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伴随着朝代更迭,政治体制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为后世带来了极大的参考价值和深远影响。从秦皇汉武的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清朝设立的南书房和军机处,政治制度一直都在推陈出新,不断延续。
那么,清朝时期的布政使在现在相当于什么职务呢?在清朝的官级制度中位列几品呢?说出来你未必相信。
清朝的官职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就得了解清朝的具体官制。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入关称帝后,如何对官员进行管理成了主要问题。必然不能像以前的“部落”一样,进行粗略随意的人员安排和任命,毕竟管理的体量变了,事情和问题也就多了。
但是制定新的管理办法,不仅耗费时间精力,也不一定能适应王朝的统治,尤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女真族从来没有管理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验。于是他们就采用了最简单高效的办法,那就是沿用旧制,延续明朝的官制,实行九品十八制。
具体来讲就是一到九品,每个品级分为正品和从品。例如,正八品和从八品,这样总的来说就是十八个品级。当然,清朝并非全盘借鉴,也在不断改进,毕竟国情不一样,方法也要及时转变。
因此,清朝的中枢机构,主要有三个部门,分为内阁、军机处和六部。(六部包括吏、户、礼、兵、刑、工。)三个部门之间,都是皇权和大臣之间的博弈,彼此牵制,保持平衡,确保君主专制,皇权神圣而不可侵犯。
布政使的含义与作用
说完了清朝的官制,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布政使。布政使一词,从名字上看,很多人便猜想这是不是管理布匹的官职?可能从属于六部,是个不太高的官位。但事实恰好相反,布政使一职,不仅与布匹毫无关系,而且位列二品。布政一词出自《左传》,原文“俭以行礼,慈惠布政。”
因此布政使并非指管理布匹,而是指实施、布置政策。这个官职最早由明太祖朱元璋设立,明太祖在刚夺得天下,建立政权以后,担心地方政权不稳,于是设立“布政使”,并委任地方重臣担此重任。从这个角度来说,布政使其实就是皇权在地方上的代理人。
因为布政使是在地方代理皇权,所以权力也是极大的,甚至可以说掌握了一个省的行政权力。它主要负责五项职务,每项职务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他负责承宣政令,作为皇帝的地方代表,凡是朝廷下发的任务,他们都率先得到消息,并立刻组织落实。
其二,管理属官,俗称“打小报告”,当地方上有人不听话了,第一个向皇帝报告此事,维护地方政权,和地方稳定。第三便是掌握全省财赋,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所以皇帝当然要派一个自己人,去管理监督自己的钱,防止贪污腐败。
第四是提调考试事务,这个作用看上去没有前几个职务那样不明觉厉,但实际上也是十分重要的。每个朝代的官员大都要经历考试,而布政则使直接掌管地方人才的选拔。读书和科考在当时可是大事,由此可见其权力之大。
第五则是参议政务,必要时直接向皇上汇报政务。皇帝平常非常忙碌,就算是文书,也不一定全都被皇帝阅览。大概率都是由皇帝身边的官员进行处理,因为实在批复不过来。所以布政使无论是从地位上还是职务上,都是不折不扣掌握实权的大官。
布政使的任免
我们不禁发问,拥有如此之多权力的官员,是如何才能当上的呢?实际上,清朝在二十个地方上设立了布政使,包括山东、山西、河南、江宁、苏州、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新疆,每个地方各一人。
其中大名鼎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就曾任职湖北布政使,后来又被调往江宁担任布政使。
布政使作为真正的封疆大臣,他们的任免一般都是由皇帝拍板决定的。毕竟是自家的代理人,这么重要的位置,所以皇帝肯定要选自己的亲信。
当然,皇帝也不会随便挑一个人就去当布政使,由于布政使职务的重要性,所以必须要选具真才实学的人去管理地方。所以布政使也都大多是进士出身,都是经过科举一步步考上去的真正的人才。
除了由皇帝直接任命,布政使也会由中央官员进行推举,不过推举的流程也是极为繁琐的。由几位大臣联合匿名推举,并且全程保密,每七年只能推举一次。最后,也是由皇帝本人进行最终的任命。
当然被任命以后也不是这辈子就可以享清福了,作为布政司也要进行考核,每年除了要考核政绩,每过三年还要进京面圣,对皇帝述职,并由皇帝当面训话。布政使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地方官职,客观上维护了封建王朝的地方统治。
综上所述,布政使大概相当于今天今天的省级领导,大概是副省长,同时又分管所属省份的多项政务工作。在从工资收入上分析,布政使每月俸禄在150两白银,根据清朝时期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月薪1万多元的薪资水准,总体上待遇算是很不错的了。
结语
但这无法解决封建统治的弊端,清王朝后期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非常严重,百姓民不聊生。
随着封建王朝统治的结束,我国借鉴了各类先进的政治制度,并不断改进,布政使也自然而然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