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松锦决战,清军胜得有多偶然?此人若没被乱箭误伤,皇太极恐被俘

松锦决战,清军胜得有多偶然?此人若没被乱箭误伤,皇太极恐被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319 更新时间:2024/1/27 15:51:15

明崇祯十四年,清崇德六年(1641)七月二十六日,在兵部尚书陈新甲、郎中张若麒催促下,洪承畴誓师宁远,次日抵达松山,结营城北、乳峰山岗,于乳峰山、松山城之间,立步兵七营,骑兵驻松山东、西、北三面,“合骑步兵共号十三万”。

清军兵力当少于明军,已是竭尽全力吸收蒙古、朝鲜等外援的结果,也包括不久前降清的汉三王部,他们携带红衣大炮参战。对战局亦有相当影响。

1、粮道断绝导致明军大败?

八月初六日,多尔衮、豪格报告皇太极:“敌兵来者甚众”,十一日再报“敌兵来者实众”,请求增派休整的济尔哈朗军。皇太极决定亲征,因流鼻血,缓行三天,十五日告庙起行,日夜兼程,赶往锦州,十八日到达松山。

据说,皇太极见明军布阵严整,叹曰:

“人言承畴善用兵,果然,我诸将所以惮之也。”后经反复观察,发现洪承畴用兵漏洞,“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遂遣人自锦州西往南,穿越松、杏间大道,自乌欣河南端直抵海口,“指日间”掘大壕三道,各深浚八尺,宽丈余,人马不得过,断绝了明军饷道。

以往论及松锦战役者,总以明军饷道断绝为失败主因,这值得怀疑。饷道断绝,固然影响明军士气,如决战前夕军事决策时,吴三桂、张若麒等主张回宁远就粮就是一例,但缺粮不致对战局产生立竿见影的关键影响一即使明军突围失败后,尚有“(松山)米粮有限,主客聚食三月之后恐不可支”的报告,而洪承畴等万余人被困松山,尚能坚持半年之久,乃因有“松城粮米,若无客兵,可食一年”之积蓄,可见,饷道被断,不至于形成迫在眉睫的压力。

而清军挖壕掘沟的办法,能否对明军造成致命伤,也值得重新探讨。

当时,洪承畴受朝廷压力,决意速战速决,“我兵既出,亦利在速战”,故“决意孤注”解围制胜,希望“诸君悉力”,破釜沉舟。在不能准备得更充分的情况下,洪承畴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策是正确的。

皇太极八月十八日抵达松山,在明军眼皮底下掘三道宽、深各八尺的大壕,洪承畴不会毫无所知,但未作理会,盖意在速决。三天后明军开始突围,冲击清军阵地,大壕仍尚未合围,这是事实。

2、明军三次大损

八月二十日黎明,明清双方“大战,胜负未分,天晚收兵”。

八月二十一日辰时,明军冲击清军镶红旗阵地。《清实录》所载“敌袭我后,相距百步”,皇太极亲自督阵,“张黄盖,率数人往来指挥布阵”,实际上是清兵“遇伏而退”。明军遭清红衣大炮猛烈轰击,伤亡1500多人,欲以优势兵力夺清红衣大炮,以天气恶劣未成。

清军报告“斩首二千级”,却不乐意承认以下事实:

“右翼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令右翼兵击之,失利;山顶立寨,两红旗、镶蓝旗三旗驻营之地,为敌所夺,骑兵固山额真叶臣等领兵至半途而止,未与敌对阵”。

此外,科尔沁部土谢图亲王巴达礼,因“不谙路径,不知何往”,也未能参加八月二十一战斗,直到次日黎明战斗结束才出现,使皇太极勃然“大怒”,“叱之去”。时八旗清军有两红、镶蓝三旗兵丁作战失利,余下几旗,包括皇太极直辖的两黄旗侍卫亲军也是表现不振。

但是,二十一日夜明朝总兵王朴“怯甚,已先遁”,死伤甚多,这是明军第一次大损。于是各帅争驰,军心动摇,造成混乱,突回松山城者“三之一”,至少有4万人,婴城固守,“其二决围冲阵”,当有8万多人,这是二十二日战事。受阻明军,或入塔山,或溃入海,这是明军第二次大损。

