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山河月明:姚广孝聪明得可怕,早就看清朱元璋套牢天下英雄的计谋

山河月明:姚广孝聪明得可怕,早就看清朱元璋套牢天下英雄的计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897 更新时间:2024/3/2 21:38:17

电视剧《山河月明》里,聪明的胡惟庸下线后,轮到姚广孝充分展现聪明才智。早在朱棣去向他问计如何脱身锦衣卫回到北平就藩时,他就看清朱元璋想以功名利禄将天下英雄尽收彀中的计谋,而此时的朱棣却对其老父亲的这一套路完全看不出来,还为老父亲招不到人的局面烦恼,难怪姚广孝在夸了他一番后又说他还差那么一点点。直到朱元璋颁发废除宰相的诏令时,朱棣才知道自己差的这一点点是差在哪里。

朱棣执掌锦衣卫后,办了两个大案,即胡惟庸案和空印案。这两个案件让朱元璋怒杀一千多名官员,要说胡惟庸的党羽因贪污腐化在胡戳庸案里被杀是一点儿也不冤,但空印案中的不少官员就死得很冤了,这些官员们并不存在结党营私、中饱私囊之行,不过是为了克服交通不便、提高工作效率才不得已而搞一堆盖了章的空报表到京城与户部对账,其中不乏忠诚、正直之士。在两大案之前,锦衣卫本就因权力过大以及宁可枉杀不可错漏的行事作风饱受诟病,两大案尤其是空印案出现后就更是如朱棣说的被人视为洪水猛兽了。

为让皇帝裁撤锦衣卫,百官联名上书进谏,天下士子以拒绝入仕相要挟。于是就有了两大案件后,吏部征召官员,来应召的只有从前的十之二三,有的人还放言,只要执掌锦衣卫的朱棣还在一天就绝不入仕。

这让朱棣有些怕了。之前胡惟庸带着百官闹事要裁撤锦衣卫时他是一点也不怕,因为他知道那是胡惟庸在背后捣鬼,而现在要声讨锦衣卫的官员则是从两大案件中全身而退的正直官员,其中还有夏原吉这样在朝中有名的、被皇帝亲口夸奖过的正直之士,此外还有天下士子。对于这些人是不能罚的,更不能杀,不然不就跟已经覆灭的北元一样残暴了么,届时大明江山就难保了。

朱棣作为查处两大案件的锦衣卫头子,处在这风口浪尖上,很不是滋味,他知道自己惹不起这声讨潮,想着躲——回北平就藩,这样可以少听到那些声讨的声音,部分臣子也没法再拿他呆在南京不走、不去就藩说事了。此时,他内心应该还担心自己老子会为平复百官和士子的声讨把他杀了,赶紧回北平有点安全感,可朱元璋却不让他走,这让他更觉烦闷,便找了姚广孝问计,抱怨完别人把他当洪水猛兽后,还说起当年汉武帝诛杀了推恩的主父偃,以平刘氏宗亲的愤怒的事,并说“我大明如今这根弦绷得太紧了,但若想弛一弛,又不知道该如何弛法。”虽然他是畏惧自己老爹拿他的命让百官、士子消气,但对别人绝对不能这么说。

对朱棣的变化,由单纯少年变成比较成熟的皇子,还知道当下王朝与臣子、士子的紧张局面急需破局,姚广孝很是高兴,说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但殿下就差那么一点点,殿下你可是忘了陛下是个什么人。

姚广孝应该是没告诉对方其中的玄机,而经姚广孝这一提醒,朱棣也还是没想明白自己老子下一步要走什么棋,太子朱标也不知道老父亲的心思。因此,心疼弟弟的朱标让僧人给那些在两大案件中被杀的冤枉之人超度时,对朱棣说他要回去劝劝老父亲让弟弟年内去北平就藩,朱棣听了后很高兴,并不知道自己老父亲早就想好破局的应对之策,而这一计策的实施意味着朱棣一时半会儿走不了。

