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当上皇帝开始,中国就存在了几十位皇帝。皇帝自古以来都对权力有着莫大的热衷,只有少数几个人可能比较另类,没有对权力产生什么兴趣。而皇帝想要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必须要对抗很多的压力。为了集权,明朝皇帝废除了宰相制度,从那之后,皇帝就是真正的权力集大成者,不再需要担心权力旁落的问题。
但是时间到了清朝,朝廷上却出现了一个位置,这是一个特殊的官职,在这个官职的人,他的权力比皇帝还要大,这个官职就是摄政王。摄政王,顾名思义,就是要总管朝政。摄政王甚至可以越过皇帝去处理一些国家大事,而且摄政王不需要对皇帝负责,他只需要对自己国家的子民负责就可以了。
摄政王这个官职很特殊,整个清朝就只有两个人担任过。这两个人分别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回顾一下摄政王的事儿吧。
实力压制,死于意外
清朝历史上的第一位摄政王,是大家并不陌生的多尔衮,出现在顺治帝福临统治的时代。在野史中有记载,如果不是一些意外的话,皇太极的皇位本来都应该属于多尔衮,那顺治帝就更不用说了。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并且是一个非常让人骄傲的儿子。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所以,努尔哈赤的孩子们从小就必须练习骑射,也必须有自己过人的本事。皇太极那时候已经很优秀了,可多尔衮的出现,证明了还能有人更优秀。
多尔衮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在战场上多次打下胜仗,而且多次收缴非常丰厚的战利品。就连决定满清命运的关键一战,山海关,也是多尔衮领兵前往的。可见,多尔衮自身的素质是多么过硬。
但阴差阳错地,皇位落到了皇太极头上。而皇太极驾崩的时候,只有福临是最适合的继承人,但当时福临年纪还小。即便福临成为了顺治帝,他也没有那个能力去压制满朝文武。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代表皇家威严的人出来坐镇。
这个人,就是多尔衮,他就是大清第一位摄政王。其实,顺治帝和孝庄太后,对于多尔衮一直存在着十分忌惮的心理。但在当时那种情况之下,他们毫无选择,只能放任多尔衮掌握朝政大权。
不得不说,如果多尔衮当了皇帝,他也一定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皇帝。在他担任摄政王的时候,整个大清朝的秩序都是井井有条的,在民间百姓当中,多尔衮的威望也是很高的。朝廷中的文武百官,大多也很信服多尔衮。
多尔衮的名声那么好,对于顺治帝来说,他就成为了一道浓重的阴影。但谁也没想到,正值壮年的多尔衮,竟然会死于狩猎途中的一场意外。其实对于这场意外,大家有很多猜测,甚至有人怀疑那根本就不是意外。
不过真相已经不重要了,最后的胜者是顺治帝,掌握话语权的人,自然就也是顺治帝。
生不逢时,无力回天
清朝的第二位摄政王,也是最后一位摄政王,是载沣。载沣的身份很特殊,他不仅是摄政王,还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父亲。
在溥仪之前,清朝的皇帝是光绪。但光绪说白了就只是一个空架子,真正的权力是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的,慈禧太后也被称为是牝鸡司晨的典型代表之一。光绪命不长,死在了慈禧太后前面。为了稳定权力,慈禧太后自然需要一位新的继承人,而且这个继承人也得是她的傀儡,要听话才行。
经过多方面的考虑,慈禧太后选中了宗室之中的溥仪。溥仪当上了皇帝,但慈禧太后自己却是命不久矣。在弥留之际,慈禧太后把权力下放给了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载沣有了摄政王这个身份,以后行事也就更加方便了。
其实慈禧太后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载沣一直以来都很会卖乖讨巧,慈禧太后一直十分喜欢他。而且,载沣自己本身对于政治也是有研究的,并不是一个草包。综合很多因素考虑,摄政王这个位置才落到了载沣的头上。
只可惜,载沣也是生不逢时,这个时候的大清朝已经是命数将尽了,千疮百孔的国家,已经没有人能够挽回了,载沣也不行。所以,即便他在摄政王这个位置上付出再多的努力,他也是无力回天。
这个权力很大的摄政王,实际上并没有享受到多少权力带给他的好处,反而最后被权力所累,自己的理想也没有完成,还真是可惜了。
权力斗争,从未停止
其实摄政王这个位置,很多时候是逼不得已才出现了。比如多尔衮,就是因为逼不得已,顺治帝和孝庄太后才能同意他的这个职位。比如载沣,国家实在是没有依靠,逼不得已,载沣才登上了那个位置。
不过,即便是情况逼不得已,但摄政王的身份也是很特殊的。他们可以在见到皇帝的时候免于下跪,可以在行走的时候与皇帝并肩,可以享受与皇帝同等的生活待遇。摄政王就像是整个官职体系中的一个异类,不用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
也正因如此,皇帝和摄政王之间是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的。顺治帝和多尔衮之间,就是一个非常矛盾的状态。一方面,顺治帝依赖多尔衮,一方面,顺治帝也想要把多尔衮拉下马。而载沣和溥仪,即便是亲父子,同样也是有矛盾的。
结语
多尔衮是没有发挥足够价值的摄政王,他死于意外,如果不死,说不定他还会有一番作为;载沣是生不逢时的摄政王,他无力回天,心灰意冷。
摄政王这个官职,非常特殊,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之下的产物。摄政王的出现,同样也是中央集权自身稳定的政治需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