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角度来看,明朝的灭亡是历史定律,但是明朝的灭亡也属实是咎由自取,在明朝末年,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可是明朝东林党却还在内斗,面对清军他们侃侃而谈,可是真的需要他们为国家效命的时候却一个个“水太凉”。
而在明朝末年,明朝宗室更是过分,由于当年朱洪武定下了规矩,规定了宗室的支出全部由明朝财政供养,而这就导致明朝的宗室一个个越来越肥,百姓却越来越贫苦,甚至到了明朝末年时候,这些宗室还不收敛也造成了明朝的灭亡。
醉生梦死的朱常洵
最典型的就是福王朱常洵,当年朱常洵和朱常洛争夺皇位,论嫡论长,朱常洵都不具备资格,可是偏偏万历皇帝因为喜欢朱常洵的生母郑贵妃,因此便爱屋及乌的宠爱朱常洵。
而万历皇帝的举动自然是引起了朝中一干遵循旧制的老臣的不满,因此就非常地处额,而万历皇帝也非要跟他们较劲,你不让我册立朱常洵,那我干脆就不上朝,自此之后三十年万历一直在和文官集团处于较劲之中。
遗憾的是,最后朱常洵并没有成功登基,而朱常洛也因为“红丸案”当了一个月皇帝之后就一命呜呼了。
出于对这个最喜欢儿子的亏欠,万历皇帝将他册封为福王,供养一应俱全的全部按照最高规格来对待。
而幸好这个福王朱常洵并没有当上皇帝,假设真让他当了皇帝,恐怕大明在他手上就会亡国。
朱常洵在洛阳期间生活可以用奢靡来形容,此时的河南内里遭受蝗灾,而在外面遭受李自成的兵锋。
但是面对这大明王朝生死存亡的危机,福王朱常洵根本不在乎,洛阳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朱常洵却是规格不减,甚至本该用来抵抗李自成的军粮也被他挪用。
也正是因为福王朱常洵的胡作非为,导致洛阳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公元1641年,李自成的大军攻入洛阳,此时以往作威作福的朱常洵在生死存亡时刻再也没有了昔日的威风,他请求这些一直被他欺压的黎民百姓饶他一命,然而最后愤怒的百姓还是杀死了他。
卑躬屈膝的朱常淓
公元1618年,朱常淓继位为潞王,然而在此时明朝风雨飘摇的时刻,成为信任的藩王并不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此时他不单单要面对李自成还要面对清军。
不过,对于清军和李自成,他也没有大局意识,他认为清军只是一时之患,李自成才是明朝灭亡的根源。
因此他在位期间多次上书朝廷消灭李自成,只不过除了得到几句空头表扬之外,明军对李自成也是一败再败。
很快,朱常淓所在的中州也沦陷了,可是攻占中州的不是他一直视为祸患的李自成,而是从不被放在心上的满清。
此时的朱常淓也不得不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向满清卑躬屈膝的投降,可是他的卑躬屈膝却根本换不来侵略者的同情,最终朱常淓也难逃被杀的噩运。
想抗争却无法改变时局的藩王
当然,除了上述两位之外,还是有一些藩王选择和命运抗争的,比如隆武帝,他率先意识到明朝此时的真正大患不是李自成或者张献忠而是满清,他改变以往的方针选择联寇抗清,可是由于隆武帝常年处于被囚禁的状态,以至于根本没有一点势力,他的努力也化为了泡影。
而除了隆武帝之外,桂王,唐王和鲁王也曾先后建立南明和满清抗衡,可是他们始终是傀儡,由于东林党的强大无法和强大的文官集团对抗,最终成为了命运的沧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