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么?唐朝流行的胖,真的是人们现在理解意义上的胖么?难道历史上的杨贵妃是一个臃肿的大胖子么?若当真是这样,那么三郎是怎么对她痴迷不已的呢?翻阅史料之后,看到杨玉环的身高体重,才知道误会了这个朝代审美多久。
一提到唐朝的美女,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是一个个膘肥体重的女人,都认为是以胖为美的,为什么会这样想呢?一方面是因为唐代的经济繁荣,大家都能吃得好,经过了隋朝的辛苦打拼,经历了之前的苦日子,遇到这盛世,看到的各种稀罕食物,自然要多吃两口,自然就胖了。
一方面就是因为唐朝的皇帝都是很欣赏“胖美女”的,有着各种丰腴的女人常伴左右,上面的审美是这样,自然会从宫外大量引进这样的女人,这就会导致宫外的“胖女人”越来越少,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自然会把这种“胖”演变成一种审美趋势,让大众所追捧。
唐代的杨贵妃就是胖中带着柔媚的类型,再加上社会稳定,人们丰衣足食,也为这种“胖”的审美提供了相对的物质条件,有些人为了进入宫中,想方设法的将自己吃胖,好得到皇帝的驻足,当然这些想法都是后世的揣测了。
另一方面就是唐朝的陪葬,出土的一些壁画,陶俑等等文物中的女性角色。那都是体态丰腴,仔细观察台北股东博物院中的宫乐图,就能发现,图中的贵族女子围着桌案演奏着乐器,每个人的体态都是柔媚的,很有“胖感”。
唐代的胖有两个特点,健硕和丰满,是一种基于健康的自然胖,西域风情的文化和审美涌入大唐之后,唐人的思想和眼界被打开了一个开阔视野。于是乎,后世就对唐朝的审美粗略的下了一个定论,就是唐朝一定是以胖为美的,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唐朝建国初期的时候,唐代的主流审美还是属于正常的体型,并不偏爱胖姑娘。隋末唐初有一幅画作,步辇图,它是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有着很强的历史意义。画中为李世民服侍的宫女们,基本上都是属于腰身纤细的骨感美女,和现在社会的审美差不多。
若是这一点不能足以证明,那么不如看看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写出的“樱桃小口杨柳腰”杨柳腰这样的身姿能使一个胖子所拥有的么?当然不了,试想一个个满身赘肉的女人在皇帝眼前晃,皇帝怎么能受得了。
盛唐时期在街上确实能看到体态丰腴的美女,但是她们的脸都会被围帽子遮住,也就是在古装剧中看到的女侠头顶上带的在斗笠周围垂挂的黑色网纱或者是悬挂密集的丝线,不让别人看清自己的脸颊,毕竟古代的女人是不能在街上抛头露面的。
这种臃肿的衣服就给人视觉上会有一种很胖的感觉,盛唐时期人们大多数还是热爱丰腴的女子的,微胖界的女神杨玉环深得皇上的喜爱。这对唐朝的审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潮流就演变成了丰腴肥美,但是,这种胖也不是毫无节制的胖,都只是刚刚好。
环这个字本就代表着圆润,肥美,到了杨玉环的身上就是丰腴性感的代表,后世对杨玉环身材的推测是身高是一米六五,体重在一百三十斤左右,这在现代人的眼光中,这也不算胖,这顶多是有肉,这种有肉就更加让杨玉环显得性感。
开元盛世,家家户户吃的都很好,杜甫曾写“稻米流脂粟米白”面对这种生存条件,女孩子普遍都会变得丰满一点。李白曾写杨玉环“云想衣裳花想容”这也是不可能和肥胖搭边的,只会让人联想到的是华丽、富贵而已。
杜甫曾描写杨贵妃“肌理细腻骨肉匀”即使唐朝的审美存在问题,但是他也能分清楚骨肉匀的模样吧。杜甫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爱国诗人,总不能在这种问题上去昧着自己的良心撒谎,颠倒是非,将一个臃肿的女人写的这等优美。
杨玉环精通舞蹈这件事情人尽皆知,正是与李隆基的一首《霓裳羽衣曲》被众人熟识,被李白、白居易纷纷赞叹。《长恨歌》中更是写到“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原本这首舞曲描绘的正是玄宗所向往的仙界。
仙界本就是虚无缥缈的,这些虚幻的东西需要灵动,一个胖人即使她的各方面身体素质都很优秀,也是难以做到像身材匀称的人一样灵动,所以能让诗圣和诗仙写出这样的优美,直接给人代入感诗词的这位姑娘,她一定不是臃肿肥胖的。
能够有这样的舞姿,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练成的,这需要日积月累,日复一日的练习再练习,舞蹈一小时的热量和跑步一小时差不多,练得时间短了也达不到杨玉环这种水平,通过这样的训练,身材怎么能达到肥胖呢?
杨玉环即使放在现在也不是属于胖的,丰腴性感在现在也是备受人喜爱,当时的胖并不是现在认为的胖,不是像后世所猜测的二百多斤的肥胖一样,她们所谓的胖而是丰腴。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更加注重是内在涵养,反观现在的只是效仿于相貌,拘泥于外表,千人一面。道家曾经说过,没有人知道美的真正定义,可是现在来讲,多少的人都按着一个模子去整容,这就是存在着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