就事论事的话,处理完胡惟庸案和空印案后确实没朱棣什么事了,而且作为已经成年、成家的皇子,按规定是该回他的封地北平就藩了,而这也是朱棣办完案子后他及妻子所期盼的。可朱元璋却不让他走,这是打的什么算盘呢?是打的制度改革的大算盘,即废除宰相制度,由皇帝亲自管辖六部,同时设六科以及立都察院,让都察院监督百官,而六科与都察院相互监督,这一废一立,就是朱元璋跟朱标说的他要干的两件千古未有之事。

朱标为让朱棣如愿去北平就藩到朱元璋面前说情时,朱元璋就知道两个儿子都没看明白他心思,对此是既高兴又有所抱怨,高兴的是没人比他聪明,抱怨的是没儿子明白他心思,为他分忧解难——你们呐,一个呢每天想着怎么全身而退,另一个呢则整天琢磨着什么才叫兄友弟恭,没一个肯替他老父亲分分忧、担担担子的,真是养了两个好儿子呀。随后又说,他赐了胡惟庸自尽,砍了涂节、徐铎,还有几千个脑袋,一下子腾出这么多位置来。这朝廷四处征辟,却那么多的人拿着朝廷的征召当草纸用。你老父亲不得好好琢磨琢磨。

看着老父亲毫无烦恼地笑着说“琢磨琢磨”,朱标就知道他老子想好应对之策了,忙着恭维自己老父亲。随后朱元璋说要重开科举,对前宰相韩国公李善长谋划的重登宰相之位的阴谋,他要再干两件千古未有之事,以示回应,还要朱标回去告诉朱棣,说他这儿还用得着他,等这件事忙完了,他自然放朱棣滚蛋,还让朱标到时不许再保着他。

紧接着朱元璋就干了他所说的两件千古未有之事,颁诏废除丞相,设置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对这两件大事朱标或朱棣应该都猜着了,所以当朱棣带着铁铉见朱元璋后,面对铁铉劝他求陛下裁撤锦衣卫时,暗示他少说话,静待皇帝部署“陛下明日要颁诏了。”

这诏令,早在姚广孝预料之中。朱棣看着诏令也颁了,老父亲还是不让他走,还让他陪朱标巡视漕运,又急了,虽说新诏令一颁自己是不那么惹眼了,但面对老父亲向自己卖关子,大舅子徐允恭对他有误会,妻子徐妙云主张让他与徐允恭的误会继续下去,免得给人结党营私之嫌,怀疑他这藩王与朝臣来往过密,又烦闷了,他希望跟自己老父亲既做君臣,又做父子,希望能快点回北平,同时又不让父亲多心,也别落人口舌,于是,又来向姚广孝问计。

姚广孝不直接说出对策,只表示对朱元璋的新政的认可,说陛下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把大明朝那些文武权臣想篡政的门路都给堵死了。而陛下为什么选择这么特殊的时间点呢?眼下呀,我大明朝是人心惶惶啊,这于朝的官员会怎么想,于野的士者又会怎么想?殿下之前来见老衲,跟老衲说,大明这根弦绷得太紧,该松一松了。其实,陛下也是这么想的,但陛下跟殿下想的可不是一回事。陛下是以功名利禄为钓饵,要把天下的英雄尽收彀中。

这番话朱棣听明白了前半部分,眼下人心惶惶,若老朱这么把他放回北平,那别人还不以为老朱又让能干的四儿子到边关去动一批武将了,到时人心更慌了,说不定有武将要造反呢。留在京城,也不再领着锦衣卫四处查案,边关的将领才更放心些,对文臣来说,只要他不再有大动作,慢慢地也不再盯着他了。但对以功名利禄钓天下英雄就有点迷惑了,反问对方“功名利禄,尽收彀中?”

姚广孝解释说,陛下让六科监督六部,让都察院监督百官,而六科与都察院又相互牵制,天下的文武百官稍有风吹草动可就尽在陛下掌握之中了。不管是六科给事中,还是都察院的御史,他们可都是七品官啊。在中书省的时候,一个小小的七品官,想升到什么宰相、御史、侍郎那得熬多少年哪。可眼下却不同了,只要陛下一道谕旨,马上就会升为要职,成为天子近臣。殿下,这么大一份功名利禄端出来,天下的学子还能按捺得住吗?

