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国胡服骑射之威:四战击杀秦国锐士九十余万

赵国胡服骑射之威:四战击杀秦国锐士九十余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431 更新时间:2024/1/26 3:36:25

最终嬴秦扫六合一天下,虽然仍以暴政而亡,却也改天换地,为中原“换了人间”。在秦的统一过程中,六国当然不甘心引颈受戮,他们也各自发展实力。应当说最终进入“决赛圈”的“七雄”无一等闲之辈,凭借胡服骑射,上下同欲,赵国也曾四战击杀秦国锐士九十余万,堪称其中佼佼者。

[var1]

一、胡服骑射,纵横捭阖

1胡服骑射的背景

说到胡服骑射,就要先了解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的背景。

赵国本身就是一个四战之地。赵武灵王十九年,在与大臣的谈话中,他不无忧虑地提到,“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又说,“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无舟揖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多邻国,尤其是卧榻之侧有猛虎酣睡,这迫使赵必须尽快使自己强大以挣扎求存。

[var1]

同时,赵武灵王继位的时机也十分不巧。赵武灵王继位之前,赵国国势弱小,自赵襄子以来的王位继承问题代代困扰着赵国国君,王室内部纷争不休,同时对外战争中还屡战屡败。在这样的多事之秋,赵肃侯卒,子武灵王立,“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着实来了个下马威。

因此,这时候进行胡服骑射,其目的甚至不在于诸侯争霸,而要先满足社稷的需要。于是,十九年春正月,召楼缓谋曰:“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

即便如此,赵武灵王的改革也面临着极大的阻力。

[var1]

首先,那时的中原是一个重华夷之辩的民族。以我华夏服章之美,而服胡服,是忘宗庙而弃昭穆。其次,那时的中原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服饰和人的社会地位是相联系的,因此使国人百官都抛弃原有的等级制度下的服饰规定而一律胡服,那是万万不可的。

最后,那时的中原是一个重视礼仪的时代。战国时诚然已经礼崩乐坏,但传统的权威仍然不可小觑,胡服没有“章法”,几等同于无礼无义,是有悖礼制的。

但生存的危机终于战胜了庙堂之上的礼,胡服骑射于是席卷而来。

[var1]

2胡服骑射的实施

胡服,是改冠冕,衣服形式虽然改变,但更大的意义在于社会思想等无形的方面,于短期国力的提升,即使是战斗中也只起到辅助作用,关键在于骑射。

赵国骑射的改革首先在兵制。原来,赵国的士兵与其他国家一样,是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随着战争的需要,也只不过是变成了“国有固籍,兵有常经”。这样的方法招步兵和车兵足够了,但骑兵的要求门槛高,从农家子开始慢慢训练无法迅速投入战争,于是赵国开始征召有骑射基础的士兵,与魏武卒类似,使他们专门地成为骑兵。

另外,赵国还改编了一部分步卒作为骑兵,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同时,鉴于赵国距胡人近,武灵王也突破了一定的身份限制,招收胡人兵马为赵国作战,如二十年,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将自小精于骑射的胡人纳入军队,有利于短期内迅速提升战力,吸纳更多骑射人才。

[var1]

其次在武器装备。在骑射相关的问题上,胡人相比赵国的优势,除了他们的技术,还有他们的马匹。二十年,(王)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赵国积极寻求良马和优良的养马地,也是为骑射做准备。

另外,赵国还效仿胡人,在骑射中用胡人武器。这与传统的思路不同。一般说来,中原冶铁等技术比胡人先进,武器装备自然要比游牧民族好。但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期,步兵、车兵还是主流,因此武器装备相对适合步兵、车兵,而不适合骑兵。

而且,那时的骑兵并不是马上作战,而是要下马作战,短兵相接,因此,那一时期,胡人的经验还是十分值得学习的。

[var1]

最终,这场改革的成果是十分喜人的。赵国国势大大提高,对外战争更加强硬,不仅灭亡中山,代道大通,更重要的是,即使与秦相比,也有了一战之力。四战而取九十余万士卒,要归功于胡服骑射。

二、玄鸟旗下,嬴秦嬴赵

1秦赵的渊源与现实

其实抛开胡服骑射,赵国能成为秦最为强悍的对手,与风土人情不无关系,秦赵皆是民风剽悍,民间武德充沛,同时,秦赵的渊源也是十分久远。譬如说,为什么诸国公子以国为氏,称燕丹、魏豹等,而赵国和秦国同为赵氏?为何秦始皇是赵政而不是秦政?原因正在于此。

《史记》称,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如此看来,秦的祖先养马,赵的祖先赶车,都是四战之地的剽悍之民必备的生存技能。

[var1]

但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嬴秦嬴赵共同的祖先并不能阻止两支后辈相互攻伐,到赵武灵王时,秦赵共祖的遗迹只残存在秦国公子的姓氏之中,据《元和姓纂》记载,颛顼,嬴姓,秦……至始皇帝灭六国,子婴降汉,子孙以国为氏。可见这一支秦氏的始祖是秦三世子婴,在此之前秦国公子却姓赵氏。