至二十五日,明军欲向塔、杏,遭截,“数万”明军移屯海岸,“尽没于潮”,这是损失最严重的一次,清方记载明军共伤亡5万多人,大半当没于海,且多六总兵部,余有“三万得归宁远”基本符合事实。

参加八月二十二日战事者,尚有辽东宁远卫人、在籍新泰知县刘文盛所率“子弟义旅随吴总镇援剿松杏,大获奇捷”。

3、明军唯一一次扭转战局努力

八月二十二日夜,发生惊心动魄一幕。

皇太极亲自率兵移近松山,“欲四面浚壕围之。是夜,明总兵曹变蛟率乳峰山马步兵弃寨而遁,欲冲围出。至镶黄旗护军统领鳌拜阵地一次,至正黄旗骑军宗室巴布海、张屯等阵地四次,俱为我兵击败。敌兵一半突入御营,时守御营右翼大臣、侍卫等,俱未至阵地,军中大惊”。

《实录》虽屡经改篡,但以下事实仍然清楚:

一是清军大壕在二十二日尚未挖成合围;二是大清皇帝、前线统帅皇太极的御营遭到明军曹变蛟部袭击。

稍具军事常识者即应知道,皇太极御营遭冲击,这意味着什么?

当时,皇太极的侍卫、亲军完全没有防备。守卫御营营门的镶黄、正黄、正白等旗内大臣、侍卫、护军等分左右翼防守,其中右翼正黄旗大臣、侍卫等“俱未至”,曹变蛟军突入时,“惟侍卫坤独立门中”,旁有侍卫穆成格、诺尔孙“立于门旁,不能堵御”,其他守夜官员、侍卫、亲军等皆“散立营门左右”。

面对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明军,皇太极所受的惊吓可以想象!

镶黄旗图尔格守卫营门,“首发矢殪二人”,其弟“伊尔登与内大臣宗室锡翰整兵拒战”,激战中“变蛟中创败去”。

此外,正白旗辅国公、努尔哈赤六子塔拜子额克亲,在曹变蛟“夜突上营”时,“偕内大臣锡翰力御却之”,图尔格、伊尔登是天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的第八子、十子,但图尔格未见载《实录》受赏名单,惟其弟伊尔登、锡翰等得赏银200两。

曹变蛟是“明季良将第一”曹文诏之侄,洪承畴手下八大总兵之一东协总兵。

“明军失去了摧毁清军统帅部,从而有可能扭转战局的一次大好机会。”

明清易代过程中,充满稍纵即逝的可能性,这又是一个例子。兵计之万无一失,兵机之间不容发、瞬息万变,于此也可见一斑。

皇太极被袭原因,首当求之于双方的战术布置。

前一日,皇太极估计“今夜敌兵必遁”,将八旗兵将分左右翼“比翼排列,直抵海边,各固守汛地”,并要求“敌兵之遁者,有百人,则以百人追之,千人,则以千人追之”。

若清军人数不支,则“蹑后追击,直抵塔山”。而明军突围从清前锋阵地经过,故清前锋、护军及护军统领、骑兵、骑兵固山额真等均一股脑儿尾随而去,分散追击明军于杏山路、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笔架山、塔山路、连山、桑噶尔寨堡、小凌河口、小凌河西至海滨、库鲁克达尔汉阿赖毛海处,且遵照皇太极之令,“如无谕旨,不得擅还”。至二十二日“黎明,诸将遵奉上命,各赴汛地,邀截敌兵”。

皇太极将八旗军队几乎如数派出,却未留足够兵力保卫自己的大本营,犯了低估明军战斗力的错误。而皇太极被袭之际,护军校诺和多尔等“前往侦探,见敌不报,从间逃遁”,足见明军来势凶猛。

4、皇太极何以差点被俘?

