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波三折的韩国太子之争:虽然是韩国内政,却反映出楚国的衰落

一波三折的韩国太子之争:虽然是韩国内政,却反映出楚国的衰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611 更新时间:2024/1/17 19:17:20

[var1]

得知此事后,楚怀王怒火中烧,就要治郑强之罪。可郑强却不慌不忙,向楚怀王解释道:“下臣假传王命送几瑟土地,这可是为了楚国!得到新城、阳人后,如果几瑟与公叔争权得胜,那么魏国必将攻打韩国;到时韩国形势危急,就不得不将命运寄托于楚国,又怎么敢索要新城、阳人呢?如果几瑟争权失败,他一定会逃到楚国,那时又怎么敢索要土地呢?”

听完这番话,楚怀王这才反应过来,也不再追究郑强的自作主张,说:“好吧!”

郑强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什么敢如此自作主张?他的这番话,又为何能打动楚怀王?

个中原因其实十分简单,但说起来却话长。

韩昭侯以后,韩国每况愈下,常常遭受周边列强的欺压。正因实力不如人,韩国就不得不放低姿态,主动屈身去事奉各个强国。韩襄王执政时,正逢秦、楚两大国争锋的关键时期。夹在两个大国之间,韩国是谁都不敢轻易得罪。为此,韩襄王曾把两个儿子伯婴、几瑟分别送到秦、楚两国去作人质。垂沙之战中,四国联军中的齐、秦、魏都有战功,唯有韩国寸功未立,就是因为韩国公子几瑟正在楚国做人质,韩军不敢放手进攻。这就是弱国的无奈:为了保命,很多时候都得放弃国家的尊严!

[var1]

随着韩襄王渐渐年老,立太子之事也日渐紧迫。在韩襄王的众多儿子中,伯婴与几瑟表现最为突出,也最得人心。没有意外的话,这两人中的一个将成为韩国太子。

此时,韩国朝政的实权派人物之一,正是公叔。公叔向来与齐、魏二国交好,得到了这两国的鼎力支持。公叔所看中的太子,正是公子伯婴。有了权臣的支持,伯婴的太子之位看似十拿九稳。

奈何,韩国要立太子,韩国自己说了可不算。

公子几瑟长期在楚国做人质,所以得到了楚人的强势支持。此外,秦昭王继位之初,正与楚国交好,所以在楚国推动下,秦国也一直支持几瑟当太子。有了秦、楚两个大国做后盾,公子几瑟当太子的呼声也极高。

这样一来,围绕着公叔与几瑟就形成了两股相互对立的政治势力,将韩国政坛搅得天翻地覆。

[var1]

由于几瑟长期呆在楚国,为支持他,楚怀王还特地为他选配了一位大臣,就是郑强。郑强出身于郑国公族,郑国覆灭后来到楚国出仕。因为旧日的灭国之仇,郑强多多少少对韩国心存一些怨气。他曾经携带八百金去游说秦国伐韩,或许就是为了报当年的灭国之恨。也因为郑强对韩国的恨,楚怀王才放心把他安插在公子几瑟身边,做中庶子。所谓“中庶子”,就是专门侍奉太子的官员。既然有了主人,郑强出使韩国时才会自作主张,宣称楚国要将新城和阳人封给几瑟,以助力他与伯婴争太子。

未经楚王许可私自将土地送给外人,这当然是擅权。然而,得知郑强为了帮几瑟打败韩国公叔,这立刻就让楚怀王怒气全消:公叔背后的支持者,正是垂沙之战中楚国的两个对手——魏国和齐国;如果几瑟能在太子之争中击败公叔,就意味着楚国凭借空口许诺的土地就战胜了齐、魏二国,这何乐不为?

不过,毕竟几瑟是长期呆在国外,国内的政治基础并不雄厚。万幸的是,公叔在国内也有一位强硬的政敌,就是公仲。既然公叔支持伯婴为太子,公仲便毫不犹豫地支持几瑟。内外都有强大的支持势力,几瑟争夺太子之位的前景也极其光明。

可惜,楚怀王晚年时四处树敌,先后得罪了秦、齐、魏、韩四个大国。四国因此联手伐楚,并在垂沙之战中大败楚军。

[var1]

楚国的大败,几瑟一方的实力顿时损失大半。更为不妙的是,刚刚在垂沙之战后大胜而归的齐军,刚好要退向韩国作短暂的休整。齐军一进入韩国,公叔就会趁势敲定太子人选,这场太子争夺大戏也就将彻底落幕。

绝望之际,郑强却提出了一条破釜沉舟之计:“不如趁齐军还未进入韩国,先去攻打公叔!”