抛开遥远的开基祖故事,秦赵之间的冲突,要从地缘角度看待。前面说到赵武灵王即位之初国力弱小,彼时“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中山与三胡,本非诸夏,这里且不去提,与燕、、秦、韩、魏这样的邻国相接才更为关键,这其中,又以秦国为最强。

[var1]

其实秦与赵原来并不接壤,自公元前328年魏国把河西割给秦国后,两国才在黄河西岸形成一条边界。秦国多次从这里越过黄河进攻赵国,如武灵王十年,秦攻取赵的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及其附近的西阳;十三年,秦攻取蔺(今山西离石西),俘虏将军赵庄。韩本小国,与赵国自立国之初就是边境线绵长的邻国,奈何秦常常假道攻赵,因此防韩也是为了防秦。

这里还要对秦国的状况稍作介绍。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具体时间,目前还没有确论,但我们知道是在“王十九年”后,也就是约公元前307年后,同时,商鞅变法的时间一次在公元前356年,一次在前350年。

因此公元前307年时,秦国已经通过商鞅变法发展起来,准备西出函谷,大展宏图,即使同年秦武王举鼎而死,秦宫稍有动荡,也无法阻挡浩浩汤汤的大势。

[var1]

2胡服骑射对秦的影响

胡服骑射使赵强大,宏观地,就会影响到秦的统一,因此胡服骑射对于秦的影响主要是军事上的和战略上的。

在军事上,赵云想要与秦争霸甚至谋求统一。

首先,赵虽然通过胡服骑射增强了战斗力,但一时之间还是个小国,无法与积年发展的其他强国相比,因此赵武灵王要想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发展国力或者开疆拓土,必须要深谙小国生存之道,善加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纠纷等等。

[var1]

胡服骑射后积攒了一定的实力,赵武灵王马上“使楼缓之秦,富丁之魏,仇液之韩,王贲之楚,赵爵之齐。”广泛开展外交,使自己能够集中精力打击中山与三胡。

在打击了游牧民族,稳定了后方后,在诸夏之中,秦开始成为赵国强大的绊脚石。与秦争霸并不是赵武灵王异想天开,应当说这种想法是有一定的实力支撑的。在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实力的迅速增强改变了已有的诸侯实力对比,一度出现了赵与东齐西秦相抗衡的局面。

如苏秦曾对赵惠文王说:“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如赵强。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且秦之危害天下者莫如赵。”这正是对赵国实力的认可。

[var1]

在战略上,胡服骑射地推行也使中原七国认识到骑兵的重要性,推动了各国军队的改革。到前287年,苏秦说赵、秦、楚都有“骑万匹”,燕有“骑六千匹”,魏有“骑五千匹”,数字本身或是虚指,不足为凭,但见骑兵部队在各国都获得重视,比重在逐步增加,比之胡服骑射以前已是大大的进步。

这其中,各国,包括秦国也会吸收赵国胡服骑射的成功经验,充实自己的力量。骑兵的应用,固然不能说是赵王首创,但对骑兵加以重视,组建正式的骑兵部队,加以操练,对赵王是有大作用的。正是挟胡服骑射之威,赵才有了与强秦一争的实力,也才能在灭中山、定三胡后四战伤秦兵九十余万,打出赵国的士气。

[var1]

三、小结

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固然是他英明的表现,但也是历史大势之所趋,赵国此前的危险境地,赵国百姓与强胡斗争的丰富经历,都使胡服骑射的实施变得理所应当,而战国时期原有秩序的一步步衰落消亡更是大大消解了胡服骑射这一“惊世骇俗”的改革面临的压力、阻力。此后赵王竟有与秦王相争,一天下的野望,抛开个人因素,想也是势所必然。

经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四战却敌,歼灭秦国锐士九十余万,惜乎最终迁灭,但胡服骑射带来的影响仍然留存下来,震荡了那个时代。

更多文章

  • 三代以降不如六世余烈,战国七雄风云录之《魏国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国七雄中的魏国,战国初期的魏国实力有多强,战国时期巅峰时期的魏国有多大

    这也是文科范畴需要政史地的原因吧!具体到魏国问题当然也是如此,其实于国土面积大小而言,魏国只能算是战国七雄中不算大的那个国家,按地盘算,燕秦楚都比魏大。[var1]不过这只是表像而已。在古代政治格局中,决定实力的不是地盘而是人口和生产力,要不楚国才应该是最强的国家!所谓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冷兵器时代

  • 春秋时期的齐国,本是姜子牙的封国,为何最后却会被田氏占为己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姜太公如何治理齐国,齐国田氏为何人丁兴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实力

    [var1]话说当年陈国内乱,国君的一个儿子跑到了齐国,被齐桓公重用。此后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之后,这个外来户逐渐发展壮大,先是和齐国内部几个大氏族,联手削弱宗室,然后又击败了这几个大氏族,彻底独掌大权,最终取而代之,成了新的齐国国君。这个过程,说起来虽然很简单,但实际上却持续了近三百年的时间,中间发

