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出身贫苦的孤女,先嫁银匠后嫁皇帝,差点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出身贫苦的孤女,先嫁银匠后嫁皇帝,差点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888 更新时间:2024/2/6 18:23:18

端拱元年,宋太宗赵光义听说了一件令他十分愤怒的事情。皇三子赵恒的乳母找人向他告状说,赵恒竟然和蜀地来京城的一个女子好上了。而且,这个女子,只是街头击鼗、唱鼓儿词为生的,更是传闻她是有夫之妇。

赵光义又羞又愤,核实了这个情况大体属实后,立即做出两个决定:一是加封已经十七岁的赵恒为襄王,并指定与功臣潘美的第八女潘氏成婚;二是命令赵恒,立即将那个蜀地女子赶出京城。

因为当时传播消息速度较慢,又涉及到皇家隐私,所以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然而,这位蜀地女子到底有什么魅力,倾倒了一位皇子呢?这位女子叫做刘娥,是蜀地一位贫苦女子。据说她的父亲还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刺史,可惜那只不过是后来为了抬高身价而篡改的历史。

当时的情况是,刘娥出身于贫寒之家,父亲早早去世,她寄养在外祖母家中。因为实在过不下去了,外祖母的家人们将她卖给一位银匠龚美,而且还是当妾。龚美的妻子十分好妒忌,刘娥长得美丽,又得宠爱,自然遭到了许多刁难。

后来,龚美要北上京城谋生,本来准备只身前往,可刘娥不愿意留在家里陪着龚美的妻子,极力央求,这才来到了汴京,也来到传奇开始的地方。

当时的赵恒,尚未婚配,虽然被封为襄王,却因为上面还有两个长兄,根本没有继位的可能。这样的闲散王爷,过着斗鸡走狗的生活。他的身边不乏阿谀谄媚之辈,在街头找到了卖艺的刘娥,并将其接入王府之中。

进入王府是做什么,大家都很清楚,刘娥的丈夫龚美也很清楚。但他立即认清了形势,自动放弃了这段姻缘。甚至在后来,他还改姓刘,叫做刘美,谎称是刘娥的哥哥,还取得了一段富贵前程。这当然是后话,当前最要紧的,就是因为襄王赵恒的乳母,因为看不起刘娥的出身,愤然向太宗告状,所以引起了本文开篇的那一幕。

对于宋太宗来说,他以为给儿子找了一房媳妇,还将刘娥赶出京城,就能让儿子收心。然而,对于赵恒来说,他对刘娥的感情太深,以至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虽然将刘娥送出王府,却偷偷藏在王宫指挥使张耆,并未送出京城。而且,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赵恒依然偷偷摸摸与刘娥私会。

这十五年时间,围绕着赵恒,发生了许多大事。首先是他的妻子潘氏去世,宋太宗又在当年将另一位开国功臣郭守文的女儿赐婚给他。其次,随着宋太宗的长子发疯,次子突然去世,赵恒竟然成为了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并且被立为太子。最后,宋太宗驾崩,赵恒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宋朝第三位皇帝,即历史上的宋真宗

尽管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尽管世事变化无常,唯一不变的,却是赵恒与刘娥的感情。赵恒当上皇帝后,立即将刘娥接入宫中,并且封为美人。虽然这只是四品嫔妃,但因为前面众多妃嫔位置空缺,实际上后宫之中,刘娥的地位是仅次于郭皇后之下的,比原本王府的侍妾、五品才人杨氏还要高。

此时,刘娥已经三十六岁了,已经不是美貌如花的年纪,但是宋真宗对她依然是一往情深。刘娥这些年,也并非在当金丝雀,她刻苦研习琴棋书画,早已经才华出众,焕然一新。此时的刘娥,甚至可以为宋真宗出谋划策,让皇帝更离不开她。

在景德四年,宋真宗的第二任妻子郭皇后去世。虽然赵恒很尊重她,也为她举行了隆重的丧礼,但他立即想到应该让刘娥当上新皇后。此时的反对之声不是一般的大,因为灵敏的朝臣,早就得知刘娥的过往,他们能忍受刘娥成为宠妃,却看不得她母仪天下。但是,宋真宗采取果决的态度,甚至配合刘娥演戏,将宫人李氏所生的儿子,作为刘娥的杰作,这也是“狸猫换太子”的原型。

最后,刘娥还是当上了皇后,并且在宋真宗驾崩后,带着宋仁宗听政,成为了宋朝第一个摄政的太后。她当政时期,政治清明,边境安定,史家评价很高。她的权势也很大,甚至有不少人劝她学习武则天,自己当皇帝。刘娥不是没有动摇过,她在临终前甚至提出要穿一穿皇帝的衮服。但出于对宋真宗的爱,她最终没有踏出那一步,放弃了成为了第二个武则天,第二个女皇帝的机会。

更多文章

  • 杜牧狂言索取同僚的歌姬,自觉失态后,写下这首诗自圆其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杜牧最著名十首诗,杜牧资料,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

    大和九年的京城,官员们正在举行一场聚会,这是曾经的兵部尚书,现在赋闲在家的李愿所发起的。本来,李愿家财万贯,声色犬马,过着富足无忧的生活,经常也宴请当时的官员和社会名士。但这次聚会,气氛却比较尴尬,因为席间来了一个不速之客。这个不请自来之人,就是在当时和后世都非常出名的大诗人杜牧。和当时许多文人一样

