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的战争形态与春秋时期截然不同,主要是以重兵吞噬敌军的有生力量来实现绝对征服,杜绝敌军再次反击的机会,这主要是由于六国诸侯的武装是以地域来划分的,很难驯服效忠于新的领袖,所以战场杀俘虏现象也常有发生。
[var1]
赵军对秦国威胁太大
长平之战,秦军动用了上百万的武装力量来实现灭亡赵国的目标,从军事意图上来讲,秦王给白起那么多人就是为了消耗尽赵国的武装力量,也压根没想过接纳俘虏的事儿,因为赵国对秦国的威胁巨大。
赵国是对秦国统一有重要威胁的国家,也是山东六国中战斗力最强的国家,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也是押上了全部家底,全国的军队包括预备役都送上了战场,就是为了抵御秦国的入侵。但可惜的是赵括一将无能,累及了三军,赵括死后四十万赵军降秦,因为赵军人数太多,白起心生不安,就坑杀了四十万降卒。
如果不歼灭这几十万俘虏,就很有可能给秦国的后院留下一个定时炸弹,不利于秦后续的统一战争,赵国的四十五万大军被歼灭后,赵国的青壮年劳动力寥寥无几,国力衰微,再也无力组织起与秦军的战争了。
[var1]
秦军缺乏足够的粮食
降卒毕竟也是人,几十万俘虏也需要吃饭,但是别忘了秦国的军队人数也不少,加起来一百多万人,这就造成了秦军粮草的极度短缺,而从关中平原运送粮草到赵国最快也需要花费半个月的时间,而且运送的成本也很高,再加上秦国的粮草也不多,还需要继续进行一统天下战争,所以不会花费巨额成本来供养对自己无益的赵国俘虏。
可能有人会说,把赵军俘虏送回秦国搞劳动生产不就一举两得了吗,其实不然。且不说这些俘虏能否真心归顺秦国,就是看管这四十万俘虏的秦军就需要多少人呢?多了对秦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少了的话控制力不足,容易发生兵变,实在是得不偿失。
[var1]
杀敌诛心震慑别国敌人
秦军此举也有向别国军事炫耀的意味,毕竟赵国是东方六国中军力最为强盛的国家,连赵国都遭到了秦的灭国,其他的小国家还没与秦军交战就已经畏敌三分了,也起到了一个不错的警示作用。
当然,这样做收到的效果也不一定就是令别国胆寒,甚至还招致了敌国举国上下的顽强抵抗,就比如楚国,看到秦军的暴行,决定誓死抵抗反而更好地凝聚了楚国的军心民心。总之,秦国收下这四十万赵军降卒并无好处,反而是个烫手山芋,只能以残忍的手段坑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