八王之乱”从可控到变得不可控,主要

  • 武则天退位时群臣欢呼,唯有一人低头痛哭,1年后没哭的人都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武则天被谁逼退位,武则天登基之前发生过哪些大事情,武则天退位是哪一年哪一天

    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开创了独属自我的时代。可惜的是,她的退位并非同其他皇帝一般光明体面。在其82岁的高龄之时,群臣围攻于她,逼她将皇位禅让于太子李显。看着一众跪地不起的大臣,武则天心生凄,而在她退位之后,也只有一名大臣低头痛哭。可是,令人意外的是,1年后,除去这一人以外,哭的人全死了。01

  • 李世民临终前,问武则天:我走了,你咋办?武则天8个字救了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世民临死前对武则天说的8个字,武则天继承了唐太宗的哪些政策,李世民对武则天说过的话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她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在当时那个男权社会,男尊女卑,女子是没有资格走入朝堂,无法掌握权力的。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最后还能成功登基,可想而知她经历了无数的惊险和困境。武则天最开始是以李世民的才人身份入宫,但她并不是很受宠,李世民对她十分戒备。而后在李

  • 唐太宗问袁天罡:大唐何时亡?袁:猪上树时,可惜李世民没听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世民问袁天罡能活多久,唐朝李世民袁天罡,袁天罡怎么评价李世民

    其实要说袁天罡的有名,跟李世民这个人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夺得皇位的经历并不算多么光彩,他本身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照常理来说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毕竟中国一直是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法行事,但是因为李世民在整个唐朝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立了非常大的功劳,所以他手中就拥有了相当一部分势力,尤其是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