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朝的井田制是怎样的?它对周朝的统治有哪些利与弊

周朝的井田制是怎样的?它对周朝的统治有哪些利与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54 更新时间:2024/1/5 11:25:04

周朝距今已有3000年,那时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所谓民以食为天,人民以耕种为业,自给自足,繁衍生息。据说周朝实行的是井田制,这种制度盛行于西周时代,直到东周的战国时期,井田制才逐渐被废止。但在周朝几百年的统治中,井田制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其中有利也有弊。要了解井田制,首先还要从周朝的经济特点说起。

周朝的经济特点

1、上古时期的经济状况

根据现代考古发现,上古时期的人类居无定所,以游猎生活为主,慢慢形成了很多小的部落。后来这些部落从游牧变为定居,临河而居的人群逐渐转向畜牧。在内陆定居的人群则转向农耕。

我国先民也不例外,比如《周易》记载:“伏羲……做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可见伏羲之时,尚属渔猎时期。而后来伏羲氏没落,神农氏兴起,那时的人们“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由此转向农耕社会。在漫长的实践劳作中,农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成为最主要的经济形态。

2、周朝的农业发展

到了商朝时期,农业已经颇具规模,商朝人以务农为主,畜牧业居其次。武王伐纣以后,周朝沿袭了商朝的经济形态,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周朝的农业也渐趋发达。据《诗经·生民》记载:“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周朝时所产的粮食不仅满足食用需求,而且还要被用来作祭祀时的祭品,可见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规模了。但与现在不同,古时耕种没有机械工具,全凭耕牛和人力。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如此,要想增产增收,就必须要有一定之规。由此,井田制的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略述周朝的井田制

最初的农耕是没有疆界的,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国家体制越来越完善,所谓“人不群则不能胜物”,后来统治阶层开始分配土地给不同阶层的人,比如依照家族人口多寡来分配,或者按照地位尊卑来分配等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正如《礼记》所说:“男有分,女有归”。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周朝的井田制就是一种分配土地的制度。

1、周朝井田制是什么样的?

所谓井田制,《孟子》中有详细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简言之,就是将一块田地分为九个方形区域,正如“井”字一样。比如总计有900亩田,每个区域100亩,共有8户人家负责耕种。中间的100亩是公田,由8户人家共同打理,产出粮食全部归公。剩余的8块田地为私田,分别归8户人家所有,私田的收入归农户自己。另外,公田又划分为耕地和居所,其中20亩是农户居住的地方,其余80亩才是耕地。

井田制不仅是一种农耕制度,也是构成整个农业社会的基础环节。如上所说,这八户人家即为一井。又据《周礼》记载:“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也就是说三十二家构成了一个“邑”,也叫一里。当然另有一种说法,是九井为邑,即七十二户为一“邑”。但形制大体相似。以此类推,乃至于郡县都城,均有定制。而这一切的基础正是井田制,由此可见这种制度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井田制还与周朝的政治息息相关。比如诸侯和官员的等级和官俸,都是依据井田制而设。众所周知,西周采用分封制,周王是天下共主,王室以土地分封各诸侯国,诸侯亦可将土地赐给卿大夫。无论是周王室的土地,还是诸侯国的土地,都是采用井田制运作的。这些土地只可享用,而禁止买卖。所以,土地真正的所有者是周王,通过井田制,王室可以奖惩予夺,这样就构筑起了周朝的政治体系。

2、井田制对周朝文化的影响

随着井田制的实行,农事耕种渐有秩序,由此形成了以农耕为背景的文化特色。比如《何注公羊传》载:“一里八十户……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选其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所谓里正,也就是后世沿用的里长,父老一词更是沿用至今。又如《汉书·食货志》载:“出民,里胥平旦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 可见当时一里之中,有年长的里正两名,农夫出门劳作,二位父老坐于屋内,或诘责督促,或课读子弟,这也是后来私塾的来历。

此外,井田制倡导协作劳动,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扶老携幼,邻里互助的风俗特点。比如《汉书》记载:“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由于私田有分工,公田有协作,居所又聚在一处,因此大家皆愿彼此照应,互相救助。我们现在仍常说“远亲不如近邻”,皆是受到古代农耕时期的民俗影响。通过这些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想见周朝农村社会的大概轮廓,由此可见井田制的产生有其必然的因素,但它在实行过程中也并非尽善尽美,而是有利有弊的。

