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宋朝没有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只因有非常高明的“平乱”策略

为何宋朝没有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只因有非常高明的“平乱”策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629 更新时间:2024/2/4 7:13:54

要知道,宋朝也是一个农民起义频发的朝,其起义次数为历朝之最,仅北宋160年时间就有203次,规模较大又出名的农民起义有北宋初年的川蜀王小波起义、江南方腊起义、山东水泊梁山宋江起义等,但这些起义都带有区域性的特点,并没有像星星之火在全国各地燎原起来,更没有动摇宋王朝的统治根基。

农民起义,一般都伴随着百姓失地、苛捐杂税、繁重徭役、官绅压榨以及天灾人祸等,只有满足了这些全部条件,起义才会爆发起来。宋朝相比于其它朝代,统治者对百姓的压榨也一点不甘落后,百姓的负担也非常重,但是,为宋朝就没有爆发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呢?

其实,任何一个朝代爆发农民起义,其原因除了有统治者的人祸以外,还有自然灾害,如蝗灾、旱灾、瘟疫、地震等,而这些天灾往往是压垮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就是说,中国百姓是最能忍受的,只要这根稻草没有落下来,或者统治者把这根稻草移走了,百姓就不会起来造反。

宋朝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历史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北宋各类自然灾祸发生111次,南宋发生825次,其中特大型灾情23次。

但是,宋朝对待民变,除了采取军事手段外,还非常注重非军事手段的运用,如招安、募兵养兵,把常年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农民招为士兵,但饥民太多,总不能全部招入军中;因此,朝廷也会及时执行救助策略,让受灾的农民活下来。

这些救助策略,总是能在大规模起义爆发的临界点,及时地拿走那根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拿走稻草的方式,就是“救荒之政”。

宋朝的救荒之政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中、大以上灾害的救助;二是灾伤发生之后的减灾。在宋朝初年,这项政策主要由中央政府来完成,随着政权的稳固,再加上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朝廷渐渐地把救灾责任转移到了地方政府手里。

也就是说,宋朝从建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对民众的救灾工作;如公元989年,京师及河南、河北大旱,宋太宗把灾祸的发生归咎于自己的罪过,认为“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为了表达对上天的悔意,宋太宗“直以身为牺牲,焚于烈火,亦足以答谢天谴”,把自己置身于烈火之中,来答谢天谴。虽然这种方式很有政治作秀的嫌疑,但在唯吾独尊的皇权时代,能这样做已经非常难得,至少表明了统治者对灾荒的重视以及消除灾荒的决心。

灾荒的发生,一定会伴随着偷盗现象的增加,特别是一些饥民,为了活下去不得不走上偷盗之路。但是,宋朝针对饥民偷盗,都会有一副宽容之心,往往不会大加惩处;按照宋朝法律,“因饥持仗劫人家藏粟,止诛为首者,其悉以减死论”,百姓因饥饿去抢了别人家的藏粮,除了诛杀为首者,其余胁从者都不会处死。如淳化五年(994年),蔡州许多饥民去抢了地主家的粮食,被官府捉拿归案了,首犯有318人,按照法律,这些首犯必须处死。

但是,当时的官府内部商量了一番,并没有杀那318人,而是“取其为首者杖脊,余悉从杖”,棍棒杖责一番就了事。事后,这件事上报朝廷,宋太宗“下旨褒之”,说做得对,这些人本来就是平民百姓,如果不是为了活命,也不会去偷粮,不能把饥民当成强盗,从轻发落。同时,下令蔡州官府赈济灾民。

也就是说,宋朝针对饥民偷粮,往往是法外开恩,不会一下子堵死灾民的活路。虽然,朝廷这样做有点不厚道,等于变相鼓励饥民去偷地主家的粮食,也遭到部分士大夫的反对,“今众持兵杖劫粮廪,一切宽之,恐不足以禁奸”,大家都去抢粮仓,都宽容对待,不利于社会稳定啊。但是,针对反对意见,宋太宗的态度却是,天下百姓都是我的臣民,遇到灾荒了,地方州县又不能有效赈灾,饥饿所迫,不得已才去偷粮,如果以偷盗罪杀了饥民,更不利于社会稳定。

在宋朝最高统治者的眼里,只要国家与社会保持整体上的稳定,就算穷苦人去偷盗地主富人,这只不过是臣民的财富重新分配罢了,对于整个宋朝统治者来说,自身并没有损失,等于就是鼓励社会“抑强扶弱”,有点打土豪的意味。

