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古代用食物毒杀皇帝真的很难吗?不一定,我们用清朝和宋朝做对比就会发现,这个难易程度,也是分情况的。先说清朝,清朝我们知道,它是后金女真人建立的政权,而清军入关后,因为民族矛盾,皇帝也是非常小心,唯恐汉人造反推翻“异族政权”。
所以,才有了“反清复明”和“文字狱”的出现。清朝皇帝不仅在前朝政事上严谨防备,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也费尽了心思,防止有人通过膳食做文章,谋害自己。清宫中,专门负责皇帝日常吃饭吃点心的部门,有御膳房、御茶房、内饽饽房、酒醋房、菜库等。
它们由内务府统一管理,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从满洲八旗里挑选,一定程度上等于皇帝的“本家同族”,首先就增强了一重防御性。再就是,膳房采购食物、运输食材、一直到膳食菜品的定例、烹饪、盛盘、送上桌,都有专门的人负责,也有人从旁监督记录,想做手脚很难。
因为每一个环节都能追责到人,御膳的制作过程很少有可乘之机。而且就算食物送上了桌,摆到了皇帝面前,皇帝用膳,也是有严密“防毒”措施的。根据史书资料,清朝的皇帝用膳时,其他人是不能“劝膳”的,不能说“皇上您尝尝这道菜、这菜好吃”这类的话。
而且用膳前,每一道菜都会有皇帝身边的太监负责用银针试毒;试完毒,还要让专门尝膳的小太监来挨个尝一口,确保万无一失。等全部试完,这些菜往往都凉得差不多了,皇帝才会开始吃。而且,清朝皇帝吃一道菜,最多只能吃三口。
这是为了不让有心人发现皇帝的饮食偏好,抓住机会做文章。要是有哪道菜皇帝连续吃了三口以上,那太监就会马上撤掉,之后皇帝十天半个月内是不能吃到它了。这是“老祖宗的规矩”,必须严格遵守,所以清朝的皇帝,很难成为专一的吃货。
再说宋朝,宋朝虽然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但宋朝却是古代经济最繁荣、物质最富足、社会风气最放松的朝代,皇帝和百姓的关系,完全没有清朝那么紧绷。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宋朝的皇帝,居然会“点外卖”,这与宋朝外卖行业发达有关,我们在《清明上河图》中,还能看到“送外卖”的小哥。
据《癸辛杂识》记载,宋孝宗皇帝平时除了宫中御膳,还喜欢吃宫外小吃,曾经让人去街市上买“南瓦张家圆子”和“李婆婆鱼羹”等吃食。所以说,如果有人要用食物毒杀皇帝,在宋朝肯定比在清朝简单多了,只不过宋朝皇帝对这方面,反而比清朝皇帝更安心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