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山东青年刘墉进京赶考,因缘际会得了乾隆皇帝的青睐,并在朝堂上和皇帝的另一位宠臣和珅斗智斗勇的故事。
与和珅圆滑老练的形象不同,电视剧里的刘墉显得有些木讷守成,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实忠臣。
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这样一个“憨厚老实”的臣子,为何会在接到乾隆皇帝命他“跳河自尽”的旨意后作出了违逆之举呢?
原来,这才是刘墉的高明之处……
性子耿直,竟惹同僚嫉恨
刘墉是山东诸城的名门望族之后,自他曾祖父那代起便已经入朝为官,他的父亲刘统勋更是乾隆年间的一代名臣。
得益于家学传承,刘墉自小便立下了入朝为官子承父业的志向。
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苦读四书五经的刘墉很是明白为人臣子的道理。
他知道,入朝为官是要替皇帝排忧解难,为百姓谋求福祉的。因此,最重要的就是恪守“忠诚”二字,万万不能偷奸耍滑有二心。
也是基于这种想法,刘墉在朝为官的几十年中一直是一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形象。
这让他赢得了百姓的一众赞誉,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不少的烦恼。
要知道,古代朝廷官场里也是暗潮涌动风云变幻的。虽然表面上大家同朝为官一派祥和,但内地里早就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起来。
最为典型的就是乾隆年间的另一位大臣和珅了。和忠厚耿直的刘墉不同,和珅向来是以巧舌如簧著称的。
和珅虽然也是饱读诗书,颇有才能,但他却贪恋权势,极其擅长敛财纳贿,在朝为官时常常会因为一己私利就动手铲除异己。
清正廉洁的刘墉自然是不屑和这样的人为伍的,而和珅也很是看不上刘墉自命清高的样子,逮着机会就要狠狠地挤兑一下刘墉。
乾隆皇帝确实是一代明君,但正所谓“忠言逆耳”,尽管刘墉是一片赤胆忠心,但直来直去的话语也常常直戳皇帝心窝子,把乾隆帝弄得火冒三丈。
这可给了和珅一个大好机会了,他本来就是凭借自己巧言令色的本事,深得乾隆皇帝的宠信。
这和不善言辞的刘墉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珅心念一动,已然想到日后如何作弄于他。
天子旨意,命其跳河自尽
一次,和珅陪伴乾隆左右,君臣二人正在下棋博弈取乐。此时,刘墉却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直言有事启奏。
正在兴头上的乾隆骤然被打断了思路,心中已经很是不悦了。
可刘墉偏生是个耿直性子,他对皇帝的不满好似恍然未觉,竹筒倒豆子一般把自己要说的事情讲了个清清楚楚。
原来,刘墉要驳斥日前在朝堂上商议过的一件大事。只见他言辞犀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措施中的多项利弊,丝毫不顾皇帝的脸色愈发难看。
可一旁隔岸观火的和珅却看了个明明白白,他知道,此时的皇帝对刘墉已经很是不耐烦了,只需自己稍稍在旁煽风点火,一定可以让乾隆帝降罪于他。
极其善于揣摩圣意的和珅当即打断了刘墉慷慨激昂的陈词,和乾隆皇帝站在了同一阵营中。
他话里话外都在指责刘墉没有眼力见儿,偏挑皇帝难得放松的时刻来说这些扫兴的话。
本就对刘墉心存不满的皇帝听了和珅的话,愈发恼火,疾声厉色地斥责了刘墉,直接命他出了宫门就去跳河自尽。
此话一出,周围随侍的人们都惊出了一身冷汗。毕竟天子一言九鼎,既然是皇帝下令让你自尽,又有谁敢不遵从呢?
但刘墉却不慌不忙,甚至还坦然自若的跪下谢恩,接了乾隆皇帝的旨意后便堂而皇之的出宫去了。
回家洗澡,原是两全之策
刘墉回到家中,将皇帝的旨意告诉了府里一干人等。顿时,全府上下惊慌失措,大家无不感伤伴君如伴虎,一不留神就有性命之虞。
刘墉的夫人更是哭哭啼啼,大有要同他一起跳河自尽的架势。
但刘墉却像个没事人一般,还让夫人替他准备一桶热水,自己要好好地沐浴一番。
原来,刘墉心知乾隆皇帝并不是真的厌恶极了自己,只是不满自己过分耿直的性子,想要借此机会告诫自己谨言慎行。
而乾隆皇帝此刻冷静下来,在宫里也是愁眉苦脸的。他只是一时气昏了头才说出命刘墉跳河自尽的话,却也并不想真的要了刘墉的性命。
如果刘墉真的跳河自尽了,那自己逼死忠臣的话传出去,岂不是有损明君形象吗?
刘府这边已经备好了热水,只见刘墉像没事人一般舒舒服服地泡了个澡,继而才不慌不忙地穿上衣服出去。
但他却并没有擦干头发,而是顶着一头乱糟糟的湿发就往河边赶。在河边站定后,刘墉四下环顾一番,便一个猛子扎到了河里。
他在靠近岸边的浅水区扑腾了几下,把自己浑身上下弄得湿淋淋的,然后便上了岸,直直地往皇宫方向奔去。
刘墉站在乾隆皇帝面前时,衣服下摆还在不停地往下滴水。
乾隆皇帝眼见刘墉还好端端地站在自己眼前,心中的大石头落了地。但面上还是端出了一副不满的样子,质问刘墉为何抗旨不遵没有跳河自尽。
但刘墉却谦卑地回复,称自己恪守君臣本分,已经跳河了。这不,浑身上下还是湿透的。至于自己为何还活在世上,则是因为自己在河底的一番奇遇。
刘墉说,自己在水下遇到了先贤,先贤责问自己知不知道这番跳河自尽之举,看似忠君,实则是将陛下置于水深火热之中。
如果自己真的因皇帝的一番话就跳河自尽,世人又该怎么看待皇上,岂不是辱没了皇帝的一世英名?
刘墉称自己一听此言幡然醒悟,自己丢了性命事小,有损皇帝声名威信事大,故而才游上了岸。
这一番话说的可是极为妥帖,既全了君臣之礼,又照顾了乾隆的颜面,让乾隆帝心里很是满意。而这段君臣之间的小插曲,自然也就揭过不提了。
这可正是刘墉为人为官的高明之处了,虽然秉性刚正,却也懂得揣摩圣心。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他才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朝局中屹立不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