郑强此计,看似为了几瑟,可是不是想搅乱韩国政局,不得而知。几瑟深知郑强背景,对他也有所防范,便断然拒绝了:“不行!这样韩国会内乱不休,可能会分裂!”

[var1]

看几瑟不肯接受,郑强进一步劝说道:“如果当不上太子,您的性命都难保,又怎么去保全国家?”可不管郑强再怎么挑拨,几瑟都不答应。所以,齐军一进入韩国,几瑟就不得不逃回了楚国。

这边郑强在劝几瑟袭击公叔,那边公叔自然也在时刻提防。局势最紧张之时,公叔一怒之下,就想杀了几瑟。

可这时韩国大夫宋赫却站了出来,对公叔说:“几瑟之所以能作乱,就是因为内有公仲、外有秦楚支持。您如果现在杀了几瑟,那么太子就没了后患,就不会再重视您了。韩国大夫都知道大王已老,太子一旦确定,都会争着去侍奉伯婴。这样一来,伯婴就是另一个几瑟!如果您不杀几瑟,伯婴有了威胁,一定会寻求您的保护;韩国大夫无法确定几瑟不回国,也不敢贸然去侍奉伯婴;秦、楚二国也一定会挟持几瑟,以遏制伯婴。这样,伯婴就会始终依附于您,这对您当然很有利!”

宋赫这番话,虽然是为了几瑟,却将当前局势的利弊分析得极为清楚,公叔这才放下了杀机。

在国内,公叔已经占据了全面上风;当前他面临的最大压力,还是来自秦、楚二国。如今秦、韩、魏、齐四国大胜楚国,只要秦国不再支持几瑟,那么公叔身上的压力就会减少大半。

[var1]

为此,公叔特意派人去劝说芈戎:“想废黜公叔而立几瑟的,是楚国。如今几瑟逃亡楚国,楚人又想联合秦国复立他为太子,恐怕几瑟进入韩之日,韩国就会成为楚国的县邑了!您不如劝秦王恭贺伯婴成为太子,那么韩国就能与楚国断交,侍奉秦国也会更加殷勤。秦国扶持韩国、亲近魏国,齐、楚二国谁后与秦结盟就必将先亡——这可是帝王之业啊!”

芈戎是宣太后之弟,原本就是楚人。因为宣太后的关系,芈戎在秦国混得风生水起,位高而权重。垂沙之战中,芈戎就是秦军主将,率军攻克了楚国新城(今河南襄城)。芈戎的封号“新城君”,是不是因此而来?

韩国太子之争,秦人其实早就在冷眼旁观。

[var1]

此时,有人就向芈戎建议:“公叔与伯婴现在害怕秦、楚二国拥立几瑟,您何不为韩国向楚国请求归还几瑟?楚国答应,那么公叔和伯婴就知道秦、楚不再重视几瑟,一定会让韩国转向秦、楚;秦、楚二国能挟持韩国,魏国就不敢向东联合齐国,齐国就被孤立了;之后,您就可再让秦国向楚国索要质子,以稳固与楚国的关系。楚国如果不送出几瑟,那么楚、韩两国就会结怨,韩国倚仗魏、齐与楚国相抗衡,那么楚王就一定会重视您。您有了秦、楚两国的支持,又对韩国有恩惠,那么公叔与伯婴必定会让韩国来服侍您!”

因为垂沙之战,秦、楚其实正处于极其微妙的状态。垂沙之战是齐军打败了楚军,可这次四国伐楚却是由秦国牵头而起。战后,楚怀王积极向齐国求和,却有些冷落了秦国。秦人想出此计,也是希望借此来离间山东六国的关系。

可还没等芈戎做出最后决断,意外却再次降临了。

谁都以为几瑟已经彻底出局,哪知伯婴身体不争气,竟突然去世了!原本韩国太子就是伯婴与几瑟二人之争,伯婴去世后,几瑟不就铁定是太子了吗?