井田制的利与弊

1、井田制的有利之处

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关于井田制的优点,也要分多个角度来谈,毕竟不同阶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对于统治阶层来说,井田制巩固了王室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因为公田所占用的土地往往是优等田,也即是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这就保证了公田的产出比较稳定。另外,井田制保障了贡赋的充足,例如《史记》载:“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於周,如成康之时。”周天子分封土地给诸侯,诸侯便须向周室纳贡,而诸侯之所以能够按期纳贡,井田制显然是最有利的保障。

而对于农夫来说,井田制也有很多益处。首先,一井之民,聚居一处,这些人互为邻里,劳作于私田和公田之间。凡有了某项技术,很快便可在公田中传播开来。这样就促进了农业的进步。农具的使用便得益于此,周朝设有随人的官职,负责教民耕作方法,使用农具等,例如《周礼》载:“以兴耡利萌。”此外,井田制倡导集体劳作,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两人一耦,作息规律。如此便大大提高了效率,如《诗经》中这样描述周朝田间的景象:“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耕,徂隰徂畛。”可见当时农田一片生机。

2、井田制的弊端

凡事有一利则有一弊,这也是自然之理。井田制同样也有很多弊端,首先是农业规模扩大以后,人口迅速增加,这样便需要开拓更多的土地来分配,但古代的技术条件有限,更兼地形不一,适于耕种的平整土地为数不多,崎岖山地又难以尽情利用。渐渐的人多田少,周代的农田虽然是按户分配,但林业山泽却是共有的,如《孟子》:“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由于个人开垦荒地,比较随意,不需要统一规划 ,因此要便利很多,由此很多人便自行开发土地,自耕自种。不再受井田制度的限制。

其次,开垦新地的农民渐增,这些私田不受辖制,产出全归私有,无需交公。因此私田越来越多,原先的土地便渐渐荒废。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君便将田间空地加以利用,所谓“开阡陌”,如《商君列传》:“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即是此意。但这些田间空地,在井田制中是作地界标记作用的,如《孟子》:“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可见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弊端显现,井田制已经遭到了破坏。渐渐地侵占耕地,土地兼并等事也陆续出现。既如此,公田产出不足,诸侯国为了维持统治,便推行赋税改制,无论公田和私田,一律纳税。商鞅变法之后,井田制便告消亡了。

总结:

综上所述,周朝能够延续近800年,无论政治还是经济方面,井田制都功不可没。有人说井田制是古代的公有制,但也有观点认为它仍属私有。但不论如何,它为诸侯国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收入,继而维护了王室的政治稳定。老百姓也能够各安其业,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农业确是最本分的劳作。但由于后期缺少辖制,人心浮动,终至消亡。而赖以维系的周朝政治体系,也因之渐趋势微。到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诸侯国强弱对立,征伐不断。周天子这个天下共主,已经是名存实亡。因此周朝国祚几百年,与井田制的兴衰实在密不可分。

参考资料:《周礼》《史记》《汉书》《公羊传》《孟子》《诗经》

更多文章

  • 世袭制王朝:夏朝的崛起与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前言:夏朝是中国历史第一个有记录的世袭制国家,它的出现打破以往禅让制,是中国古代“家天下”的开始。夏王朝之后的近4000年里,这种同宗同姓世袭制的国家形式被延续下来,成为中国古代同一朝代中王位继承的唯一方式。历史性的转折1、夏朝的建立禹是夏朝的建立者,姒姓,夏后氏,为远古黄帝一脉后裔。相传上古时期大

  • 武将单挑真能决定战争胜负吗?能,不过是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周朝武将实力排名,历史上真正的周朝武将,周朝时期武将

    (看看李元霸这两柄大得夸张的锤子,《说唐》里士兵彻底沦为了吃瓜群众,完全看武将的个人发挥)如果说三国和水浒还有些良心,什么《隋唐演义》就完全没了下限。比如说《说唐》里天下第一好汉李元霸,这人手持擂鼓瓮金锤,单锤重400斤,双锤重800斤!胯下一匹万里去宝马,日行一万夜走八千,这是什么速度?一天12个

