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与李世民,一个直言敢谏的能臣,一个虚纳万言的明君,他们是一对家喻户晓的模范“君臣”。历史上流传了无数关于他们君臣“琴瑟和鸣”的佳话,很多后世的帝王家都把太宗与魏征作为教育继承人的范本。
但我们细观历史中的这对君臣,便发现太宗与魏征的不和之处早已有之,可魏征又是做了何事让唐太宗如此勃然大怒,以至于将魏征的墓碑砸掉?
二、两人早已埋下矛盾隐患
魏征在隋唐换代的风云时期多次变换东家,跟随了很多枭雄,但是他在这期间都不被重用,在窦建德被李世民打败后他被生擒,才入李世民的麾下。
他被俘虏后被太子李建成看中,待他为上宾,用他为太子洗马。魏征感其知遇之恩对太子尽进忠言,全力辅佐。魏征看出李世民所图甚大,而太子的功劳不如李世民显赫,曾多次建议太子积极作为,积累政治资本。而当二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之时,又多次劝说太子先下手为强,诛杀李世民。
在“玄武门之变”后,太子一脉彻底没落,有人告发魏征曾劝太子诛杀李世民一事,李世民问魏征“为何离间我们兄弟?”魏征直言要保住太子地位,别无他法。史书记载李世民称赞魏征坦荡,不但免除了魏征的罪行还封他做官。
这个细节其实是值得探讨的,当时的李世民是为了笼络太子旧脉人心,还是真正原谅了魏征,答案我们无法知道。但我想即使是太宗原谅魏征,他的心中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些芥蒂。
三、魏征在进谏时的重大失误
魏征曾经向唐太宗推荐过两个人,并说他们有宰相之才。这两人是魏征墓碑被砸的重要节点,可把魏征给坑惨了。第一个叫侯君集,唐初名将,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后因贪污、军纪不严下狱,心中多有不服。后有人告发太子承干谋反,侯君集正好是太子一派,因此被杀。
第二个是杜正伦,多次担任重要军职,此人也与太子有关系,被罢官流放。看似与魏征无关,可又怎能无关!他二人被魏征推荐,都任过重要军职,巧了又都是依附太子。说小了是魏征的门生,说大了他们就是朋党(这帽子一扣,谁顶得住!)。
这使唐太宗怀疑魏征是不是太子一派,君主怀疑臣子的忠诚度,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了。
四、“会须杀此田舍翁”
魏征以“直谏”成名,一般的臣子都会“讽谏”,讽谏的技巧水平比较高,既要达到劝说君王的目的,又不能让君王没面子,但直性子魏征不给你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他一直坚持直谏,以至于会惹怒李世民。
在朝廷上魏征上谏,一次不成就两次。有次上谏唐太宗不同意,魏征还在不停的说,气得唐太宗离去,而魏征竟然拉住了唐太宗的袖子不让他走。唐太宗退朝后回到内殿,气冲冲地对长孙皇后说“我一定要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后面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长孙皇后点明魏征是个忠臣,唐太宗幡然醒悟原谅了魏征。
当然如果单单是朝堂上触怒龙颜,心胸宽广的唐太宗大可不必在意魏征不给他面子。可魏征为了名声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经常把他给唐太宗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记录,描述他上谏的情况,可能是想留名青史,唐太宗知道后更是龙颜大怒,怒火中烧。
五、两人矛盾被激化后的爆发
唐太宗联想之前对魏征的朋党之事的怀疑,加上魏征让史官记录自己上谏。越想越气,下令砸了魏征的墓碑,取消了魏征长子魏叔玉与公主的婚约。
但后来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战士死伤惨重,物资消耗巨大。他想起过去魏征的直谏感伤地说“假使魏征还在,必定不会让我去出征啊!”他又让人隆重的祭祀魏征,重新树立了魏征的纪念碑。
总结:在封建社会中,李世民和魏征的君臣相处模式堪称为模范,正是李世民的从谏如流和魏征的冒死上谏,两者相得益彰。因为魏征的上谏使李世民取消了很多错误的决策,为大唐社稷和黎民百姓挽回了不可计数的损失,可谓人臣之模范,正是那些正直大臣们的努力才使得大唐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大唐盛世,杰出封建士大夫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蕴。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收藏留言、讨论!喜欢记得点赞关注,谢谢!
本文由阿飞谈历史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