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话虽如此,在我国历史上却还真有那么几位真心实意对待自己兄弟的人。就譬如“康乾盛世”的缔造者康熙大帝,就是那么一位有血性、有感情的皇帝。
当年正在北巡的康熙突然接到了京城的八百里急报,原来是亲王福全重病恐命不久矣。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的康熙,立马放下了手头所有工作狂奔赶回京城,目的就是为了见福全一面。那么这兄弟二人之间有怎样深厚的感情呢?康熙为何会如此?
温和的兄长
在历史上福全是顺治皇帝的第一个孩子,而且还天资聪颖性格温顺。按照封建制度的惯性思维来说,福全无疑是顺治立为太子的最佳人选。
就这样随着福全逐渐长大,顺治想要立他为太子的心便日益急迫,为了考验福全能否在日后承担得起这样的重担,顺治决定测试一下他的志向。
有一天顺治看到刚学习完的福泉,便直接上来问他:“你将来有什么大的志向吗?”对于这个问题,本以为福泉会思索一会,没想到他直接脱口而出说:“愿意当一个贤王。”
对于儿子这样的回答,很显然顺治是非常不满意的。不过他并没有放弃培养福全的念头,此后经常为他树立起一些宏伟的志向,希望能够影响到他。
很显然顺治到最后都没有实现这一目标,在皇子当中福全一直都是一位温和的兄长,他对自己的弟弟们疼爱有加,却对皇位一点都不上心。
在顺治18年的时候,顺治皇帝因为感染疾病,不幸突然离世,临终前他仍然想着让福全担任继承人,可是考虑到福泉的一只眼睛严重弱视,再加上他本人的意愿,为此皇位只能传给后来的康熙皇帝。
竭尽全力辅佐
康熙即位之后,在他身边最大的隐患便是大臣鳌拜了。为此在隐忍了几年之后的康熙终于亲政,并且将鳌拜顺利拿下。
按照道理上来说,为了保护自己的皇权稳固,康熙应当将福全放在一个闲散的位置上,毕竟在朝堂中福全的地位很高,而且他曾经还是皇位的第一人选。可是康熙并没有这么做反而给予了他重权,福全在日后也是尽心尽力地辅佐这个弟弟。
到了公元1688年的时候,准噶尔大汗看到大清朝被“三藩之乱”弄得国库空虚,为此便联合沙皇俄国一起侵犯清朝北部疆域。
此时的康熙皇帝已经35岁,虽然他的政权得以稳固,但是对于准噶尔此次的突然袭击,也是康熙所要面临的巨大问题。
为了有效打击准噶尔的嚣张气焰,康熙在早朝的时候,希望有人能站出来率领精兵北上驱除鞑虏。可是满朝文武都知道,准噶尔部落的首领是葛尔丹,这个人不仅在部队当中享有极高的地位,而且还是一位极具野心能力的领导人。
对于这么强大的敌人,自己没有两把刷子还真不敢贸然应战,为此当康熙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朝堂之上顿时鸦雀无声没人站出来。
就在康熙觉得自己下不来台的时候,福全突然站了出来说,自己愿意亲自率领部队驱赶葛尔丹。康熙听完这话之后龙颜大悦,随即任命他为抚远大将军,并且还发出“打虎还得亲兄弟”这样的感叹。
起初按照朝廷计划行事的福全连战连败,关键时刻他只能自由发挥率领部队夜袭作战,与此同时在多地设下疑兵伏兵,最终成功将敌军击退,而且还拿下了骆城。
随后福全带领部队乘胜追击,希望彻底动摇葛尔丹的军心。在追击的过程当中,虽然取得了几次胜利,但是考虑到后备物资跟不上,为此清军也不敢贸然进入荒漠当中,只能任由葛尔丹逃跑了。
最后一次见面
到了1694年的时候,吞并了大量草原部落实力得以增长的葛尔丹,再次对大清起了窥伺之心。此后几个月他便重整部队,开始对大清北部进行侵略。
面对卷土重来的葛尔丹,康熙选择御驾亲征,争取一举将整个准噶尔部落摧毁,同时此次亲征他也带上了自己的兄长福全。
在与葛尔丹的交锋过程中,福全几次都担任先锋的职务,带领部队冲锋陷阵,深得康熙的赏识,也逐渐让康熙对自己越发敬畏感激。
两年之后康熙大破葛尔丹,彻底平定了北方的隐患。而此时的福全则因为身体的疾病,再加上多年来的戎马,已经变得一蹶不振卧病在床。
其实福全在卧床之后,他最想见到的就是康熙皇帝。不过康熙只知道自己的哥哥生了病,这么长时间里来也没有亲自去看过他。
在1703年的时候,为了巩固北方草原部落对大清的忠诚,康熙选择进行北游安抚人心。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康熙突然接到了京城发过来的八百里急报。
当康熙看到这封急报的内容之后,原本充满笑容的脸上突然变得严肃了起来。随后他便下令大部队迅速赶回京城,自己要见上兄长最后一面。
在康熙顺利回京之后,他第一时间就跑到了福全的府邸。当时的福全已经在卧榻上奄奄一息,可是当他知道康熙来了之后还是想硬撑着坐起来。
福全知道现在康熙是皇帝为此说话不能那么随意,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康熙直接紧紧握住了他的手,并说福全是自己唯一的兄长了。听到这话之后,福全的眼眶逐渐湿润,并在康熙走后对自己儿子说:“多年的心愿终于了了。”话罢便离开了人世。
小结:
毫无疑问无论是当亲王还是当兄长,福全无疑都是合格的。在他的一生当中,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话语来形容,福全对于康熙绝对是忠贞不移。
当然在康熙的内心当中,他也明白这个道理,不过身为皇帝的他并不能像以前那样和自己的兄弟如此亲密,否则便失了君臣之礼。不过总的来说他们二人相当和谐,更是历朝历代中极为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