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和汉朝有两个非常一致的特点:以关中之地为根基,覆灭天下诸侯,从而建立大一统王朝。关中之地以外的诸侯们就没占到过便宜,即使取胜也不能将其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古代战争步入城池攻防的阶段,以一座坚城、一座雄关,能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齐国名将田单,据守即墨一城,同为名将的乐毅强攻不克,硬生生拖了五年时间,之后以此为根据地挽救濒临亡国的齐国,大破燕军,收复七十余座城池;若不是即墨为坚城,齐国早提前数十年退出历史舞台,田单也不可能在战国史和军事史上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下面,笔者隆重介绍一下关中地。
[var1]
《史记·秦始皇本纪》后文记有这么一段话:“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秦国土地,也就是关中靠着山、环着河,是地势险固之地,形成一个四面都有屏障和要塞的国家。司马迁接着写到:“自缪公以来,至於秦王,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於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
关中地区的无敌防守
从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到建立秦朝的秦始皇嬴政,二十余代君主,常常能称雄于众诸侯。是因为他们代代都很贤能吗?不是的,是秦国的地理形势导致的。天下诸侯曾经齐心协力进攻过秦国,能臣治国、名将打仗,但还是被秦国险峻的地形所困阻,而不得前进半步。即便后来秦国敞开关隘大门,引诱六国之兵深入作战,最后也落得个败逃下场,这难道是军队不强、谋略不高明的原因吗?不是啊,这是地形缘故导致的。秦国将小乡镇汇聚成大城市(城市化?),在险要关隘驻军防守,筑高厚的营垒不去作战,用兵马封锁关口。
[var1]
项羽和刘邦皆是楚人,但关中秦人对刘项二人的感官完全不同。汉高祖元年,刘邦应该是第二次踏上关中土地,率先于还在巨鹿的各路诸侯军进入关中。刘邦军至霸上,降尊为秦王的子婴素车白马(旧时办丧事用的车马,代指送葬之意),丝带系在脖子,封好秦始皇帝所用的印玺符节,在襄阳城外一亭子的过道向刘邦投降。但是刘邦麾下的大部分将领都主张杀死秦王以显功绩、扬名于世,刘邦却说:“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子婴被官吏带下去,好生照看,没有为难他。
小施恩惠收获民心
之后刘邦没有贪图享乐,而是将所有重要东西封存好,自己则回到霸上,召集关中的父老豪杰,告诉他们自己的统治规矩:“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相比较历代秦军的严刑峻法,刘邦这一套不要太轻松,所以小施恩惠,就轻轻松松得到了关中秦人的心。之后秦人纷纷拿出牛羊酒食来招待刘邦军,刘邦很痛快地拒绝了。秦人知道这事更高兴了,出现“唯恐沛公不为秦王”的奇特景象。
[var1]
这时,关中秦人一大半倾心于刘邦的统治,不再想要其他人统治自己了。可是当项羽破关而入且鸿门宴事毕,项羽全军实施杀光、烧光、抢光的政策,咸阳附近的珍宝、财物、女人等被全数掠夺,花费天下数以万计的巨木建造成的咸阳宫殿亭台、栈道等,被项羽泄愤般的毁灭殆尽,若是遗留给汉朝,恐怕不只是刘邦会开怀大笑,后世许多人都会感到兴奋。项羽好似一个破坏神,所到之处,无不摧毁;秦人虽然恐惧、失望和愤怒,但根本不敢反抗。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两相对比,秦人的心彻底跟刘邦走了。
[var1]
这为后来汉军出巴蜀攻略关中地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还为日后统治关中、逐鹿天下奠定下了雄厚的人心基础。刘邦得之,项羽失之,天下亦然。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