伯婴死后,韩国人心也发生了大变。原本支持伯婴的人,很多都转向了几瑟。

[var1]

旧日拥戴伯婴的韩国大夫泠向,这时也支持几瑟做太子。为此,他还特意去劝说公子咎(gāo)支持几瑟:“几瑟逃亡在楚国,楚王很想复立他,已下令十余万楚军驻扎在方城之外。下臣将促请楚国在雍氏(韩国城邑,今河南禹州东北)旁修筑万户的都邑,韩国一定会发兵阻止,而您则必定会成为主将。那样您就可以趁势率韩、楚之兵拥立几瑟回国;几瑟感恩于您,必然会率韩、楚二国来事奉您!”公子咎是韩襄王的另一个儿子,又称韩咎,此前一直被排除在太子人选之外,也是韩国的实权派人物。如果公子咎能按泠向之计行事,恐怕公叔就得立即逃离韩国了!

好巧不巧地,这时楚国大军突然出动,再次围攻韩国雍氏!

重大转机已现,公叔的最大政敌公仲也积极活动,促成几瑟尽快回国。可这时公仲却又担心几瑟奇货可居,楚人不会轻易放他回国。

为防楚人敲诈勒索,韩国大夫胡衍提出,让公仲先去劝魏哀王立公子咎:“现在太子(指几瑟)留在楚国,所以韩国不敢疏远楚国。大王何不尝试立公子咎为太子呢?”

可胡衍并不是想要立公子咎,而是想以此来促使楚国尽快送回几瑟。

[var1]

胡衍继续对公仲说:“这之后,您就可以派人去跟楚王说:‘韩国如果立了公子咎而放弃几瑟,那么楚国的人质就没有用处了。大王不如让几瑟赶快回国,几瑟回去后一定会向魏王复仇,而感激大王您的恩德!’”

胡衍此计看似绝妙,却不想彻底葬送了几瑟回国的机会。

对公叔而言,伯婴与几瑟争太子期间,他与几瑟已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因此,他绝不会允许几瑟回国做太子。在接到魏哀王立公子咎为太子的请求后,公叔就顺势推动韩襄王,把公子咎立为了太子!以前,公子咎自觉没希望做太子,才去支持几瑟;如今公子咎自己能做太子,他又何必再与公叔作对呢?

为确保此事成功,公叔还邀请魏哀王与齐闵王访问韩国,共同确立了公子咎的太子之位!就这样,几瑟回国的希望彻底化作了泡影!

这场太子之争,可谓是一波三折;不到最后,谁都想不到公子咎竟成了最后的胜利者。表面上,这场太子争夺战不过是韩国内政。可实际上,几瑟的失败却更能反映出楚国的衰落:如果不是垂沙之战楚国的一败涂地,公叔何以能数次决定韩国太子人选?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后,赵国被彻底打残,李牧为何还能全歼十万匈奴精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牧对赵国的贡献,李牧打赵国完整版,李牧能灭赵国吗

    这场战争,后世史称赵破匈奴之战。李牧打匈奴的这场战争,在中国战争史上,可以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首先,这场大战之后,匈奴十多年不敢再进犯中原,这就给了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原,送了一个好机会。其次,在这场战争当中,李牧是以步骑结合的方式,全歼了匈奴的骑兵军团。这个战法,对后世战争的影响极为深远。后世上千

  • 宋偃王打败齐楚魏三大强国,为何说他反而加速了宋国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资治通鉴》记载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宋国的灭亡。国家灭亡,这是太有资治意义的事情了,司马光仔细叙述亡国的原因,追本溯源,要从一只小鸟说起。宋国发生了一起灵异事件,一只小鸟生出了一只猛禽。遇到怪事,照例由占卜专家进行解释和预测,专家说的是:“小而生巨,必霸天下。”意思是说,

  • 汉高后吕雉死于狂犬病,为何人们认为她是死于赵王刘如意的报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赵王刘如意简历,吕后死因真正的原因,吕后有没有毒杀赵王刘如意