然而,一下子搞那么多天子近臣,万一他们图谋不轨咋办呢?这些其实不用担心,姚广孝说,这些给事中和都察御史,虽然他们权重,但是位卑呀。哪怕他们就像胡惟庸那样再想祸乱朝政,可没那么容易了。这就是陛下的精妙之处。陛下是开创之主,何为开创?那就是立典章制度,让万世效法。大明朝有了诸般法度,那些个权相、文武权臣、内宫就再也别想祸害我大明了。

经这么一解释,朱棣放心了,他不用再担心他们老朱家的江山招不到人了,也不用担心自己和锦衣卫再处在风口浪尖上了。对于这个新诏令以及重开科举,于他而言都是好事,这几个事情一来,谁还有空纠着锦衣卫和他呢。

都察院的设置某种意义上不就替代了锦衣卫监督百官吗,这是一种礼制,与铁铉常挂嘴边推崇的礼法算是一脉相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不会再闹了,真再闹那就是不识好歹,何况他们还得忙着适应新制度,应对监察他们的都察院呢。至于士子嘛,之前未开科举,那征辟、荐举制度猫腻多,士子作为读书人,更乐于接受科举这选拔官员的渠道,科举一开都忙着准备科举考试呢,毕竟考上了离高官厚禄或给皇帝当女婿就不远了。

姚广孝对朱元璋诏令的解释是很好地回应了他之前说朱棣还差那么一点点的话,朱棣经过岁月的洗礼是成熟了很多,进步很大,可是跟朱元璋比起来还差了些。面对百官声讨和招不到人的困境想不出法子,而朱元璋却早就想好了破解之法,而朱棣却迟迟才看出来,且对这新诏令背后的意思还看得不太明白,直到姚广孝告诉他皇帝这是通过立典章制度,设置多个天子近臣的岗位,以功名利禄吸引人才,解决招不到人的问题,同时搞制度相衡,往后不太可能再出胡惟庸那样的事,才知道这诏令的诸多意义。

遇上姚广孝这样的聪明人是朱棣的幸运,若无他辅佐往后的朱棣就不太可能登上皇位,但对朱允炆来说却是灾难。姚广孝努力隐藏自己,之前把铁铉带到朱棣面前,交待朱棣不要告诉任何人铁铉这重要证人得以存活有他功劳,之后又一直潜藏于寺庙,仿佛就是为了不让朱元璋发现自己,好在老朱去世后帮朱棣抢皇位。要是老朱知道有他这样的聪明人,说不定朱标死后大杀功臣时就会把他灭了。

本文由清浅之说原创,欢迎关注,一起挖掘有内涵的娱乐生活!

更多文章

  • 朱元璋赐徐达一座王府,徐达却叫后人不要搬进去住,这是为啥?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对徐达态度,徐达王府后花园在哪里,朱元璋对待徐达的手段

    这首词风格豪放、抱负远大,难怪当年的徐达一生征战沙场,立了了赫赫战功。然而,明朝建立后,为了表彰他的功劳,朱元璋赐徐达一座王府,徐达却叫后人不要搬进去住,这是为啥?要弄清楚这里面的原因,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明朝这位开国将军与朱元璋一生的交集。要论徐达的战功,可以说明朝一半的天下都是他打下来的。他一生为

  • 天不怕地不怕的成吉思汗,征服了很多国家,为何却不打印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成吉思汗攻打过印度吗,成吉思汗子孙征服过印度吗,成吉思汗征服的地域

    其实当时成吉思汗是很想征服印度的,并不仅仅因为印度是一个富庶之地,更关键的是,成吉思汗只有征服印度,才能够消除他的一大隐患。咱们先来说说,成吉思汗的这个隐患是什么。成吉思汗的这个隐患就是札兰丁。札兰丁是花剌子模的太子。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剌子模以后,花剌子模的国王和太子都逃到一座海岛上。后

  • 岳飞临死前大喊自己没有罪,而狱卒说的一段话,令岳飞哑口无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岳飞临死前狱卒说的六个字,狱卒一句话让岳飞哑口无言,岳飞死前说过的话

