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段题外话。康熙8岁登基,10岁前就失去了人间至爱——父爱、母爱,完全由祖母抚养和帮助。童年时代的家庭亲情和温暖的缺失令康熙对自己的儿女们充满关怀和慈爱,更希望自己的家庭美满和谐。与此同时,童年即位的康熙在经历内外权臣(以下叫士大夫集团)挟持、背叛,一次次千钧一发,一次次化险为夷。
由此可见,康熙对于士大夫集团的背叛是十分深恶痛绝。两者结合起来,使得康熙坚决不允许他的儿子受士大夫集团的不良影响而生出异心。当然,事情的变化不一定由康熙的意志为转移。当上述情况发生后,康熙往往会采取保护儿子惩罚大臣的做法。大阿哥的舅舅明珠和太子的老丈人索额图都是康熙中前期的上书房大臣,位高权重。二人为了各自争权夺利,一个图谋陷害太子,一个在帮助太子反击之余居然鬼迷心窍的劝太子杀父即位。最后,康熙下令将明珠抄家,本人判处无期徒刑,索额图抄家判刑后不久又被下令处死。对于两个儿子,康熙也只是斥责一通完事。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经过索额图、明珠这一番折腾,大阿哥和太子的矛盾激化。其他的阿哥们也都逐渐长大成人,目睹了大阿哥与太子之间的争斗后不少人也都生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心思,士大夫集团则左右逢源,或攀附一方,或骑墙,这就演化成了康熙中后期九王夺嫡的局面。在第一次废太子前后,实力最大的有以四爷、十三爷一派,八爷、九爷、十爷一派,十四爷势单力孤,暂时投在八爷党。
论实力,八爷党最强,从中央到地方,与士大夫集团中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并且与上书房首席大臣、康熙的舅舅佟国维关系匪浅。在佟国维关照下,八爷在竞选太子的民意测验中遥遥领先于其他阿哥。
但是康熙在想什么呢?因为之前的国内的几件大事让这位英明神武的千古一帝忧心忡忡。黄河泛滥,数以万计的灾民受灾,国库账上的钱仅有50万两,朝廷为了赈灾居然靠江南盐商的募捐才勉强度过灾荒。事后调查国库空虚的原因是因为士大夫集团借贷所致,而追缴又进行的十分艰难,而且从一开始就受到大阿哥、太子、八爷党明里暗里的阻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刑部发生了大清国建国70年来最大的冤案,经过调查,主谋居然是江南盐商,要命的是从地方到中央,居然就瞒着他康熙一个人。而这些盐商居然和八爷党关系匪浅。
经过这几件事,至少释放出一个巨大的信号:皇权和财权正在被士大夫集团利用众皇子间的争斗一点点蚕食。吏治腐败如此,再不加以整治,鳌拜乱政、三藩叛乱的悲剧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同时他更担心萧墙祸起!从小被祖母孝庄抚养长大,这位目睹过清朝初年太祖太宗不立后而引发的险些导致国家分裂的皇太极、多尔衮、豪格争夺皇位斗争的皇太后,康熙对此自然十分了解。
所以,康熙此时需要的是一位既能帮助他稳定朝政又能避免祸起萧墙的继承人。但是,他倾尽一生心血培养的太子胤礽,经过索额图、明珠之争后,已经不再具备这样的能耐,就算硬扶,早晚还要失去。经历过前面几件事,康熙看清了八爷在士大夫集团中确实有很高的人气,但是在审理刑部冤案中,他又明显感觉到八爷和士大夫集团利用刑部冤案相互勾结和利用以壮大各自的实力。这不禁让康熙震惊之余又颇为失望,这才有了“其心可诛”的这句既是气话又是心里话。指望这位“八贤王”当继承人,只能是把大清江山彻底毁坏。