饥民去抢富人的粮食,而朝廷又变相鼓励,富人等于是在一种不情愿的情况下,被迫交出粮食帮助朝廷来赈济灾民。同时,朝廷为了让地主富人主动交出粮食,就出台了一项政策,“募富民出钱粟,酬以官爵,推广劝分救荒”。劝分,是劝导人们互相帮助、有无相济。朝廷让富民捐钱粮救灾,授他们官爵作为回报,而且,根据所捐钱粮的多少,授不同的官爵,具体制度如下:

朝廷出台这项政策,等于就是在卖官了,当然,这个仅限于危急时刻的救灾。在古代,士农工商是四种民众的总称,商人甚至排在了农民和做工的人之后,地位是很低的,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商人的后代是不能为官的。虽然宋朝商人的地位有一定的提高,但总体来说,商人还是因为身份的原因成为被歧视的对象。而现在朝廷为了便于救灾,让富人出钱出粮,这就给了富商提高身份地位的机会,自然会大力捐钱粮来换取官爵。

后来,北宋的这个“捐粮授官”的政策,被当作官府救荒的补充措施之一,到了南宋中后期,就成为了官府赈灾不可或缺、备受依赖的主要救荒措施。宋朝通过“劝分”的方式来推行救荒之举,“照对救荒之法,惟有劝分。劝分者,劝富室以惠小民,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也,国法也”,认为要想成功救济灾民,唯有通过劝分。

宋朝赈灾图

“劝分”是官府通过以爵位官职、优惠价格、免役等条件为感召,鼓励或者激励富民、士人、商人等家里有大量存粮者,把粮食拿出来赈济灾民。但是,自北宋中后期至南宋,“劝分”由自愿发展成为一种强制性的救灾措施,州县衙门劝富人捐粮,根据富裕的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根据等级富人征粮来赈灾。

到了这时,“劝分”已经名不副实了,已经成为强制逼捐的代名词了,有点类似于现代,每次国家遇到灾难,舆论就会向企业家、明星等富裕阶层逼捐,你不捐款,就是没有爱心,甚至捐少了还会被骂。

宋朝之所以会出现逼捐的现象,主要还是与宋朝统治者把“摧豪强,惠小民”的方式标榜成王者仁政分不开,每到民间有灾难需要救助之时,统治者就理所当然地“打土豪”来救民了,并为此举感到自豪,认为是“王者政教之美也”。

因此,每到灾荒之时,宋朝的救荒之政都取得很大成功,其救荒之举,除了有着最基本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防止农民因饥荒之时作乱或起义,巩固其既有的统治秩序,这才是救荒之政最主要的目的。

宋朝农民起义的参加者,除了少数工商业者、渔民、盐贩、士兵等,大多数还是贫困的乡村下户和乡村客户。宋朝将乡村户人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为有土地的农民,根据财产的多少,分为五个等级,第四、五等主户是有少量财产的主户,就是乡村下户;客户指的是没有土地的农民,靠租种他人的田地生活。乡村下户和乡村客户在宋朝总户数中占比很大,约占总户数的78.2%至93.5%,因此,宋朝救荒的对象主要是针对这类庞大的人群。

在救助灾民时,为了更合理地将粮食分配给灾民,还建立了一种“抄劄 ”制度。抄劄是宋朝在救荒和社会救助活动中普遍实行的一种排查、核实登记制度,统计每家每户的人口,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赈灾登记制度,为朝廷和各级政府救助灾民提供依据,其救助对象主要是因各种自然灾害失去生活来源的人群。

在统计过程中,提前根据家产的多少,划分取民和养民。取民,意思是国家想取之于民的时候,你就是出钱的对象;养民,就是被救助的对象。你越有钱,你出的钱粮就更多;你越穷,获得的救助就越多。中产以上家庭不仅“无所得食”,还要被“劝分”,拿出钱粮来帮助各级政府赈济灾民,有时候就免不了发牢骚,“吾薄产之家,岁输秋夏二税以报国家,今吾田荒不种,无所得食,而国家止济无产之家耶?”我虽然是有产之家,但家底也薄啊,每年向国家缴纳两次税,是纳税人,现在我家的地也没种粮啊,而国家却只赈济无产之家。