洪承畴的战术布置,则是“急发马步闯围,以图内外夹击”。

具体说,一是以吴三桂、马科、白广恩、唐通李明辅等六总兵突围就粮,“回头”即与曹变蛟、王廷臣二镇所率万余精兵合力,打破清军包围。

这也是吴三桂等突围后晚一天,曹变蛟才开始数次冲突清军阵地的原因,皇太极被袭自非明军误打误撞,所谓“洪承畴过分持重,未能乘锐出击,失掉了可能取胜的机会”的看法,也仍有斟酌余地。

皇太极被袭反映清军实力不足。

即使“溃围”之后,崇祯十四年十月十二日,明朝兵部咨行户部发过饷银及盐菜草干银26万两“星夜接济”,而被围伤残各兵不计外,“见在之主客亦足以资战守矣”。十天后,因兵部叫苦“两库若洗,三饷俱穷”,彻底搜刮才凑足9000两,崇祯帝发内帑8万两接济关外“月饷”,而津抚报已运兵部所发“食米”52万中的35万(石)至关宁。

明军收拾残余仍可支撑一时。入冬之后,清以“刍粮俱尽,将解围而归”,清军仍不占上风。

将本来不足的兵力,专注于追击突围明军,皇太极之被袭亦咎由自取。

倘若说洪承畴用兵有前权无后守,实有舛错,而皇太极则几乎搭上身家性命,比洪承畴绝无高明之处。

事实证明,松锦决战,双方部署各有短长,洪承畴既受制于兵部,则皇太极更输洪承畴一筹,给他帮忙的是老天爷和一支射中曹变蛟的乱箭。

皇太极虽大失面子,却侥幸保住性命。

虽然明史并未记载这次被袭,但是从战事结束后的处罚,可以看出端倪:

失事正黄旗内大臣、护军、侍卫等均遭严惩,被饿禁3天,外加鞭打、贯耳鼻等肉刑,并降罚有差。内大臣武勋王杨古利次子、超品公塔瞻以“所领侍卫、护军,巡守不严,为敌所乘”,被降一等公,罚银1000两;内大臣多尔济“身未擐甲”,罚银500两,内大臣扎雅汉瞻、塞冷、布延等各罚银200两。

此外,来自蒙古扎鲁特、察哈尔、科尔沁等部的俄济尔桑、塔什垓库鲁克、阿鲁哈等因系“国戚内大臣”免罪;都察院承政、正白旗内大臣“国舅”叶赫那拉氏阿什达尔汉,在曹变蛟突袭时,“安坐帐中,不至上前,逐令还本旗”。

5、洪承畴何以被俘?

九月十二日,因宸妃病重,皇太极返回盛京。临行布置仍是八旗将士“围守”锦州、松山、杏山、高桥,清军即“于松杏之间,挖壕断道,筑壁固垒,驰骤宁塔,眈眈虎视”,新任提督吴三桂乘夜劫营也告失败,洪承畴固守松山待援整半年。

此间,洪既奉命“死守松城”,明军粮饷援军接济不及,内部出现明显叛变迹象。协守副将夏成德降清之意,早经松山前锋中营副总兵朱文德“亟白经略洪公”,却被洪承畴“姑缓之”

洪承畴或许也已失去坚守信心。此前与农民军作战,洪承畴以善于“御将”闻名,压制也好,苛待也好,驾驭将士用命,他是有一套的,这次却难起作用。

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二月十八日深夜,松山城守副将夏成德,质子夏舒,树梯城南约降,清军鱼贯而入。次日凌晨,包括明军主帅蓟辽总督洪承畴、辽东巡抚丘民仰、总兵曹变蛟在内的大小百余员将领及3000明军在猝不及防中被俘。

皇太极下令,将洪承畴及祖大乐、祖大名等“祖家二将”送往都城沈阳,约降之夏成德部下男女1429口保全,其余包括巡抚丘民仰、总兵曹变鲛在内的不降的文臣武将及3000明军全部被杀。

松山失守,与之犄角的塔山、杏山、锦州随即失去屏障。

三月,明朝锦州守将总兵祖大寿献城降清,四月,清军用红衣大炮轰陷塔山、杏山城墙20余丈,塔山三营明军7000人被杀,松、塔、杏三城俱毁,松锦战役以明军失败而告终。

6、清军获胜的偶然性

监军张若麒被斥“本不谙军旅,谄附杨嗣昌,遂由刑曹调职方,督臣洪承畴孤军远出,若麒任意指挥,视封疆如儿戏”,道出明军失败的原因之一。而明军失败还有一些其他原因。

其一是总兵王朴怯逃,造成混乱,明军分路突围,分散了力量,使本占上风的优势兵力失去作用,在清军围堵截杀下“溃围”,带有一定偶然性; 其二是突围明军遭遇海潮,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造成明军重大损失。 既决定突围,必遭清军堵截,亦必损兵折将,这都不难预计——若突涨大潮,超出平常规模,事先实难预料。气候是否为明军致败重要因素,值得深入研究; 其三是洪承畴组织突袭,曹变蛟夜袭御营负伤,明军丧失一大好战机,也具有偶然性; 其四是洪承畴未能惩处夏成德,不知何故。如此众多的偶然性,能否由明廷“浪战”一语而蔽之,实在值得深思。