那么就剩下四爷了。这位王爷号称冷面王,在救灾和追缴库银的过程中确实出力不少,功劳也是显而易见,再加上身边有个天不怕地不怕素有“侠王”美名的十三爷,这对于稳定朝政确实有极大的作用,在康熙心中的分量陡然上升。但是康熙也明白,这位四阿哥有孝心有公心也很有才能,唯独生性比较刻薄,在办差过程中树了不少敌人。再加上老十三是个性情中人,忠孝仁义都具备,唯独缺乏谋略,很容易被人下套。但无论怎么讲,康熙至少认定了四爷是可以帮助他稳定时下混乱的朝政唯一一个儿子。至于能不能避免祸起萧墙,康熙心里暂时没谱。
不过眼下最重要的是稳定朝政,混乱的朝政迟早会成为祸起萧墙的诱因。这和康熙保皇子、罚大臣是一个逻辑。
但是康熙在废了太子以后为了稳定朝政并没有马上立四爷,原因就是目前八爷党势力过于强大,就算立了也不见得就能马上稳定朝政,反而会掀起新一轮的斗争。一旦再起争斗,以四爷、十三爷那秉性能否权衡变通?如果争斗不休,到头来还是会走上太子胤礽的老路。
因此,康熙当时没有立四爷,一是为了考验他。考验什么?考验他对骨肉亲情的态度,并且尽可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他。是否有能力避免祸起萧墙是康熙选择继承人的首要条件!
二是为了尽最大限度的打击那些企图利用皇子争斗图谋不轨的士大夫集团。皇权和财权被士大夫集团蚕食,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不铲除这些人,祸起萧墙随时都有可能引爆。
三是帮四爷培养自己的班底。四爷在朝中除了十三爷几乎没有什么士大夫集团的关系,即便有像田文镜、年羹尧这些人,也都是和他一个脾气,而且地位普遍卑微。
基于以上三点,康熙决定暂时复立废太子胤礽。当然这其中不乏希望废太子能够变好的情结,但更多的还是要认清大局,做多手准备。
在复立胤礽之前,康熙搞了个册立新太子的民意测验。笔者揣测,此举其实就是要把那些心怀奸诈的士大夫集团成员一个个逼得自己跳出来,然后康熙审时度势去完成上述三个目的。
果然,议举新太子的诏令一下,八爷党内的士大夫集团马上炸锅,一窝蜂上折子推荐八爷,领头的居然是上书房首席大臣佟国维。佟国维是当年康熙为了制衡上书房明珠、索额图二人专门提拔进来的。明、索二人一倒台,佟国维就自动晋级为首席大臣。满洲贵族马齐、汉人大臣张廷玉位列第二、第三。马、张二人中,马齐唯佟国维之命是从,张廷玉则保持中庸,因此成为康熙的近臣,对于康熙的心思揣测的相对准确。从热河行宫康熙主动问起张廷玉儿子的病这件事上,张廷玉应该感受到了康熙在对待废立太子这件事上最真实的心境。
所以佟国维、马齐穿针引线鼓动士大夫集团投八爷的票,而张廷玉却不动声色,给康熙上密折投胤礽的票。果不其然,康熙真的是在用废立太子作为幌子打击八爷党内的士大夫集团,而且是擒贼擒王,第一下就打在了佟国维身上。
处分了佟国维,康熙出人意料的收兵,然后提拔了两个人,一是将佟国维空出的位子由张廷玉接手,一是曾经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佟国维之侄、理藩院牢头隆科多担任京城九门提督,负责京城治安。这样一来既瓦解了八爷党背后的士大夫集团核心,又暂时稳住了人心。而张廷玉和隆科多后来都成为四爷顺利即位最重要的支持者。
接着,康熙又安排十三爷执掌刑部,这一招等于就是为四爷培养班底。实际上执掌京城九门的隆科多也算是四爷班底,后来四爷奉旨捕拿太子党羽和剿灭江南盐商为稳定朝政和回收财权的过程中都是仰仗这两股力量。安排八爷党的十四爷执掌兵部一是为了安慰八爷党,同时也是为了平衡四爷的实力达到考验四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