其实,在救助过程中,不同人群区别对待,这是自唐朝中期以来土地、赋役制度的改革,即有土地者(有产者)直接向国家纳税,而无地或少地者,向土地占有者缴纳地租。因此,当灾荒发生之时,无产者就直接得到国家的特别赈济,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

不过,在灾难之时,政府也不是完全一点都不照顾“有产之家”。因为,救荒之政分为三类:赈济、赈贷和赈粜。

赈济,对孤寡、贫弱、疾废和乞丐等贫困户发放口粮,以延续他们的生命。

赈贷,对有一定家产的人,以比较低的利息或无息借粮种给他们,帮助他们恢复生产。

赈粜,对有一定家产的人,官方通过平抑粮价的方式,把低于市场价的粮食卖给他们。

而要想顺利推行这三种救助制度,“抄劄”制度就开始发挥作用了,为了确定实际的救济人群,将灾伤分作四等抄劄,分为仁字、义字、礼字和智字。

仁字指有产税的富豪之家;义字指虽有产税,但也受灾歉收者;礼字指五等下户及佃户;智字指孤寡、贫弱、疾废和乞丐之人。

除了仁字的富豪不赈救外,义字者赈粜,礼字半济半粜,智字全救济。这说明,宋朝的救济制度非常完善且详细,这保证了救济效果。

纵观历代农民战争发生的原因,最终社会矛盾激化成全国性的大起义,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较大范围和特别严重的自然灾祸的发生,如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是山东等地的水灾,三十多个郡被大水淹没;唐代后期农民战争是因关中地区大旱;明末农民起义是因陕北、河南、山东等地大旱、蝗灾;也就是说,每次都是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区,总是会爆发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二是统治者在自然灾害发生之时,不仅不采取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反而变本加厉地剥削民众,前面提到的历代大规模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无一不是如此。

而只有宋朝,在面对灾荒之时,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如养兵、救荒等,令豪强出钱粮救济灾民,既缓和兼并、富人与低层民众的矛盾,又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同时又安抚好了饥民,使百姓不至于走投无路进而铤而走险,这就将起义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当然,宋朝之所以能很好地扼杀农民起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百姓太善良了,只要让他们有一息生存的条件或机会,就不会走上反抗朝廷的道路,而宋朝救助灾民的荒政总能使濒临绝望的民众看到一线生机,不得不说,宋朝的“平乱、止乱”策略非常高明。

更多文章

  • 此人镇守辽东数十年,功勋卓著,最终却养虎遗患导致明朝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末年的辽东三杰,明朝辽东四大战事,明朝后期最具军事才能的将领

    李成梁祖上因躲避唐末变乱曾避居于朝鲜,到了明朝初年其祖父李英一代又重新迁回到辽东铁岭卫(今辽宁省铁岭市)。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李成梁出生,从少年时代就英毅骁健,大有将才,但仕途并不顺利,直到40岁时依然十分落魄,后来侥幸以生员身份继承了祖上的军职。从此,李成梁开始在军旅之中崭露头角,凭借军功

  • 朱元璋女儿墓被找到,其中还有活人居住,平时睡在公主的棺材上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元璋公主墓有活人居住,朱元璋女儿墓发掘视频,朱元璋墓地里有活人吗

    虽说在很多考古现场倡导保护性发掘,但是不可避免的,仍旧会出现一些文物遭受破坏的情况。一旦文物受损,它所代表的传统精神和文化信息都将会随之而消失,这就让不少考古专家对文物的保护投入了非同一般的重视,他们渴望通过个人努力,让更多文物能够受到关注,从而提升文物在历史研究当中意义。在考古现场进行保护性的挖掘

  • 朱元璋起义时,蒙古的铁骑去哪了?为何会被放牛娃推翻了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和蒙古铁骑,朱元璋能打过蒙古铁骑吗,朱元璋怎么样打败蒙古铁骑的

    按道理有这样强的一支队伍护国,元朝应该可以存活很长时间。但事实恰恰相反,它的存在时间格外短,而且还被一个放牛娃给轻易灭了。那么当朱元璋发动起义的时候,这些蒙古铁骑去哪了呢?元朝之所以存在时间短,和他们窝里斗有很大关系。当时元朝发生了内斗,陈保保在他的养父被杀之后就掌握了军队。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在南方