    汉高后吕雉,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原配妻子,皇后,亦称为吕后、吕太后。她是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之后,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也是当时实际上的女皇帝。[var1]公元前180年,吕后称制的第八年的三月份,吕后在一次祭祀的傍晚,在自己经常走的路上,突然间被一只大狗冲出来,咬伤了左腋下。[var1]

  • 秦始皇灭六国,最难啃的两根“骨头”为何是赵国和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始皇灭六国谁的下场最惨,秦始皇是如何灭六国的,秦始皇灭六国真实纪实

    秦始皇也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并且也打了很多艰难的战争,其中六国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很多人认为是赵国和楚国,而这两个国家也是六国当中实力与秦国相当的大国,到底是楚国更强大些,还是赵国略胜一筹呢?哪一个国家才是最艰难的战争呢?[var1]秦始皇统一六国其实是历史的必然,在此之前,秦国已经有了几代人的积累,并

  • 商鞅有多厉害?推荐人说:如果不用他,就让他在这个世界消失!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商鞅个人简介,商鞅的最大功绩,对商鞅的评价简短

    那个让人扛木头发奖金的事例,也被后人广泛引用,是现在公司兑现承诺,留住人才的杀手锏。如果说商鞅是个伟大的改革家,不如说他是个情商高手。他洞察人性能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创造出不为而为的奇迹来。别以为商鞅只是通过变革使秦国取得了强国梦。他还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思想家,哪一个变法改革者不是思想家呢?[va

  • 兵家儒家法家史家四项全能的军事家吴起,为何排名在孙子之后?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吴起是军事家吗,战国初期军事家吴起图片,吴起是魏国大将军吗

    主笔:大器晚橙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需要从一句话开始讲起:“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句话是《资治通鉴》的开篇第一件事,司马光选择从这件事开始记载,是非常有讲究的,在他看来,这件事是东周真正“礼崩乐坏”的开始,是“战国时代”的开端。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的“臣光曰”中

  • 庞涓剔去师兄孙膑的膝盖骨还往他脸上刻字,后来孙膑复仇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孙膑被庞涓砍了膝盖骨,庞涓死后孙膑活了多少年,庞涓和孙膑的真实故事

    [var1]庞涓临死前口中所说的竖子正是当年被他剔去膝盖骨还在脸上刺字的同门师兄弟孙膑。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兵圣孙武的后人,在少年时期与庞涓一同求学于谋圣鬼谷子门下。孙膑有着孙武家族优秀的DNA传承,再加上学究天人的鬼谷子培养,想不成材都很困难。他的同门庞涓其实也是天资聪慧之人,只

  •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齐湣王为东帝,齐国何以如此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齐愍王历史简介,齐愍王和齐宣王谁厉害,齐国的实力到底有多强

    上一讲谈到,秦国搞了一场称帝的大戏,秦昭襄王自居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这样一来,秦、齐两个大国表面看上去很像冷战时代的美国和苏联,但是战国时代有自己一套国际秩序逻辑,秦国并不是要跟齐国各霸一方,而是想联起手来夹击赵国。秦国派人出使齐国,一方面献上东帝这个尊号,一方面给出伐赵的提案。穰侯魏冉亲自担任使

  • 秦国出了一个白起,山东六国也有一位高人和白起抗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国白起简介,秦国没有白起可以灭六国吗,秦国名将白起详细资料

    上一讲谈到,《史记》在记述魏冉、公子市和公子悝得到了新的封邑之后,还有3个字:“为诸侯。”意思是说,这3位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封君,而是升格为诸侯了。难道说秦国从此一分为四了吗?[var1]貌似这并不是首例,我们可以把时间回溯到8年前的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韩国公子劲,魏国公子辰受封诸侯。新问题

  • 楚汉相争,刘邦为啥要抢韩信的兵?韩信又为啥要偷袭已招降的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夺韩信兵权,刘邦怎么夺取韩信的兵权,刘邦为什么能三次夺取韩信的兵权

    辕生给汉王刘邦提出建议:希望他能从武关出兵,吸引项羽领兵南下,修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使荥阳、成皋一线的汉军得到休整。同时命令北线韩信兵团和南线彭越兵团轮流出击,迫使项羽处处设防、兵力分散、南北奔波。这样,经过整合休整的汉军对阵兵力分散、疲于奔命的楚军,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v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