  • 扁鹊为什么被教科书删除?专家道出原因,一般人都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扁鹊为啥被踢出历史教科书,扁鹊真的活了两百年吗,扁鹊和谁被移出教科书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相信不少人都曾听过。扁鹊在觐见蔡桓公之时,曾向蔡桓公表示,蔡桓公体内有隐疾,若是不及时医治,恐怕疾病会加重。蔡桓公听到这话后,觉得不高兴,坚称自己没病,并认为扁鹊是为了邀功,才这么说自己的。十天后,扁鹊又觐见蔡桓公,再次向蔡桓公表示,蔡桓公的疾病已经有向内转移的倾向,如果不及时医

  • 论春秋五霸,原本占尽优势的楚国为何没有继承齐国的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楚国和齐国,春秋五霸为什么没一统天下,楚国vs齐国大作战

    周朝八百年,西东分两头,西头一个周,东头一个周。前周威猛霸气,后周弱弱小受,除了名头好听的天下共主,中原之实权皆无,不过可有可无之吉祥物。[var1]而这转折点,就是周平王之东迁。周平王其人,无疑是一个悲催的角色,继承老爹周幽王的位置,坐上去的时候就是一个烫人的椅子,这椅子之所以滚烫,除了自己老爹不

  • 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韩国学者拿出三个证据,中方回应:好尴尬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韩国人真的认为孔子是韩国的吗,韩国孔子真人照片,孔子真的被证实了是韩国人吗

    孔子,作为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文圣”,其政治主张和经济学说不仅影响着我国人民,而且在国外也被广为流传。孔子创立儒家学派,门下有很多弟子,他的言论和弟子的日常,被编撰成《论语》,成为经典。关于孔子,后世流传他很多典故,其中“朽木不可雕”就是出自孔子之口。传说,孔子有一个弟子宰予,平时

  • 从复国到灭亡,有着五十八年的时间,为何齐国在战国后期碌碌无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齐国为什么中途复国了,齐国复国后实力怎么样,战国时期齐国很厉害吗

    在齐湣王期间,齐国到处出击,非常活跃。与南方、“秦国”、“韩国”、“魏国”合作,在沙砾之战中击败“楚国”。与西、魏国、韩国合作,冲破了被认为天险的函谷关。 这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函谷关首次被突破。 这场战斗也是齐国指导、齐将匡章创造的。北方,“齐湣王”时期曾经严重破坏“燕国”。[var1]然后,根

  • 秦国灭掉六国后,秦始皇是怎么处置六国国君的?他真的是个暴君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灭六国的秦始皇是秦国的吗,秦始皇之后秦国又存在了多少年,秦国是秦始皇死后多少年灭亡的

    [var1]奈何好景不长,在经历短短的十四年后,秦朝灭亡。至于强大的秦国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四年,后世的人们认为多半与秦始皇的执政有关。对于秦始皇这个人,人们多半是以一个暴君的形象来形容他。“焚书坑儒”使得他在人们心中留下来残酷暴虐的形象。但是,秦始皇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吗?我们不妨从他消灭六国后,对

  • 偏安一隅的燕国,为何能够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之下,位列七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燕国为什么成为七雄之一,燕国的七雄地位,燕国逆袭史从春秋到战国七雄

    自古燕赵之地多豪侠,为人所称赞。赵国在战国中后期更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和秦国正面对抗的国家,战国四大名将更是有李牧和廉颇二人和秦国平分秋色,虽然长平一战赵国势力大损,但仍旧和秦国抗衡多年。反观燕国,虽然和赵国齐名,然而却不见燕国有过何等傲人的战绩。长期偏安一隅的燕国,向北不敌北方游民民族,时常被打的需要

  • 王朝基因论,汉朝背后多楚国秦国齐国,强汉基因从何而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楚国和齐国,秦国和西汉谁厉害,秦国和汉国到底哪一个最强

    秦末风云激荡,一场场战争接二连三上演,其中有英雄应命、有六国复起、有枭雄悱恻、有强者横绝、有流氓崛起。应命的英雄,陈胜吴光,成了历史的失败者。复起的六国,恢复祖先荣光,却难逃时代洪流。悱恻的枭雄,游离与次序和两强之间,却难逃最后的命运。横绝的强者,脚踏乌骓手持长戟,背负家国命运灭秦兴楚,却在垓下一败

  • 秦国崛起转折点何在?秦穆公,娶媳妇那事堪称神来之笔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国七代明君秦穆公,秦穆公死后为什么秦国就不行了,秦穆公之后的秦国衰败了多久

    在未有功成名就之前,秦穆公曾向晋侯(晋国)求婚,欲娶申生的姐姐伯姬为妻。面对西方夷蛮一样的秦国求婚,晋献公很是纠结无比,又筮又卜,弄了好久,算了不少命。算来算去,看卦象貌似可行,终于捏着鼻子同意了秦穆公的请求。这请求得意同意,让秦国几乎娶媳妇娶出了霸主的资本。[var1](秦晋之好,是姻缘也是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