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偃王打败齐楚魏三大强国,为何说他反而加速了宋国的灭亡?

宋偃王打败齐楚魏三大强国,为何说他反而加速了宋国的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317 更新时间:2024/2/21 13:54:07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资治通鉴》记载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宋国的灭亡。

国家灭亡,这是太有资治意义的事情了,司马光仔细叙述亡国的原因,追本溯源,要从一只小鸟说起。宋国发生了一起灵异事件,一只小鸟生出了一只猛禽。遇到怪事,照例由占卜专家进行解释和预测,专家说的是:“小而生巨,必霸天下。”意思是说,别看宋国是个小国,但一定可以称王称霸。

[var1]

于是宋康王,也就是宋王偃,大受鼓舞,积极发动侵略战争,先灭掉了滕国,又去讨伐薛国,向东打败了齐国,夺取齐国5座城邑,向南打败了楚国,夺取300里土地,这还不算完,又向西打败了魏国。

从此以后,《资治通鉴》的原话是:“与齐、魏为敌国,乃愈自信其霸。”意思是说,宋国一跃成为和齐、魏相当的强国,宋王偃自信爆棚,相信宋国称霸背后有天意主宰,天意不可违。

原文所谓“敌国”,并不是敌对的国家,而是旗鼓相当的国家。“敌”的这个义项今天还在,只是大家不太留心,比如势均力敌、寡不敌众、所向无敌。

宋王偃东征西讨之下,发现自己真的所向无敌。按说这么一路打下去,实现王霸之业指日可待,但宋王偃还嫌不够快。怎么办呢,他去引箭射天,举鞭抽地,还把象征社稷的牌位砍断、焚烧,说自己用武力降服了天下鬼神。

推想宋王偃的逻辑,要么是嫌人类不够打,太无聊,想迎接更难的挑战,要么是想走捷径,觉得征服天地鬼神之后,全人类自然就会匍匐在自己脚下,要么是沿袭商朝人的古老巫术,在发动战争之前先把对手的保护神灭掉。

至于个人生活方面,宋王偃爱搞“长夜之饮”。所谓长夜之饮,相当于今天在酒吧里边过夜生活,一玩就是一个通宵。但古人的夜生活和今天相比,有一个额外涵义,那就是“奢侈”,因为照明成本太高,这是前边“江上处女”的故事谈到过的。

[var1]

“长夜之饮”也算一个文化语码,后世文人谈到“长夜之饮”或者“长夜饮”的时候,有表示豪放的;有表示好友相聚的喜悦的;有陆游这种“红烛悔从长夜饮,青灯喜对少年书”,说自己年纪大了,身体差了,后悔以前夜生活的放纵了,觉得长夜饮不如夜读书来得愉快;还有谢应芳这种写完长夜之饮的酣畅之后,忽然一笔宕开,说什么“残杯冷炙厨头倾,邻家儿有啼饥声”,感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

历朝历代,所有的长夜之饮当中,宋王偃玩出了无人能及的行为艺术高度:他的饮酒狂欢是在室内进行的,室内的人高呼万岁,在室外,厅堂的人马上应声,高呼万岁,院子里的人又来应声,高呼万岁,这样一层层接力下来,“万岁”之声迅速响彻全城。

宋王偃的所作所为就是这么离谱,以至于天下人称他为“宋”,形容他是个像夏桀王一样的暴君。夏桀王是传说中的夏朝末代国君,以残暴无道出名。

无道暴君当然该被消灭,于是,齐潛王起兵伐宋,宋国人纷纷逃散,没人守卫城池,宋王偃逃亡魏国,死在温地。以上就是《资治通鉴》对宋国亡国事件的全部描述。

在这样一番描述里,儒家价值观昭然若揭:宋王偃多行不义必自毙,历代统治者都该好好看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如果有某位皇帝读书读得比较认真的话,首先就会提出疑问:宋国军队明明无往而不胜,怎么齐国军队一打过来,他们就不战而溃了呢?

[var1]

再说,以宋国的国力,根本排不进“战国七雄”之列,要说偶然打赢大国一次,倒不是没有可能,但南征北战,战无不胜,这实在无法想象。还有一个明显的疑点:以残暴无道而论,当时的世界上谁能比得上秦国?

秦国被山东六国当成虎狼之邦,秦国人被当成野蛮人和野兽,秦国还在军事和外交方面一再突破道德底线,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这不,前几年才把人家楚怀王坑得那么惨,为什么大家不说秦昭襄王是“桀秦”,偏要给宋王偃扣一顶“桀宋”的帽子呢?

等到孟子地位上升,读《孟子》的人多了,新问题又出现了:《孟子》白纸黑字写着宋国在搞仁政,被齐国、楚国他们看不惯,要动武。两份记载满拧,到底该听谁的呢?

