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李世民为唐朝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其父李渊还曾承诺将来天下统一,废掉太子,立李世民为太子。
后来,李渊鉴于太子没有太大的过错。为了感谢李世民的常年征战之功,封其为仅次于自己和太子的天策上将。
天策上将拥有设置自己官员和武将的权力,相当于一个小朝廷。他觉得李世民是自己的儿子,太子的同父同母之兄弟。他会为长兄以及未来的唐朝保驾护航,然而令李渊没想到的是,他的手心手背全是肉,反而埋下了祸端。李建成看着李世民的征战功勋和在朝中的威望日益增加,一开始觉得没什么,反正自己是太子。
李渊三子李元吉一直看不惯李世民,为了巴结太子经常和太子说李世民的坏话。
东宫谋士魏征等人也对太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陈列李世民对太子的危害。太子禁不住别人的挑拨离间,开始打压李世民。
并且重金收买勇将尉迟恭以及右二护军段志玄,二人不从,又向高祖诬陷他们。恰巧突厥侵犯边境,太子便假借需要调动各军猛将出征为名,想调走秦王府猛将,以达到他架空秦王的目的。
太子还和李元吉说:“我和秦王为你送行,命勇士埋伏其后,乘机杀死秦王。”秦王得到情报后,在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等谋士的极力劝说下决定主动出击,最终杀死太子和齐王。
李世民逼迫李渊封其为太子,皇上觉得大势已去,不久退位于李世民。有史学家说出玄武门之变的另一种猜测,李世民位高权重还不满足想做太子,便挑起争端,杀兄逼父。
甚至李世民当皇帝后,改变史书对隐太子李建成的描述。把他描述为庸碌之辈,并且还改变玄武门之变的描述。这就不得而知了。
也有人说正因为李世民得位不正,才会在后来的贞观之治中励精图治,把唐朝推向空前绝后的盛世。但是无论怎么弥补,也改变不了弑兄逼父的事实。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后来李世民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为庶民,五子李佑被赐死,李泰参与争夺皇位被贬。
李世民杀兄逼父,那又是如何对待他的侄子侄女的呢?
李元吉育有五子六女,李建成后代记载却被隐藏。
据后来挖掘的隐太子郑观音坟墓,才得知李建成育有六子五女,长子夭折。李世民杀了太子和齐王后,立即控制太子府与齐王府,杀死了他们所有的儿子。李世民想如果不杀死他们,将来有人反对自己或者太子和齐王旧部扶持他们旧主的儿子。
自己健在尚且能掌控局势,但自己的皇子皇孙并不一定,那么对于自己的后代将是灭顶之灾。
并且自己他杀了他们的父亲,无论怎么对他们好,他们也难以忘记杀父之仇,说不定哪天就造反了。李世民面对这一难题也纠结,毕竟要承负后世对他弑兄逼父杀侄的鄙视。
然而作为皇帝,他想要的是自己后代与帝国的长治久安。那为什么不杀死他的侄女呢?不仅没杀死,还封李建成的次女为闻喜县主。李元吉的五个女儿也不同的为县主。还把她们嫁给了当朝权贵,拥有幸福的婚后生活。你认为李世民是良心发现了,其实他是猫哭耗子假慈悲。
他的真实想法是,古代女人出嫁从夫,嫁入夫家就为夫家的利益而想。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女性是没有地位可言的,她们翻不了什么天。况且女性嫁给别人,儿子和夫家姓。儿子和娘家没什么大关系,也没有被重臣扶持的名义了。
另外这些侄女可以用来拉拢朝中权贵,与他们和亲。自己女儿不用做出牺牲,就可以给臣子无上名分,达到他收买人心的效果。
还有一种原因是为了给天下百姓看,他不是完全冷血无情。只要不对自己构成威胁,还是可以手下留情的。这也可以减轻天下人对他弑兄逼父的鄙视程度,自己良心也会好过些。从后来李世民在秦琼与尉迟恭年老不能为他站岗后,画了他们的像,放在门上就可以看出,他晚年对自己的所做所为也感到愧疚。
其实帝王的所作所为,有时候是出于利益考虑,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稍有不慎,将是天下大乱,人民为之承受战争荼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