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国渠:本为疲秦之策,为何弄巧成拙让秦国沃野千里的?

郑国渠:本为疲秦之策,为何弄巧成拙让秦国沃野千里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124 更新时间:2024/1/22 23:34:01

[var1]

关中平原的崛起,郑国渠功不可没,那么,这个伟大的工程到底是如何修建的呢?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

孱弱韩国计划谋秦

战国末期,秦国经过六代君主的多次变法和扩张,坐稳了第一强国的宝座,随着国力不断加强,秦国加快了兼并天下的步伐。

韩国距离秦国东部最近,面对秦国的扩张,孱弱到不堪一击的韩国随时可能被吞并,面对这种危机,韩国想了许多方法来对抗,但都落败。

[var1]

公元前293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的通道,大将白起率军大破韩魏24万联军,夺取了魏国数城以及韩国安邑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导致韩魏两国割地求和。

此战之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公元前291年到公元前247年,秦国数次攻取韩国重镇,韩国在强秦的威胁之下,都城数次迁移,濒临亡国的边缘。

走投无路的韩恒惠,采取了一个看似合理但十分拙劣的计策:派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郑国为间谍,以发展农业为借口,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之间修建一条大型的灌溉渠道,实际目的是为了消耗秦国的人力和财力,拖垮秦国,让韩国得以喘息。

[var1]

这便是《史记·河渠书》中的记载:“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

谋秦之策顺利进行

也许你会问,秦国如此强大,君王都是一代枭雄,怎么会被如此拙劣的计策欺骗呢?

春秋战国之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人才流动的黄金时期,秦国更是注重对优秀人才的引进,郑国这样的顶级专家秦国自然不会拒之门外。

取得秦王君臣的初步信任后,郑国便开始实施具体计划,他提到,水利工程不仅可以减轻水害,还可以引水灌溉农田,增加粮食产量,秦国主要问题是缺水,如果修建一条大型的引水灌渠,必定可以成倍地提高粮食产量,进一步壮大秦国的实力。

[var1]

关中地区作为秦国的故地,降水量稀少,由于缺乏大型的水利设施,农作物的生长全靠自然降水,但一遇到旱灾便束手无策。

当时成都平原因为都江堰的修建成为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主战场在北方的秦国需要花费较高的运输成本从川西运送粮草,对国家的财政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秦国早有让不之地的关中通过水利灌溉成为良田的打算,再加上顶尖人才郑国有理有据的分析,吕不韦和秦王都欣然同意,决定开始修建水渠。

郑国渠于秦王政元年开始修建,用时十年才竣工,这十年间,秦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征用了10万劳役,导致关中百姓叫苦连天。

[var1]

秦国的征伐之路变缓,到秦王政十七年灭韩之前,秦国只进攻过韩国一次,可见,疲秦之策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疲秦之策助强国

那么,这个耗费无数人心力的工程为什么没有如韩恒惠王所想彻底拖垮秦国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韩国小看了秦王嬴政的魄力。面对秦国内忧外患的局势,秦王政卧薪尝胆八年,于公元240年以雷厉风行的手段掌握朝政,他的心智能力自然不是常人能比的。

[var1]

其次,韩国也小看了郑国的聪明才智,过分地信任这个“间谍”。《汉书·沟洫志》记载,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之下要杀郑国,郑国面对盛怒的秦王毫无惧色:“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即虽然我是韩国的间谍,但却为你们秦国修建了造福万代的工程,我能为为韩国延缓几年的灭亡时间,又为何不能给您创立万世功名呢?

心怀天下的秦王认为十分有道理,便继续任用他督建工程,最终使四万多顷荒地变成肥沃良田,解决了秦国的粮食问题。

[var1]

最后的原因便是韩王小看了秦国的国力,虽然当时的秦国政局不稳,但仍是第一强国,拥有沃野千里的属地,秦军东征也攻占了许多土地。

多年的积累让秦国有能力去修建郑国渠,即使耗费数万劳力,千万财富,也无法触及秦国的底线,只能让秦国的出征之路暂缓,不能动其根本。

郑国渠西引泾水向东引入洛水,从西向东全长300余里,使得关中平原形成了一道完善的水利灌溉网,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增加了土质肥力,使得一向贫瘠的关中农业迅速发达,变得庶甲天下。

[var1]

这一工程补足了秦国的唯一短板,直接提升了秦国的财政实力,关中成为了秦国的“衣食之源”,直接支持了秦国吞并六国的战争。

即使到了现在,郑国渠对当地的农业依旧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断为关中地区人民的发展创造自己的价值。

以疲秦之策始,以强秦之策终的“郑国渠”由于韩国的考虑不周,最终只能作茧自缚。

[var1]

郑国渠成为历史上著名工程的同时,也成为了韩恒惠王的耻辱柱,更成为了秦王嬴政的一大功绩之一。

韩王这个看似成功而又没有成功的计策也成为了他在历史上做的唯一一个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谋划,即使后人如何批判韩王拙劣的谋略,也不得不认同郑国渠千百年的伟大意义。

更多文章

  • 荆轲行刺秦始皇时,为何秦国满朝文武外加侍卫,无一人敢上前救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荆轲刺杀秦始皇,秦始皇与荆轲的恩怨,荆轲刺秦王是秦始皇故意的吗