如果认真读书的皇帝还有一点考据癖的话,又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宋王偃到底有没有谥号呢?依照《史记》的话,他没有谥号——亡国之君嘛,可以理解,所以称他为宋王偃,而按照《吕氏春秋》的记载,应该称他为宋康王,谥号为“康”,但是,《荀子》又称他宋献王,谥号为“献”,怎么这么乱呢?

[var1]

以上种种,只有谥号问题存在比较准确的答案。清朝大学者俞樾在《湖楼笔谈》里边有过分析,说宋王偃作为亡国之君,死后没法履行正常的拟定谥号的流程,亡国臣子们私下商量谥号,彼此不通气,这才把事情搞乱套了。

至于宋王偃到底在施行暴政还是在施行王政,古代知识分子默认的答案是:也许人家只是号称施行王政,其实搞的是暴政,所以《资治通鉴》和《孟子》并不矛盾。

清朝学者周广业是研究孟子的专家,他有一部《孟子四考》,对这件事的分析相当在理,说宋王偃的那些辉煌战绩如果都是真的,那么在《史记》的“齐世家”、“楚世家”里都应该留下记载才对,但并没有。估计是司马迁因为《孟子》的内容对宋王偃生出了误解,这才夸大其词的。

接下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司马光抄了司马迁的作业,把错误答案一并抄下来了。

宋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参照不同史料来看,真相也许是这样的:宋王偃确实开始施行仁政,至少存在着施行仁政的良好动机。但仁政在当时注定行不通,越是用力就越是事与愿违,最后搞得国内大乱,父子反目,给邻近强国以可乘之机。齐、楚、魏这些大国要想开疆拓土,打宋国一来师出有名,不理亏,二来趁火打劫省时省力。为了师出有名,自然就会往宋王偃头上泼脏水。

[var1]

另一方面,宋国是商朝王族的后裔,有自己的文化独特性,其他诸侯总拿宋国人当怪物看,诸子百家里的各种故事和寓言经常拿宋国人开涮。两种因素形成合力,宋王偃真就变成“桀宋”的形象了,以至于到了秦汉以后,民间故事还要继续对他污名化。

我们读古代诗词,爱情主题常会用到一个“连理枝”的典故,故事里的大坏蛋就是这位宋王偃。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宋国人韩凭和妻子贞夫相亲相爱,宋王偃贪恋贞夫的美色,横刀夺爱,逼得韩凭夫妻相继自杀。

宋王偃恨意难消,不给韩凭夫妻合葬,没想到相隔甚远的两座坟墓分别生出桂树和梧桐树,树根和枝叶相连,一副缠缠绵绵的样子,这就是文学语码里的连理枝。还有蝴蝶、鸳鸯、青陵台这些语码,之所以跟爱情有关,背后都有韩凭夫妻的影子。人们越是同情韩凭夫妻,就越是痛恨宋王偃。还有学者认为,韩凭夫妻就是梁山泊与祝英台的原型。

至于齐、楚、魏三分宋地,说法来自《史记·宋世家》,细节方面存在疑点,以至于有学者怀疑楚、魏两国并未参与,齐国独吞了宋国。但这个说法,一来只有旁证,没有铁证,二来齐国独吞宋国,在当时的局面下难度实在太高,齐国就算能吞掉大半个宋国,总得给其他强国留下一点好处。

[var1]

从后续发展来看,我更倾向于认为齐国是灭宋之战的最大赢家,但不大可能吃了独食。当然,这也只是感觉和推测而已。

那么新问题来了:宋国被灭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无论齐国吃了独食还是只吃下了三分之一,国力都会提升一个台阶,燕昭王苏秦想要里应外合干掉齐国的打算岂不是付诸东流了么?但并没有,齐国的灭顶之灾马上就要降临,燕昭王和苏秦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我们下一讲再谈。

上期回顾:面对新的合纵,秦国该怎么办?与其严阵以待,不如握手言和!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文史重读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高后吕雉死于狂犬病,为何人们认为她是死于赵王刘如意的报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赵王刘如意简历,吕后死因真正的原因,吕后有没有毒杀赵王刘如意

    汉高后吕雉,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原配妻子,皇后,亦称为吕后、吕太后。她是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之后,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也是当时实际上的女皇帝。[var1]公元前180年,吕后称制的第八年的三月份,吕后在一次祭祀的傍晚,在自己经常走的路上,突然间被一只大狗冲出来,咬伤了左腋下。[var1]

  • 秦始皇灭六国,最难啃的两根“骨头”为何是赵国和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始皇灭六国谁的下场最惨,秦始皇是如何灭六国的,秦始皇灭六国真实纪实

