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守江山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开国功臣的去留问题。历代的开国功臣都是没有好下场的,开国皇帝为了巩固地位,怎么会允许建国之初有威胁自己地位的势力存在呢?找借口杀掉还来不及,更别说心宽到为他们封地,加官进爵了。俗话说,斩草要除根。很多开国皇帝,对于开国大臣的去留,采取的态度也都是如此。当然也有重情义的皇帝。赵匡胤则是其中的一位。
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是通过陈桥事变才登上历史舞台的,对于五代十国的混乱,他是了解的。对于自己的皇位是怎么得来的,他更是深知不疑。赵匡胤能成为一个国家的开国皇帝,能力自然是庸无质疑的,但就这么找个理由杀掉曾经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兄弟,他是真的有些做不到。面对江山和兄弟,他只能选一个,所以才有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史学家对他的这一行为也是十分佩服,但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时,却漏掉了一个人,以至于十五年后,此人造反称帝,夺了他的皇位。
赵匡胤最初在实行“杯酒释兵权”时,也不是突然之间就实行了,而是采取了慢慢来的态度。经历过五代十国的混乱,想造反就造反,对于手握兵权的人,即使是当了皇帝的赵匡胤也不敢胡来。于是,在公元前九百六十一年的一天,赵匡胤就上演了一出好戏,那就是杯酒释兵权。刚开始,赵匡胤只是借着酒劲说自己每天过得都不安心,时常担心有人篡夺皇位,随后就示意那些手握兵权的人,辞官养老。
皇帝都这么说了,做大臣的自然不好再说,权利再迷惑人心,性命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也是有家人的,硬来不会有好果子吃的。于是,第二天那些大臣陆续将手中的兵权交了出来。这一时期的宋太祖可谓是掌握了绝对的兵权,此时的天下就是他一个人的天下,但外人好防,家贼难防。赵匡胤有一个弟弟,他叫赵光义,是个野心家。赵匡胤对于这个弟弟也是没有丝毫设防,反而时常提拔他。时间久了,赵光义的权力一度超过了当朝宰相的权力。
等到赵匡胤后悔,也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为时已晚了,很快就发生了斧声烛影事件。弟弟赵光义杀了哥哥赵匡胤,谋朝篡位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不小心漏掉一人,15年后此人造反称帝!历史上,两兄弟因为皇位反目成仇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在古代出现“斩草除根”,“株连九族”这样的极端例子,就不难理解了,毕竟资源就那么多,皇位却只有一个,这也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