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度是一项古代的兵役制度,在西魏时期诞生,一直延续到唐朝中期衰败而亡。唐朝沿用府兵制度,使得初期的军事力量强大到可以与汉朝相比。
府兵制度对于唐朝初期极为适用,在战乱后国家百废待兴、百姓忙于农耕生计之际,府兵制能够最大限度地结合利用国内的有生力量,使之拧成一股绳,共同对抗外敌。
这项制度在唐朝初期不仅可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而且不会被外敌抓住漏洞,一以攻之。唐朝初期在府兵制度的兴盛下逐渐强大。
那些被称为“常胜之兵”的府兵们一度成为百姓口中夸赞的对象。府兵的战斗力得到统治者的欢心,也让国家的疆土一再向外扩展,此时国家的边疆地区需要足够多的府兵去驻扎。
而国内又出现了均田制僵化等问题,诸多因素综合起来,使得府兵制度在唐朝走向了衰亡,那么,其衰亡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呢?
一、均田制
1、府兵制度与均田制的关系
西魏时期由于长期处于战乱的情况下,百姓只能顾着逃命,使得大量土地被荒废在外,而有些田地被贵族掌握在手中,百姓要想生存就必须依附于他们。
到后面社会逐渐稳定下来后,统治者制定了一项“均田制”,不收回不约束贵族手里原有的土地,而且给予一些百姓适量的土地,让他们耕田生活的同时也交税,增加国家收入。
在西魏覆灭后,均田制在古代田地管理制度中依旧占据着极高的地位,唐朝的府兵制度便是在均田制度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唐朝规定年满二十的青年须得参加兵役。
前提是这个青年属于均田户籍,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购买参军所需的马鞍、粮食等物品,以及人为一伙的团体准备相应数量的马匹等贵重点的军需用品,国家只提供兵器、马匹等战时物品。
二、府兵衰败的原因
1、均田制的僵化
尽管均田制设立之初是为了消除贵族兼并土地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是在唐朝明文规定不能买卖均田户拥有的田地的情况下,均田制还是抵不过许多钻法律漏洞的贵族的手段。
比如均田户家里太过贫穷,户主去世后不得不将土地抵押给贵族以换取足够的丧葬费和生活费,只要贵族想要买百姓的土地,就一定会有各种理由去满足买卖的条件使均田户失去土地。
于是,唐朝的均田制所导致的土地兼并问题较之前更为严重。到了武则天时期,武则天更是直接放任土地买卖的进行,甚至流露出对均田制度的不满。
即便有唐玄宗的明令禁止,但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宰相杨炎还是推动了两税法的出现,使其代替了均田制,至此,均田制便没落于历史中,不见踪影。而依附于均田制度的府兵制度随着均田制的瓦解也受到了重创。
2、军队监督制度
从春秋开始,军队监督制度便出现了雏形,其随着军队制度的发展而发展,到唐朝时,更是出现了宦官监军的现象。军队监督制度虽然是军队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也象征着军队与国家高层的信任度降低的情况,军队保卫国家,深受人们尊敬,但是军队武力值强大,也深受统治者的忌惮。
军队监督制度的产生使得唐朝府兵在风光无限之际也深受限制,这个制度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统治者对如今军队制度的态度。
3、社会地位的降低
很难想象,在武力值强大的唐朝会同重文轻武的宋朝一般出现军人社会地位下降的情况,但事实就是,唐朝的府兵们在唐朝逐渐强盛的过程中也遭受到一定的排挤。
朝廷上的御史能力有限,担任监军职务时,一般只是空有名号,并不能对军队有实质性的制约打击作用,久而久之,文官们便自发形成了一种对府兵们的排挤态度。
而随着唐朝野心的增大,对外征战战线的拉长,加之外敌的虎视眈眈,府兵制度多成为了形式主义,府兵地位在社会上并不能受到足够认可。
4、待遇不好
正常情况下,历朝历代都会给予拼命保卫国家的士兵以丰厚的酬劳,但在唐朝,为了增强各个阶层爱国荣誉感,特设立当兵赋予官职的办法,着重引起地主和农民当兵的兴趣。
但是随着官员通过这个途径获取的荣誉数量的增多,引发了那些原本就是士兵,或者原本就是官员的人的不满,他们无法享有这个优惠政策。
逐渐地,地主和农民意识到,当兵换取官职又不能与真正的公职人员享有同一级别的待遇,整个社会对士兵的优惠政策的力度太小了。
唐朝初期战无不胜的府兵随着整体军事体系的变化,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唐朝后面的军事需求。除开上述的主要因素,包括节度使制度以及宦官干政的影响,前者使得地方有了拥兵自立的条件,后者让唐朝政局动荡,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东西无一不在影响着整个唐朝社会的稳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同样推动了府兵的衰亡。
参考文献:《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