清军亦无必胜把握。

多尔衮后来曾对洪承畴说:

“昔年大兵攻锦州时,洪军门于南山向北放炮,祖大寿从城头向南放炮,我兵存身无地,神器实为凶险”;“如松山之役,我频劳心焦思,亲自披坚执锐,卿后虽无成,亦足见卿之能。我之体弱精疲,亦由于此”。

他所说的“我兵存身无地”、“我颇劳心焦思”,传递出松山鏖战中清军所遇凶险局面,侥幸之情跃然纸上。

清军要打持久战,同样面临军心不稳,士气不振。

皇太极不经意间曾透露:

和硕郑亲王、多罗武英郡王、豫郡王,尔等明知洪军门十三万兵来援,竟急走还,甚属不合,尔武英郡王所谓武英者,安在哉?尔豫郡王在中后所,曾有不战之罪,自称愿效力以赎前愆,斯言又何在耶?尔等此罪,较睿亲王、肃亲王远营林中之罪,诚稍轻乎?但以不可胜罪,故明知而姑宥之耳。

可见,八旗主帅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豪格及多尔衮等都对洪承畴怀有畏惧之心,或想逃跑,或欲远避,军心甚是不稳。两红旗、两蓝旗驻军地,固山额真叶臣等敛兵不与争。”

八旗中四旗失利,参战蒙古兵“上阵之心,不如八旗之兵”,而汉军“或令家人代去者有之,或推病不去者有之”,“换班之大弊”几使清军围困锦州计划破产。

科尔沁蒙古的恩格图,受命“与噶布什贤噶喇依昂邦吴拜击明总督洪承畴,恩格图违上方略,遇敌不前”。可见,清军士气不振,普遍弥漫于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中。

明清双方既然都要以持久战决胜负,又都没能具备打持久战的条件,那就很难从以上提到的偶然因素中归纳出明军战败的必然性。

清军损失自当不小,但只有零星材料提到战死者。

如“素勇敢”的镶红旗瓜尔佳氏劳萨随济尔哈朗围锦州,崇德六年四月战于松山,“身被重创”而死;正蓝旗达珠瑚之子梅勒额真翁阿岱战死,尸体被卓布泰抢回,同时战死的有辉兰、雍贵等;正白旗的库礼“攻松山北崖”,被明军炮手击中而“不为动”,当明军攻击正红、镶蓝的阵地时,他与左翼将领勒卜忒回击,“以功授世职牛录章京”等等。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更多文章

  • 清朝一个特殊官职,比皇帝权力还大,200多年来只有2人当过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从秦始皇当上皇帝开始,中国就存在了几十位皇帝。皇帝自古以来都对权力有着莫大的热衷,只有少数几个人可能比较另类,没有对权力产生什么兴趣。而皇帝想要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必须要对抗很多的压力。为了集权,明朝皇帝废除了宰相制度,从那之后,皇帝就是真正的权力集大成者,不再需要担心权力旁落的问题。但是时

  •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 “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却是大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军服上的兵和勇代表什么,为啥清朝士兵衣服有兵字,清朝兵衣服上的勇和兵的区别

    在满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前,所有的清军都是八旗兵,后来满清入主了中原,八旗兵的数量不够了,所以满清的统治阶级为了把八旗兵的数量提上去,就建立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是由汉人组成,那时这个团队是以绿色旗帜为标志的,所以他们叫绿营兵。虽然这支绿营兵也是清朝统治者建立起来的正规军队,但是他们和八旗兵相比还是有着本

  • 清朝错过一位力挽狂澜的皇帝,导致结局悲惨,遭受西方列强剥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最无能的皇帝,力挽狂澜的皇帝,为什么西方列强不强行瓜分清朝

