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终正式亲政是在1889年,那年他刚好十八岁,他虽然坐在金銮殿上,可大臣们执行的却是另外一个人的旨意。
朝廷内外所有奏折先是送到光绪那,等光绪批完了,再送到慈禧的住处仪鸾殿,等慈禧批完这折子才具有法律效力。平时她让光绪处理一些无关痛痒的奏折,但要是碰到官员升迁罢免等人事问题,慈禧具有绝对的发言权。据翁同龢的日记记载: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他受诏入宫接受指示,和他商讨国事的不是皇帝一人,而是慈禧和光绪两人坐在一起召见他,慈禧是那个话说得最多,意见最多的那位。
光绪是除溥仪外最为悲剧的清朝皇帝,他原本可以安心做贝勒爷,但由于大姨妈慈禧的垂青,才有他当皇帝的份。可以说他的权力来得名不正言不顺,正因为光绪从小在姨妈的光环之下长大成人,所以不可避免的对慈禧产生恐惧。害怕慈禧随时废黜他。
更为重要的是,朝中大臣能有今天的位置,大多数源于慈禧的提拨与升迁。他们内心深处无不感恩慈禧而不是光绪。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就是军机处。纵观清朝历史,几乎每个新皇帝登基亲政,都要对军机处进行大换血。比如慈禧灭“肃党”,改恭亲王奕訢为军机大臣。但自光绪1889年正式亲政,军机处并没有人事调动。到了1898年9月,军机处总共委派十名新军机大臣,这些官员多数是慈禧恩典上来的,他们中除了帝师翁同龢是维新派以外,其它都是慈禧“后党”的成员。比如大学士刚毅、徐桐、端王、以及直隶总督荣禄。
光绪一、无权臣支持;二、无部队作靠山,三,他甚至都得不到隆裕皇后后宫的支持,就这样一个“孤家寡人”,他有什么政治资本要留在北京独掌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