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晋衣冠南渡,为何北方士族不愿南下?崔浩:不动产太多带不走

东晋衣冠南渡,为何北方士族不愿南下?崔浩:不动产太多带不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923 更新时间:2023/12/11 4:38:52

一、中原不宁,故园不存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中原作为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而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发达的政治、先进的农业、璀璨的文化……世家大族在此发家,盘踞,形成盘根错节的政治、经济局面——因而如若不是出现什么影响重大的意外,这些世家大族势必不会主动离开经营多年的北方。

但世家大族虽往往拥有足以左右某些政权的能力,却并没有强大到能够抵抗一切负面因素,以永远维系地望的安宁与繁荣。正如在西晋末年,混乱的西晋朝野和步步逼近的北方异族突破了世家大族们的层层“防御”。中原陷入战火,“中国”不再是“中国”,世家大族的产业深受波及,士人们的政治职权化为泡影……性命之忧摆在眼前,西晋的世家大族又怎么能不南迁至相对稳定的地方呢?

二、凄然南渡,翕然安家

当然,来自中原的不同地域,出自不同的家族,人们在南迁一事上的种种具体选择也会有所不同。在离开中原而南下避祸的诸多中原士族中,大量士族的南渡可被视作自发南下,但也有不少是因为政治斗争而走或因军事行动而迁。

西晋永嘉至刘裕事实上控制东晋,平定桓玄之乱的近百年间,被作为官方史料的《晋书》所载的南迁宗室、士族和文武官员,就多达72人。这些人的家眷、宗亲、仆从、门客等也自然多有跟随。因而与其说至少有72位北方政治流亡人士南迁,不如说至少有七十余家北方的世家大族、政治新势力等举家南迁。

其中自发南下的多是深谙时局且最看重性命的世家大族和各政权的宗室。《晋书》载,永嘉末年,即公元312年前后,出身世家的前赵参军邓攸主动投降东晋,进而起身南下。在邓攸之后,宗室司马勋;成汉宗室李势、李福、李权;成汉世家王誓、王瑜、邓定、常璩;后赵世家刘波、刘、刘述、卢勖、卢循;后赵宗室石混;前秦世家朱序、徐元喜、徐义;前秦宗室张天锡、苻朗、苻宏;后秦世家辛恭靖等出身不俗的北方勋贵们也纷纷打点产业,南下避祸。

而还有一些曾经在北方活跃于朝堂的势力,因为政治斗争、政权变迁等因素而被动南下。诸如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后燕丞相慕容德不敌来犯的北魏,便终带着四万民众和两万七千车辆南撤而建南燕。期间跟随慕容德的河北士族,就包括赫赫有名的清河崔氏、平原刘氏、清河张氏、清河傅氏、清河房氏、平原明氏等。

同时,不少武官、边镇州郡长官,在直面战争后也选择了投降,或在被俘后就此定居南方。譬如《晋书》就记载:后赵的徐州从事朱纵主动投降;成汉的荆州刺史李闳、巴郡太守黄植在被俘后投诚;后赵的冠军将军王洽、扬州刺史王浃主动投降;冉魏的南蛮校尉桑坦被俘,豫州牧张遇则主动投降……

三、北风绵延,南风盛起

在历史上,永嘉以来的南迁者和他们的迁移行为首先被概括称为“衣冠南渡”。前文我们提到的那些勋贵便是个中典型。虽然那些留下姓名的南迁者多是曾经生活优渥的宗室、世家、官员,但他们南迁时所面对的异族紧逼,不复以往从容的灰头土脸、狼狈不堪,以及确实已经失去了的经营多年的地望,也终究让他们难以遮掩或纾解心中的那份“只把他乡认故乡”的背井离乡之痛。

因为心中有这份不甘,以桓温为代表的南渡后的成熟势力才会始终坚持北伐,意图收付本该属于“中国”的“中国”。但也随着在江南安家置业,落地生根,更多的南渡新一代已然开始逐渐认同自己的江南人身份。北伐也逐渐成为“过去式”。

当初南渡时,北方的勋贵,尤其是西晋旧族们带着更先进的文化。南渡后,尤其是在东晋政权建立后,许多南迁的士族还重新受到了政权的重视。文化的优势与政治的优势交织,衣冠南渡的北方人虽然是南方的“外来者”,却逐渐投入到南方的建设,发展之中。继承儒家正统的北方士人将北方深厚的文化底蕴移植到方兴未艾的南方。扎根土地的农人也将北方更先进的农耕技术运用于南方的广大土地。同时,外来的中原文化与本土的吴越文化在相互试探中一点点交融……曾被视作蛮荒之地的南方日益繁荣,越来越多深陷北方战火的民众也举家南迁。

自西晋永嘉起,从宗室世家到平民百姓,多到难以计数的北方人为了寻求安宁的生活而来到南方。虽然在南方的生活一时间无法弥合背井离乡之痛在他们心中留下的痕迹,但相比于失去性命,南迁终究是上策。当然百年来也有人坚持不南渡——可阖家安危面前,又何必不南渡呢?

