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少国疑是必然!太子才两岁根本不能服众,国家危及时刻很难保证没有贰心藩王甚至统兵战将
明代宗朱祁钰生于1428年,朱见深生于1447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在1449年,由此可见:两岁的皇太子、明代宗廿一岁,谁更适合处理危难时刻的大事儿?
皇帝被抓、大明朝最精锐的部队损失殆尽,蒙古大军就在不到二百里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明朝如果不危险,恐怕属于痴人说梦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让一个两岁的孩子做皇帝,明朝的藩王中有实力者将会如何想?没有人敢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一心想做皇帝的心情不会高于大明的安危。
有人会说,藩王在当时没有那样的实力。但也不要忘记,“土木堡之变”后之所以没有反叛者,只是因为朝廷很快有了皇帝、很快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而这两点是在于谦做了正确的事情后取得的。
如果没有呢?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的弟弟当皇帝可以威慑住天下所有“有异心”之徒,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2)国家危机时刻,没有时间去学习如何治理国家。郕王在英宗出京期间本来就是监国,各种政务、环节都比较熟悉,根本不用去学
当时的太后孙太后是明英宗的母亲,能够不让孙子继承帝位让并非亲生的郕王为帝,也算是大贤之妃。
在当时情况下,只有皇帝盛年才能作为“旗帜”保卫天下。而且,郕王本身就有“监国理政经验”,首先就不会被佞臣欺瞒,由此,全国各地才能够勇于勤王、不会耽误各种粮草运输;其次重用于谦等忠臣良将、保卫北京齐心协力,让人们看到大明的实际实力。
我们可以看看,八月十六日土木堡大败,十七日败兵就陆续逃回北京,十八日就开始做出各种准备。由此,到十月十一日“北京保卫战”开始。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组织民兵修筑城墙、从通州悬赏民夫调运粮食、全国各地十几万勤王之军赶到北京。
综上所述
正因为于谦等人的果敢和全国军民的共同努力,“北京保卫战”才获得胜利。反之,我们再看看明英宗的所作所为。以“皇帝”的名义叩关,也先更希望以“傀儡皇帝”的名义换取更大的利益。
结果朱祁钰、于谦等人破坏了,这才“狗急跳墙”进攻北京,之前暗兵不动休整的原因之一就是等“馅饼”降落。
如果是朱见深继位的话,问题可就不这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