  • 武王伐纣时,纣王只在牧野败了一仗,为何就放弃抵抗、匆匆自尽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曾经,在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利簋。这件利簋上镌刻的铭文,经过专家翻译之后,震动史学界。因为,上面的铭文佐证了武王伐纣时,他在牧野之战中以寡胜多的事。更令人震惊的则是,周武王在甲子日早晨与纣王大军交战,不到一天时间就灭亡了商朝。这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载的“时甲子日昧爽,

  • 神圣罗马帝国和我国周朝到底有多像,结果都差不多,被诸侯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神圣罗马帝国与罗马关系,周朝和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经历了哪些朝代

    神圣罗马帝国的前身是中法兰克王国。这个王国是从查理帝国中分裂出去的。查理曼大帝建立了查理曼帝国,不过他死后,帝国开始内乱。843年,根据《凡尔登和约》,帝国分裂为三部分,分别是东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962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后腓特烈一世改国名为神

  • 《封神演义》苏妲己魅惑纣王毁灭商朝,最后为何还能被封神?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封神苏妲己迷惑纣王,封神演义第一集苏妲己魅惑纣王,封神演义妲己对纣王的态度

    由罗晋、王丽坤以及邓伦饰演的新版《封神演义》正在热播,虽然在剧情上做出了不小的改动,但不管是于和伟饰演的“史上最萌姜子牙”,还好邓伦诠释的“媚过妲己”的狐妖王子虚,都给屏幕外的观众带来了不小的惊喜。该剧主要讲述了商朝末年,昏庸无道的商纣王被狐妖上身的苏妲己迷惑,不理国事导致民生苦不堪言,最终被杨戬、

  • 姜子牙能算到比干挖心之后必死,为何不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姜子牙为什么不救比干,封神演义比干真的被挖心而死吗,比干被挖心后又复活了吗

    姜子牙想要成仙,不想下山,但元始天尊有命令,他也不得不去完成任务!下山无处可去的姜子牙,想到了朝歌的好兄弟宋异人,于是便去投奔他。某一天,姜子牙帮宋异人家里盖房子捉了几个鬼之后,让人看到了他能掐会算的道术神通。于是,姜子牙利用本身特长,开了一家算命的命馆,自此之后,他的日子才算好过了起来!后来,玉石

  • 西周分封时,齐国和鲁国同在山东境内,为何大家都认为鲁国是正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齐国是怎么瓦解鲁国的,齐国与鲁国关系,齐国与鲁国存在多久

    我们先看一下这两个国家的来源。齐国是西周的功臣姜尚姜子牙的封地。姜子牙得到封地之后,迅速平定的周边的少数民族,接着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国力迅速增加。周成王曾在三监之乱后,使召康公命姜太公曰:“东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国由此得到征伐之权,成为大国,建都于

  • 唐朝末期唯一忠于朝廷的节度使,唐朝灭亡后,还坚持为唐朝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晚期节度使分布图,唐朝最著名的节度使叛乱,唐朝末年的各大节度使

    856年,李克用生于神武川之新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他是沙陀部族领袖李国昌的第三子。李克用从小就骁勇善战,李克用十五岁时,李国昌讨伐庞勋。他从军出征,冲锋陷阵均在众将领之前,军中视他为“飞虎子”。平定庞勋后,李国昌受封为振武节度使,李克用受封为云中牙将。这开始了他官宦生涯。黄巢起义的时候,李国昌、李

  • 武则天被推翻后,她的女宰相上官婉儿的这个举动,得到所有人认同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677年,武则天召见了14岁的上官婉儿。当时出题考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是对答如流。武则天非常高兴,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她掌管宫中诏命。之后上官婉儿开始成为武则天心腹。武则天称帝的时候,很多命令多数都上官婉儿写的,所以有人称她为“内舍人”。也有人叫女宰相。可以说在武则天当政时期,上官婉儿地位显赫。不

  • 莫高窟发现《将进酒》原版,下笔之狂令人直叹:再也不喜欢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白将进酒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出土李白的诗,莫高窟将进酒真迹

    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有着近似于神圣的形象。一方面是学界对于他的成就认可,尊他为诗仙。另一方面就是李白的诗词实在是太洒脱了,以至于我们就算背课文的时候,在苦苦纠结之际,似乎都能看到一个白衣飘飘的仙人向我们走来。尤其是李白的经典作品将进酒,那更是包含了李白诗作的精髓,让很多人都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