    公元1442年,一代名将岳飞被处死,代表着南宋最后的骄傲就此夭折。这在历史上是一个大事件,因为之后的南宋虽然实力超过了北宋,却再也没有了进取心。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当时的学者还是后来的历史学家,对于岳飞之死都无比叹息。毕竟那个年代岳飞是最后的扛鼎之人,而且岳飞实在是死的冤枉。事实上,对于当时莫须有的罪

  • 大宋才女严蕊最经典的词,陷入大牢的关键时刻吟出,救了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大宋才女宋蕊,严蕊个人资料,打严蕊的视频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严蕊因为何事被抓入了大牢?又为何会被折磨?最终又是遇到了谁,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词,才迎来了生命的春天呢?我且来看看事情的原委。严蕊字幼芳,幼时家境贫寒,一贫如洗,于是被迫卖入乐籍,后来又流落到烟花之地,沦为官妓。虽然如此,她却聪敏过人,琴棋歌舞,一教即会,因此,别看她年龄不大

  • 在世时朱棣已势大,朱元璋为何不主动削藩,英雄迟暮的悲凉与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真实朱元璋对朱棣态度,真实的朱元璋如何评价朱棣,朱棣打进南京朱元璋是否死了

    要避免“靖难之役”的发生,关键在于大明王朝的创建者朱元璋亲自动手削藩。英明睿智、杀伐果决的朱元璋,以王朝创立者的无上权威,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削藩,打压燕王朱棣等人的势力,确保建文帝的皇位稳固,从而避免“靖难之役”的发生。朱元璋为何不这么做呢?说起明太祖朱元璋,不由得就联想到了汉高祖刘邦。许多历史学家

  • 方孝孺:书呆子误国的典型案例,没有老师宋濂的一半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方孝孺到底蠢不蠢,方孝孺的有趣的故事,明初三杰宋濂刘基

    中国历史很长,也非常重视史学,这是一件好事,但也有个副作用,那就是,但凡是能被史书记录的,都是万里挑一的人物,很多人看了史书之后,感觉这个人很一般,自己也可以,但实际上,这里面还差着十万八千路。这里面流毒最深的就是,把人中龙凤万中无一的事情,当做是自己也能做成的事,这其中文人心目中,姜太公诸葛亮就是

  • 朱元璋抢了陈友谅的女人,还生了2个儿子,多年后让他悔恨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关系,朱元璋和陈友谅有多少儿子,陈友谅和朱元璋谁是兄弟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过很多有突出作为的帝王,正是有了他们的出现,为我们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很多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朱元璋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代表。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甚至可以说有一些落魄的放牛娃,到后来的一代帝王,可谓是一个传奇。虽说朱元璋的一生堪称为传奇,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不论有多优秀,他

  • 朱元璋想除掉沈万三,指着猪蹄问:这是啥菜?沈妙答3字化险为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在某些时期,会有平民的财富胜过皇家的现象,这些人一般都是巨商富贾。沈万三就是一个富可敌国的商人,财富使他获得成功的人生,却也使朱元璋对他动了杀心。朱元璋曾经指着猪蹄问他:这是啥菜。沈万三巧妙地用三个字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传奇发家沈万三是元末清初的人士,他后来积累了惊人的财富,成为了苏州地区乃至全

  • 朱标死后,朱元璋立选择朱允炆继承皇位有错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论起对错都是马后炮,朱元璋生前也不知道身后事,即使是知道了,估计他会先把朱棣实现解决了。后人看历史总会以成败来评论对错,其实哪有那么多对与错,且不知道当时的朱元璋也是做过周全考虑的,只是人无法预料将来。最完美的太子朱标是历史上最完美的太子,虽然在1392年37岁就英年早逝,却也是历史上最过得舒坦的太

  • 三国第一谋士?要是再活十年,蜀汉历史都将被他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三国蜀汉名将和谋士,三国的蜀汉谋士有哪些,三国正史中真正的谋士

    这场战疫让曹操痛失爱将夏侯渊,并亲自前往了战争前线。在曹操知道了战争的所有经过之后,沉默了很久,对他的将领说道:以后我们多出来了一个更可怕的敌人。究竟是谁让曹操吃了那么大的亏,并且还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呢?法正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他以前在蜀中和他的好朋友张松一起,是刘璋的部下。但是法正在刘璋手底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