    大清王朝可以说是很多人记忆深刻的一个王朝。作为距离现在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所保留下来的资料以及文物也是非常之多,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遐想和故事。只可惜清王朝未能及时做出变革,在面对时代发展的潮流之时没有及时改变自身的发展方向导致被淘汰掉。不仅如此,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我国还饱受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当时清

  • 雍正的继位没有一点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雍正是怎么继位的,雍正继位有什么争议,雍正是篡位还是合法继位

    实际上,雍正的继位一点争议都没有,如果我们仔细去看一下时间线,就会发现,康熙二废太子之后,就是雍正。一废太子之后,我们知道康熙的八子相当活跃,联络群党,跃跃欲试,这一点引起了康熙的警觉。从康熙内心来看,最讨厌的就是结党,这么一来,八子梦碎。再加上八子出身不高,自然本来就毫无希望。二废太子之后,看上去

  • 雍正王朝:张五哥说十三爷忠厚不能做太子,康熙听了为何很高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雍正有多疼爱他十三弟,雍正王朝十三爷劝雍正争太子,雍正王朝各个皇子对十三爷的态度

    康熙的心结,其实是一个“关于好人”的心结或者纠结。这个“心结或纠结”是因为康熙在第一次废黜太子之后下旨“公开推举新太子”,在面对新太子的“选票”一边倒的局面下产生的。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结或者说是纠结呢,我们还是从“推举新太子”说起。。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康熙四十七年,那个已经让康熙越来越失

  • 康熙王朝蓝齐儿墓葬被发现,欲要挖掘,老汉拿出一物让专家腿软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蓝齐儿打小就容貌出众在加上她的调皮可爱是深得康熙皇帝的欢心,可在她十六岁的时候,被葛尔丹看上了,他逼着康熙让蓝齐儿下嫁给他,可大家都知道蓝齐儿早就心有所属,那就是李光地。李光地各方面都是非常优秀,康熙对于这个女婿是非常的满意,葛尔丹这个要求确实令他十分的为难,在衡量一番之后,康熙还是选择以大局为重,

  • 慈禧去世前,为何一定要把光绪皇帝杀掉?隐藏多年的秘密被揭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相关史书记载,清朝政府的腐败全部都是由慈禧一人造成的,要知道在当时很多事情的决定权全部都在慈禧手中,比如当时英国租借香港99年也是自己做的决定,甚至慈禧还和其他国家签署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些条约中绝大部分都是割让领土。在清朝末期的时候,百姓们的生活民不聊生,但是慈禧却用着老百姓的血汗钱享受

  • 此人是清朝最后一个秀才,写诗两万首,活了110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写诗最好的人,清朝的最后一位秀才,清朝最后一位秀才活到110岁

    日本古代的科举从隋朝开始到清末1907年,诞生了很多位状元,秀才更是数不胜数,状元的知名度比较大,很多人都知道,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不太出名的秀才,中国最后的一位秀才——苏局仙。苏局仙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就是广大贫寒学子能够进入官场的不二通道,1300年后的清朝末期,戊戌变法中皇帝下诏废八股改试策论,但是遭

  • 民国富二代的好汉:林徽因弟弟放弃生活抗战,毕业就击落一架敌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林徽因九个空军弟弟,林徽因与她的9个飞行员弟弟,林徽因弟弟抗日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北洋政府中的司法总长,所以林家的家境十分优厚,林徽因也是家中的千金小姐。林徽因自从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之后,就跟随着他成为了一名建筑学家,他们不仅开创了清华大学的建筑系,还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专家,他们是建筑领域的开拓者,也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梁思成也在战争中,保护了许

  • 庞统临死前,为什么对刘备讲:主公被刘备所惑?蜀汉败亡原因在此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庞统之死对蜀汉的影响,庞统死前说出刘备秘密,刘备何时得到庞统

    夷陵之战,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执意出兵伐吴,为关羽张飞报仇,最终被大都督陆逊算计,70万大军被打得七零八落,蜀国国力再度衰弱。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各国纷争的乱世时代。既有着各路英雄的赤诚忠心,刀口舔血。也有诸侯争霸,百姓生灵涂炭。这是一个杰出的时代。奇书《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