  • 朱元璋为何不被后世看好?一人暴政,得罪了文人墨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而且在其执政期间,朱元璋确实算得上是一位非常勤俭的皇帝,因此还创下一个记录,他在短短8天时间里连续看了1000多个奏折,而且尽量做到每一篇奏折都会反馈,不得不说朱元璋是历史上少有的工作狂。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勤劳,是在他心中认为自己若当上皇帝,这必将是一种责任,他说道,从这些话我们就能看出,朱元璋对待百

  • 宋朝的皇帝没生儿子,会被大臣逼得抬不起头,宋仁宗还被气得大哭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仁宗宋朝最好的皇帝,宋朝宋仁宗为啥没儿子,宋仁宗是宋朝的第几代皇帝

    赵曙,宋仁宗赵祯养子,宋朝第五位皇帝,是为宋英宗。不过,赵曙继位之前,在选大宋未来继承人的问题上,可谓是一波三折。当时,宋英宗的名字并不叫赵曙,而是叫赵宗实,父亲是濮王赵允让,爷爷是宋太宗第四子赵元份。赵元份为人宽厚,在朝中有一定的声望,老三宋真宗赵恒继位后,就对弟弟赵元份百般打压。作为臣子的赵元份

  • 岳飞父子被害时,负责行刑的监斩官,是杨家将后人,也是百战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岳飞和杨家将,历史上的杨家将和岳飞,杨家将和岳飞是同一时代的人吗

    秦桧设计,岳飞父子被逮捕秦桧就指使万俟卨弹劾岳飞,紧接着又让御史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弹劾岳飞,岳飞几次上奏章请求罢免自己枢密副使的职务,还交出两镇节度使的官位,秦桧的阴谋还没有得逞,又指示张俊威逼王贵、利诱王俊诬告张宪策划把兵权还给岳飞。秦桧派使者逮捕岳飞父子来证实张宪的事情,使者到时,岳飞笑着说

  • 都说“唐诗宋词”,难道唐朝只有诗,宋朝只有词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代只有宋词吗,宋词和唐诗的对比,宋词是宋代才出现的吗

    当然不是,清朝人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骚、汉赋、六代骈语、唐诗、宋词、元曲,并不是说,这些朝代,只有这一种文学体裁,而是说,这种文学体裁,在这个朝代发展到了巅峰,能代表这个朝代的最高文学成就。拿唐诗来说,诗歌这一文学体裁,自先秦时期《诗经》的诗经开始,到隋唐初期,经历了千年发展,逐渐形成了

  • 岳飞之死的真正原因,宋高宗赵构、秦桧为什么要杀害岳飞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岳飞是秦桧杀的还是赵构杀的,宋高宗杀岳飞的后果,岳飞为何被秦桧杀害

    完颜兀术答应议和的首要条件就是——必杀岳飞。宋金议和原本要成功,完颜兀术发动政变掌权后,废除对宋和议带领大军南下攻宋,金军南下宋高宗赵构还是不答应岳飞出兵。在金军包围顺昌情况危急的情况下,宋高宗赵构没办法才让岳飞出兵,顺昌解围后,宋高宗赵构让李若虚去跟岳飞说立即回师,只能防守不能进攻,不让岳飞北伐。

  • “西夏”嫡系被宋朝一网打尽,李继迁五代旁系,逆袭成党项族正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西夏太祖李继迁简介,李继迁对西夏的贡献,神秘的西夏李继迁结局

    西夏,党项人于1038年在西北建立的地方政权,其前身为唐朝末年的“定难军”。唐朝中和二年(882年),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因剿灭黄巢有功,被唐朝赐国姓李氏改名李思恭,并被任命为夏国公、定难军节度使,以夏州为治所,统辖夏、绥(今绥德)、银(今榆林境)、宥(今靖边境)四州地区。此后,李思恭家族的直系后代

  • 朱元璋发现草丛藏一孩子,招手大呼:到我身边来!大明又多一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给孙子留下的猛将,朱元璋五大猛将排名,大明帝国朱元璋

    这天,朱元璋经过一处草丛,却发现草丛中有动静。直觉告诉他,里面有个人。为了以备不测,朱元璋上前查探,只见一16、7岁的孩子手捧一把麦子正在瑟瑟发抖。于是朱元璋对孩子一边招手一边喊:“到我身边来!”这孩子怯生生地探出头:“我跟你!”而这,便是明太祖朱元璋和他帐下大将陆仲亨的第一次邂逅。陆仲亨,是濠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