    秦始皇也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并且也打了很多艰难的战争,其中六国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很多人认为是赵国和楚国,而这两个国家也是六国当中实力与秦国相当的大国,到底是楚国更强大些,还是赵国略胜一筹呢?哪一个国家才是最艰难的战争呢?[var1]秦始皇统一六国其实是历史的必然,在此之前,秦国已经有了几代人的积累,并

  • 商鞅有多厉害?推荐人说:如果不用他,就让他在这个世界消失!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商鞅个人简介,商鞅的最大功绩,对商鞅的评价简短

    那个让人扛木头发奖金的事例,也被后人广泛引用,是现在公司兑现承诺,留住人才的杀手锏。如果说商鞅是个伟大的改革家,不如说他是个情商高手。他洞察人性能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创造出不为而为的奇迹来。别以为商鞅只是通过变革使秦国取得了强国梦。他还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思想家,哪一个变法改革者不是思想家呢?[va

  • 兵家儒家法家史家四项全能的军事家吴起,为何排名在孙子之后?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吴起是军事家吗,战国初期军事家吴起图片,吴起是魏国大将军吗

    主笔:大器晚橙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需要从一句话开始讲起:“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句话是《资治通鉴》的开篇第一件事,司马光选择从这件事开始记载,是非常有讲究的,在他看来,这件事是东周真正“礼崩乐坏”的开始,是“战国时代”的开端。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的“臣光曰”中

  • 庞涓剔去师兄孙膑的膝盖骨还往他脸上刻字,后来孙膑复仇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孙膑被庞涓砍了膝盖骨,庞涓死后孙膑活了多少年,庞涓和孙膑的真实故事

    [var1]庞涓临死前口中所说的竖子正是当年被他剔去膝盖骨还在脸上刺字的同门师兄弟孙膑。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兵圣孙武的后人,在少年时期与庞涓一同求学于谋圣鬼谷子门下。孙膑有着孙武家族优秀的DNA传承,再加上学究天人的鬼谷子培养,想不成材都很困难。他的同门庞涓其实也是天资聪慧之人,只

  •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齐湣王为东帝,齐国何以如此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齐愍王历史简介,齐愍王和齐宣王谁厉害,齐国的实力到底有多强

    上一讲谈到,秦国搞了一场称帝的大戏,秦昭襄王自居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这样一来,秦、齐两个大国表面看上去很像冷战时代的美国和苏联,但是战国时代有自己一套国际秩序逻辑,秦国并不是要跟齐国各霸一方,而是想联起手来夹击赵国。秦国派人出使齐国,一方面献上东帝这个尊号,一方面给出伐赵的提案。穰侯魏冉亲自担任使

  • 秦国出了一个白起,山东六国也有一位高人和白起抗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国白起简介,秦国没有白起可以灭六国吗,秦国名将白起详细资料

    上一讲谈到,《史记》在记述魏冉、公子市和公子悝得到了新的封邑之后,还有3个字:“为诸侯。”意思是说,这3位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封君,而是升格为诸侯了。难道说秦国从此一分为四了吗?[var1]貌似这并不是首例,我们可以把时间回溯到8年前的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韩国公子劲,魏国公子辰受封诸侯。新问题

  • 楚汉相争,刘邦为啥要抢韩信的兵?韩信又为啥要偷袭已招降的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夺韩信兵权,刘邦怎么夺取韩信的兵权,刘邦为什么能三次夺取韩信的兵权

    辕生给汉王刘邦提出建议:希望他能从武关出兵,吸引项羽领兵南下,修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使荥阳、成皋一线的汉军得到休整。同时命令北线韩信兵团和南线彭越兵团轮流出击,迫使项羽处处设防、兵力分散、南北奔波。这样,经过整合休整的汉军对阵兵力分散、疲于奔命的楚军,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var

  • 张温“称美蜀政”,薛珝却说“民皆菜色”,吴国使者见证蜀汉衰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温之死,东汉时期张温是谁,张温秦宓对话视频

    [var1]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诸葛亮的去世和蜀汉的人才凋零!张温使蜀,称美蜀政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三国志·张温传》这段记载是说后来张温被孙权废黜的往事,张温的第一条“罪状”就是“称美蜀政”。张温是江东四大家族张家的

  • 她是宋朝第三任皇后,被称为“武则天”和“吕后”,没有吕武之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吕后和武则天,宋朝皇后列表排名表,如何评价武则天和吕后

    此外,刘娥的婚姻更符合剧中的谣言——女王的失贞。至于画中的第三人,对应的是刘娥的丈夫龚梅,因为已婚的刘娥不能和其他人一起去找指挥官张琪(剧中西川路的转运人薛阙)。恢复过来的是,龚梅把刘娥卖给了张琪,张琪把刘娥推荐给了韩国国王赵恒,这就是剧中提到的女王失贞之谜。《清平乐》是一部以宋仁宗执政为背景的古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