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头号开国功臣萧何是沛县人,自幼喜欢研读法律,对历代律令制度颇有研究,通过相关的考试后,得以出任当地的主吏掾,由此成为地方重要公务员。主吏掾是县令的高级属官,主管群吏进退、人事任免工作,在县里面的地位、名望非常高,是很多人争相巴结讨好的对象(“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椽。”见《史记·卷五十四》)。
萧何在做主吏掾时,跟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关系很亲密,不仅经常拿钱财救助他,还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使其免于刑罚(“高祖为布衣时,萧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引文同上)。等到秦末农民战争开始后,刘邦为响应陈胜、吴广的号召,便杀死沛县县令起兵,而萧何作为他的首批追随者,跟着他走上征战四方、创建新王朝的历程。
刘邦起兵之初,依附于楚军统帅项梁,并尊奉楚怀王为名义上的主公。等到项梁兵败被杀后,刘邦又与其侄项羽有过一段并肩作战的日子。楚怀王为尽快完成灭秦大业,于是命刘邦、项羽兵分两路伐秦,并约定先入关灭秦者封王,结果刘邦率先进入咸阳,并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时在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月。
当刘邦的军队入城后,看到城内宫殿巍峨、街市繁华的景象时,包括他自己在内,所有的将士都惊呆了,他们不相信人世间竟然还有如此美妙的城市,即使在梦中也从未见到过。于是在片刻的迟疑后,他们便在最原始欲望的驱动下,纷纷冲向皇宫府库、富户之家,去劫掠金银珠宝。就连刘邦自己都忘乎所以,一头扎进秦二世的后宫,在美人堆中去尽情享受。
然而就在将士们大肆抢掠金钱财宝之际,唯独萧何一不贪恋财物,二不迷恋美女,而是急速率军赶赴秦朝的丞相、御史两府,严禁乱兵擅自闯入。随即,萧何命人将两府中收藏的图书、律令进行清查,然后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以留待日后的查用。起初,将士们并不明白萧何为什么要收集这两种“废物”,直到楚汉战争开始后,他们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原来,通过这些图书、档案,使得刘邦能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情况有细致详实的了解,从而为制定大政方针、律令制度和军事计划提供了依据。毫不夸张地讲,若没有这些极为珍贵的的材料,刘邦就好比“睁眼瞎”,想要打赢项羽,简直比登天还难。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见《汉书·卷三十九》。
楚汉战争期间,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关中、辅佐太子刘盈,并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为前线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替刘邦战胜项羽立下汗马功劳。除此之外,萧何最大的功劳便是向刘邦推荐了名将韩信,而刘邦正是依靠他的军事天赋,才得以在战场上逆转对项羽的败局,最终实现消灭西楚、统一天下的目标。
萧何虽然没有在前线立下军功,但因为他在留守、荐才和后勤保障等方面都建有奇功,所以等到刘邦称帝建国、封赏功臣时,便将他的功劳列在首位,不仅让他终身担任丞相或相国的职务,还册封他为酂侯,食邑多达万户,所受荣宠鲜有人能及(“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引文同上)。
西汉建立后,局势并不稳定,因此刘邦经常外出征战,而留守后方的职责依然交给萧何。在此期间,淮阴侯韩信因为对失去职权不满,便试图勾结自立为代王的叛将陈豨,准备在长安城内举兵造反,幸亏萧何提前得知消息,并联合吕后将他铲除,才避免一场大灾祸。事后,刘邦对萧何更加恩宠,不仅加封他的食邑,还给他派了一名都尉、五百名士兵做护卫。
数年后,刘邦驾崩,太子刘盈继位为帝,而萧何依旧担任相国职务。萧何辅佐汉惠帝2年时间,直到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才薨逝,终年65岁。萧何死后,谥号为文终侯,并获得陪葬长陵的待遇。萧何子孙中知名者极多,其中有一支发展成“兰陵萧氏”,并在南北朝时期建立南齐、南梁两大帝国。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