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益角度来看,就算耿精忠跟随吴三桂谋反成功,实际上也没有更大的好处,充其量自己还是一个王爷,但是一旦失败,自己就小命不保了。明明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耿精忠都是没有必要谋反的,为何他还要参与谋反,并且在谋反之后又第一个投降呢?
立场不坚定
三藩之乱最开始的导火索其实是尚可喜与尚之信父子二人,康熙最开始打算削藩就是要从尚可喜父子两人开始的,结果两人倒是没有说什么,吴三桂却坐不住了,于1673年诛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正式拉开造反序幕。
最开始阶段的吴三桂是比较孤独的,因为不管是事情的始作俑者尚可喜父子,还是靖南王耿精忠,都没有加入其中的意思,尤其是尚可喜,不管怎么样都坚决不愿意加入造反队伍,他对吴三桂这种造反的行为很看不起。
至于耿精忠,其实在最开始阶段他仅仅是处于观望的,要是吴三桂势力大了,那自己就投靠吴三桂,要是吴三桂势力不及清廷,自己就乖乖跟着清廷混,反正不管事情怎么发展,对自己影响都不大。
耿精忠就这样观望了五个月,发现吴三桂还是很有实力的,清廷大有拿不下吴三桂的意思,耿精忠似乎突然之间看到了一种希望,随即就在1674年3月,将福建总督范承谟等人给抓了起来,响应吴三桂,正式加入造反队伍。
有了耿精忠的加入之后,三藩之乱已经有了一定实力,康熙这个时候更是焦头烂额,对三藩之乱有些手足无措,经过再三调整方案,康熙认为要是与他们硬碰硬,清廷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还是要采取逐渐瓦解,步步为营的方案。
吴三桂这边,有了耿精忠的加入,当然也重新调整了作战计划,他与耿精忠两人约定,在分散清军火力之后,自己就趁机进军江西,打通与耿精忠之间的陆路,这样一来两人就可以合并起来一起北上图谋大业了。
不得不说吴三桂始终还是久经沙场,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他的计划要是换一个皇帝的话,想必大清江山早就易主了,不过吴三桂倒霉就倒霉在自己遇到的是清朝历史上最为厉害的皇帝康熙。
左右夹击
耿精忠手上拥有号称十万的大军,在吴三桂与他两人制定好了北上的作战计划之后,耿精忠就打算带领自己的十万大军与清军对抗,只要他与吴三桂两人汇合之后,就可以团团包围逼迫尚可喜参与造反,有了三方的实力,打败清廷难度还是不大。
这边康熙得知耿精忠已经造反,便调整战略,将火力集中到了当时战况比较严重的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当时是王辅臣在那里坚守,王辅臣这个人也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不过王辅臣与耿精忠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首鼠两端。
清军集中火力攻打王辅臣,王辅臣最终招架不住躲到平凉地区,康熙委派图海等人去劝降王辅臣,王辅臣眼看内无粮草,外无支援,最终只能选择投降清廷,当时的吴三桂正在派大军前往支援王辅臣,可惜大军被堵住了,导致最终大军未到王辅臣就已经投降。
王辅臣的投降,对吴三桂等人影响颇大,一方面是汉中地区的有利位置随着王辅臣投降之后就失去了,从而他想要与耿精忠汇合北上的难度迅速增加,另外一方面是王辅臣投降之后,清军的火力瞬间就集中到了耿精忠那里,以至于吴三桂来不及反应,耿精忠就有些支撑不下去了。
耿精忠北上受阻,吴三桂觉得走陆路肯定是行不通了,需要走海路,但是海路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先拉拢台湾的郑经,有了郑经的支持,耿精忠才能顺利走海路。
说巧不巧,耿精忠与郑经两人,性格刚好都有点倔强,耿精忠瞧不起郑经,郑经也不愿意听从耿精忠的安排,在郑经眼里,不管是康熙还是吴三桂,其实自己都不想站队,关键就看帮助谁对自己而言利益更大,更加有利于台湾的稳定。
显然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郑经最开始是可以考虑吴三桂的,因为他与康熙之间的关系并不算融洽,可是有耿精忠这个人在中间作梗,郑经根本也提不起兴趣来帮助吴三桂,因此在后来的战争中,郑经就相当于是一个摆设一样,根本不愿意帮助耿精忠,这也直接导致两人之间矛盾越来越严重。
此时的耿精忠,可以说已经是被两面夹击,左右为难了,想走陆路,清军已经团团包围了自己,想走海路,自己和郑经之间又有矛盾,耿精忠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就在这种关键时刻,康熙安排杰书写了一封劝降书给耿精忠,其中答应说只要耿精忠投降,还可以继续让他做靖南王。
有了康熙的保证,耿精忠终于放心下来,当时吴三桂与清军的战争中,明显处于一种劣势地位了,耿精忠觉得要是自己再不投降,恐怕是小命不保了,于是就把自己抓来的范成承谟等人灭口,这样就没有人敢说自己是造反的了,去到康熙那里只要不承认,一直说是吴三桂逼迫的,康熙一定就会看在自己祖祖辈辈为大清效劳的份上而绕过自己一命。
耿精忠投降之后,康熙确实没有为难他,按照约定继续让他当靖南王。耿精忠当时也比较开心,同时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所以就请命去攻打郑经,想要戴罪立功,康熙当然很愉快就同意了耿精忠的请求。
不得人心
耿精忠屁颠屁颠带着一群人去攻打郑经,谁曾想自己在戴罪立功的同时,身边人居然也想戴罪立功,比如自己的两个弟弟耿昭忠和耿聚忠,他们在耿精忠一开始谋反的时候就坚决不同意,如今耿精忠造反失败来投降,两人也担心哥哥会影响到自己前途,所以纷纷上疏请求康熙把耿精忠灭口。
康熙当时考虑到更多东西,没有同意杀掉耿精忠的请求,康熙正在下一盘大棋,需要用耿精忠来当一个典型,以此吸引其余人来投降,要是此时杀掉耿精忠,毫无疑问康熙的这盘棋就没法下了。
事实上不仅自己的弟弟们不支持自己,就连自己的亲信也出卖自己,比如耿精忠手下一个姓徐的人,就偷偷罗列了很多有关耿精忠造反的证据,并且还交给了康熙,这些证据任何一条都完全可以杀掉耿精忠,康熙留下来暂时按兵不动。
耿精忠在打败郑经之后,又出战去收拾尚之信(尚之信眼看三藩之乱轰轰烈烈,在自己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将父亲尚可喜绑起来,加入了吴三桂的队伍),最终尚之信也被收拾了,三藩之乱又只剩下吴三桂一个人在坚持。
虽然说这场三藩之乱,自始至终都是吴三桂的主力,尚可喜以及耿精忠最多就是打打酱油而已,可是在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吴三桂实力受损,再加上吴三桂本来就年纪大了,最终病死于战场上,三藩之乱彻底结束。
在三藩之乱结束后,耿精忠毫无疑问就被康熙拉去凌迟处决了,毕竟他有着一群出卖自己的手下,还有两个一直请求康熙杀掉哥哥的弟弟,康熙不这样做,似乎对不起这些人,也对不起自己。
结语
耿精忠之所以会第一个响应吴三桂,后来又第一个投降,其实主要原因就是耿精忠这个人立场向来不坚定,他总是首鼠两端,墙头草随风倒,以至于跟随他的人也大多并不忠心,在战争中不愿意拼命,当耿精忠陷入绝境的时候,更是倒打一耙,出卖耿精忠一波。这么多因素结合在一起,耿精忠第一个投降也就不奇怪了,只是他没有想到,就算自己投降了,一样得死!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