  • 商汤有伊尹,周武有姜子牙,大禹靠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商汤为啥拜伊尹为师,商汤和伊尹简介,上下五千年商汤和伊尹

    商汤和周武各有自己的大军师、大智囊,那么夏朝的实际开创者大禹又是靠着谁兴起的呢?首先说明一下,现在的史学家们基本统一意见,定启为夏朝的开国君主,但是,启的所有权利和威望均来自其父亲大禹,所以我们只讨论夏朝的实际开创者大禹的重要辅佐者,而不讨论形势上开创者启的辅助者。大禹驾崩后,本来是把帝为禅让给益,

  • 周武王死后,新王为什么要周公辅佐他,而不是用姜太公来辅政?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周武王死后为何不是姜太公辅政,周武王和周公是什么关系,周武王对后世的影响

    周公解梦,其中周公,也是周朝那个周公。姜太公名吕尚,而周公,却是周公旦,名姬旦,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如此关系,确实是挺近的,武王伐纣的时候,周公旦不过也就二十来岁,正当壮年,正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好时机。姜太公,辅佐周文王的时候已经是花甲老者,而在武王伐纣的时候,姜太公已经是耄耋老

  • 黄帝为何叫“黄帝”?甲骨文给出一种解读,或许更接近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甲骨文中有黄帝吗,黄帝是象形文字还是甲骨文,甲骨文是轩辕黄帝发明的吗

    然而,司马迁的解释显然苍白无力:首先,除了黄帝以颜色命名之外,五帝之中其他四帝都与颜色无关,又何来五德相胜;其次,五德相胜学是战国晚期邹衍创立的,而早在邹衍之前的春秋晚期,文献上就已经提到“黄帝”;第三,秦汉时皇帝衣服不崇尚黄色,民间也没有尚黄的习俗,考古显示新石器至秦汉时,中国崇尚的是黑色或红色。

  • 纣王五大战神,袁洪、张奎上榜,头一位连元始天尊都要敬他三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纣王十大猛将排名,张奎和袁洪谁厉害,张奎袁洪

    TOP5?袁洪。说白了他就是个猴妖,与他同样大名鼎鼎的,可能就是孙悟空了。由于他本人道行高深、战力超群,再加上率着梅山七怪,为此受到了纣王的倚重。甚至连女娲娘娘都表示,杨戬都不是他的对手。不过他单打独斗尚可,领兵统将就实在是差强人意,最终也被姜子牙各个击破。即使沦为了阶下囚,姜子牙也对他无计可施,最

  •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真实面目,司马迁为什么要骗我们?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司马迁对周幽王的评价,周幽王与司马迁关系

    而烽火戏诸侯的主角周幽王和他的宠妃褒姒也就成了昏君和祸国殃民的尤物的典型了。但这个明确记载在历史上的烽火戏诸侯可能并不存在,很有可能就是后人编造的一个故事,那事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看一下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吧!攻打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献出褒姒乞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很是宠

  • 专家勘察罕见古墓,揭晓妲己不为人知的一面,她被世人冤枉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妲己古墓容貌复原图,妲己个人图片,妲己墓

    “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用这句话来描述《封神演义》中纣王再合适不过。纣王被一个叫做妲己的美人迷惑,殊不知这位“爱妃”竟然是一个狐狸精,她是女娲娘娘派来惩罚纣王对她的不敬,如今已经成为我国非常经典的神话传说。妲己在进入朝廷之后,日夜与纣王相伴,原本挺有作为的纣王很快就陷入了妲己的温柔乡,逐渐成为一

  • 《大秦赋》祖上兴周,子孙亡周,主宰周朝兴亡的家族不姓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大秦灭亡时嬴氏宗族去哪了,大秦赋讲述战国历史,大秦王朝前面的周朝

    嬴异人(辛柏青饰演)回到秦国之后便建立了不世之功。为了解秦军伊阙之围,嬴异人代父监军,直扑洛邑夺取王畿。举天子旗号,合五国之兵伐秦的周赧王因来不及回援,不得不与秦国和谈并接受“割让三十六座城邑、土地及人口”的条件。虽然,周赧王仍可居住洛邑。但是建国800年之久的周朝,至此已经名存实亡。表面上,周朝是

  • 历史上的西王母真的存在吗?她和周穆王之间竟还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周穆王与西王母的故事发生在哪里,西王母和周穆王有孩子吗,西王母与周穆王什么关系

    《穆天子传》主要是记录了周穆王西巡时的一段历史,在《穆天子传》中称西王母为“帝女”,除此之外还提到:甲午,天子西征,乃绝隃之关隥……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这是说在甲午这一天,周天子开始西征,翻越了雁门山的关隘……癸亥日的这一天,天子到达了西王母之国。所谓雁门山的关隘在山西代县,也就是说,周穆王是从山

  • 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秦始皇,谁的成就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惠文王与秦始皇,秦孝公和秦昭襄王谁厉害,秦始皇和秦孝公谁功绩大

    《过秦论》中所说的“奋六世之余烈”,便是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位秦国君主(六世)。之后国君之位传到秦始皇时,发扬之前六代先祖积累的功业,最终用武力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那么七位秦国君主中,谁的成就和功绩最大呢?首先可以排除秦武王、秦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