    荆轲是卫国,喜欢读书和击剑,曾和战国末期的剑客盖聂讨论剑术,但两人谈不到一块,后来荆轲就游历到了燕国,并被燕国隐士田光引荐给燕太子丹,荆轲为了刺杀秦始皇,向燕太子丹提了两个条件,一个是要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另一个就是燕国的督亢地图,最终荆轲以燕国向秦国献出这两个物品为名以使者身份出使秦国,秦始皇在

  • 为何最后是秦国一统天下?这三件东西,本不该出现在2000年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国一统天下全过程,五六十年代秦国能统一天下吗,秦国一统天下的真实故事

    [var1]第一大利器:秦剑。秦国的剑也是青铜剑,但与六国不同的是,秦剑比对手的剑长出近30厘米。中原的剑最先出现时只有二三十厘米,春秋战国时期,长度普遍达到五六十厘米左右。战国晚期,一些剑超出了70厘米,达到了75、76厘米。而关中秦剑则更上新台阶,超过了80厘米,最长者达到95厘米。[var1]

  • 吕不韦为何是相邦而非丞相,相邦与丞相有何区别,原来是不同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吕不韦为什么身为国相,吕不韦是怎么成为丞相的,吕不韦是如何当上宰相的

    《周礼秋官司仪》: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后来“相”逐渐演变为百官之长,最早是在韩、赵、魏等三晋诸侯使用,然后相这官职在中原诸侯国开始普遍使用,而且是辅佐国君的百官之首,比如说《荀子》就有关于相的记载:《荀子王霸》: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事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

  • 中国历史上的白人政权,存在118年,将赵国一分为二被赵雍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除了鬼方外,还有月氏也是白种人,月氏存在的时间很长,从公元前二世纪被匈奴人所击败后,月氏分裂为大小月氏,远走西方,后来月氏人的后代建立了贵霜帝国,他们使用的语言是印欧语系,还包括后来的吐火罗人和栗特人都被认为是月氏人的后裔,但月氏一直在华夏以外的地方生存,离华夏政权很远,也没有与华夏发生过大规模战争

  • 楚幽王到底是春申君还是楚考烈王儿子,真敢把怀孕女子进献楚王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楚幽王是春申君儿子吗,楚幽王简历,楚厉王和楚幽王关系

    春申君宠信了李园的妹妹李环,没多久李环就怀孕了,后来,李园知道了,找春申君商量把自己的妹妹献给楚考烈王,如果将来生了个儿子,这个儿子可就是未来的楚王,而且还是春申君的儿子,这事对春申君、李园、李环都有好处。于是春申君同意了,就把李环进献给楚考烈王,楚考烈王很高兴,非常宠信这个叫李环的女子,公元前26

  • 《史记》说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又说是秦庄襄王之子,到底哪个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史记里说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秦始皇是嬴异人还是吕不韦之子,正史上秦始皇和吕不韦

    同时,司马迁又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了吕不韦有个叫赵姬的怀孕姬妾,被当时在赵国担任质子的子楚所看中,子楚向吕不韦请求赐给此女,吕不韦虽然生气,但还是同意了,把怀了孕的赵姬赐给子楚,十个月(或者十二个月)后,赵姬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于是赵姬就被子楚立为夫人。[var1]《

  • 战国七雄都城是哪,是现在什么地方,有一国居然前后有过八个都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国七雄在今天的哪些省,战国七雄的都城分别在哪,战国七雄的首都有哪七个

    战国七雄就是指战国晚期华夏最强大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秦国、韩国、赵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这些诸侯国大多是跟随周朝建立分封后开始存在的,只不过有些诸侯国分封建立得早,比如齐国、燕国,有些诸侯国分封建立得晚,比如秦国、楚国。接下来聊一聊战国七雄曾经的都城在哪里?他们的都城是今天的什么地方?[va

  • 周昭王三次南征目的是什么,与楚国有何关系,为何连命都丢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周昭王三次南征伐楚,周昭王为什么能南征,周昭王为什么要灭楚国

    如果说成康之治时期主要是稳定商朝遗民和东征淮夷,那周昭王时期主要就是南征,周昭王在位19年,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周昭王有过三次南征:1)第一次南征时间是在周昭王十六年,大概是公元前985年,周昭王在成周(河南洛阳)集结军队并出发,除了周王室的军队,此外还有诸侯国的军队跟随一起南征,周昭王先带着军队

  • 战国七雄的赵国都能打败匈奴,为何统一的汉朝却与匈奴消耗上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国抗击匈奴秦国支援,赵国和匈奴历史战绩,赵国打败过匈奴吗

    由于华夏族历来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原则,因此在春秋时期,尽管中原大地内斗不断,但是自齐桓公以来,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华夏所有诸侯国一致对外,这是最早的“安内必先攘外”,先打击异族,诸侯国之间再来解决纠纷,而当时匈奴族的前身一直是处于被华夏族打击的范围之内。到了战国末期,中原诸侯国之间的

  • 长平之战后赵国还生存40年,为何能歼灭20万秦军10万匈奴兵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长平之战后赵国歼灭30万秦军,长平之战秦军为什么能包围赵军,长平之战后赵国变化图

    长平之战是赵国与秦国全面战争的一个经典之战,双方在此战中投入的兵力近100万人,用于后勤运输和保障的人力至少是200万以上,仅长平一战,赵国在战死沙场的士兵加上后来被白起坑杀的士兵合计超过了45万人,要知道当时赵国整个国家的人口也不过四五百万人,十分之一的青壮年男子都在长平一战中损失,这是赵国举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