更多文章

  • 武则天一共造了18个字,17个已被废除,仅一字流传至今却无人敢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古人口中这种“牝鸡司晨”的现象其实并没有发生过几次。这主要是因为古代属于男权社会,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无法享有和男子相同的社会地位以及权力。比如古代的男子能够通过读书入仕,由此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古代的女子却只能在家相夫教子。虽然说古代的女子连最基本的接受教育的权利都没

  • 狄仁杰死后,他儿子在遗物中发现一道奏折,暴露和武则天真实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狄仁杰写给武则天的奏折,狄仁杰与武则天断案传奇,狄仁杰奏折合集

    这位皇帝就是武则天,她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在位期间明察善断、重用人才,但是她兴起酷吏政治,残杀政见不合的官员也经常被人诟病。在酷吏政治之下,狄仁杰屡次进言却没有被武则天惩罚,实属罕见。因此,狄仁杰与武则天的真实关系也被不断猜测,一度有人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只局限于君臣。当狄仁杰逝世后

  • 妲己究竟做了什么,为何商亡后周武王要辱尸泄愤?考古揭开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有很多文学作品,都在用妖魔鬼怪来映射现实,但依据的事件,又有一定的现实基础,这种手法,让真实的历史在人们的心目中变得扑朔迷离,年代久远之后,往往是文学作品的形象占了上风,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往往就湮灭了。比如在《封神演义》中,妲己是一只九尾狐狸,奉了女娲娘娘的命令,窃取了一个大臣女儿的身体,去帮助

  • 中国古代制度演变夏、商、西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顺口溜,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的社会生活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相传禹年老沿用禅让的惯例,选举继位人。但他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形成。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

  • 武王伐纣其实是谋朝篡位?为什么周之前没有天子?商人如何看纣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武王伐纣是哪一年,武王伐纣的详细过程,武王伐纣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一、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上伯夷叔齐都是谁?为什么能够被拿出来单独说?据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因为继承国君的问题,纷纷逃出了国内。但你不要以为他们两个是为了争夺国君,原因恰恰相反,孤竹国君在临死前将君位传给了小儿子叔齐,结果他死后,叔齐说国君应该由哥哥伯夷继承,历来都是长子继承家业

  • 最后两条龙被夏朝人吃了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夏朝把两条龙杀了吗,夏朝的最后两条龙,夏朝龙

    夏朝人吃龙的记载“夏朝人吃龙”这个记载是出现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认可史书司马迁老师的《史记》之中,根据这里面的记载是在夏朝那部分的夏本纪之中有着这样的说明,那个时候的夏朝人有专门的一个驯龙氏,他们的具体姓名已经是不可知道了,但他们在夏朝宫廷之中为皇帝驯养了两条龙,最后成为了人类的食物,这里的我们就不

  • 3千年前,雅利安人灭了3大文明古国,为何来商朝就被送进殉葬坑?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雅利安人在商朝的惨状,雅利安人入侵了商朝吗,三个文明古国消失的原因

    有别于晚清落后腐朽的统治,中华文明在400年前,曾经一度成为世界最强大的文明。巨大的包容性,不俗的战力,以及抵抗外来入侵的能力,都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即使面对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灭亡的罪魁祸首,中华文明依旧丝毫不逊色。 强唐盛汉的神话早已根深蒂固,但是远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成为世界最伟大的文明。古

  • 姬昌是灭商的主要功臣,最后却没有上封神榜,你看他真实身份是啥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姬昌封神了吗,封神里的姬昌有多重要,姬昌灭商

    其实不是元始天尊和老君不想封他,而是作为他们也没有什么权利来封姬昌,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不相信,那咱们就来看丞相比干当初怎么对纣王说的。就在西伯候奉旨来面见纣王,因为受到挑拨离间,纣王就想杀了姬昌斩草除根,可是比干却说道:“姬昌忠心不二,为国为民,实邦家之福臣;道合天地,德配阴阳,行人让路,夜不闭户,

  • 6次迁都的商朝,为何如此频繁迁都?盘庚:避免天灾人祸很有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商朝频繁迁都的原因,商朝历史上著名的迁都事件,商朝人几次迁都

    800年是个什么概念呢?清朝268年,明朝276年,元朝98年,宋朝319年,这几个朝代加起来,才超过了800年。好家伙,商朝距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因此我们要研究这个朝代,困难重重。只能从现有的部分史料以及出土的一些文物着手。至于商朝迁都的事情,我们大致上可以从两本史书中找到答案,一本是《竹书纪年》

  • 周太王为何执意要立孙子姬昌为君?甲骨文给出了颠覆性的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姬昌简介,姬昌名言名句,姬昌建立周朝

    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嫡子,分别为泰伯、仲雍、季历,起初立泰伯为太子,但季历儿子姬昌出生后,相传一只红鸟衔着写满贺文的丝绸,如此祥瑞让周太王非常振奋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认为姬昌必能振兴周族,于是就想传位季历,最终传位给孙子姬昌——后来的周文王。为了躲避王位,让季历、姬昌顺利继位,实现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